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七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七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

——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下)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李莉薇



主讲人介绍:李莉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戏曲史专业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戏曲史、中日戏剧交流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已发表四十多篇学术论文、译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等多项课题。曾获得第七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2016年)、广东省第八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19年)。已出版专著《近代日本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学术译著《北平的中国戏》。



  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了以梅兰芳先生的两次访日演出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走向海外”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近代日本学人的京剧史研究”。


三、近代日本学人的京剧史研究

  为何日本人会研究京剧?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这里归纳如下几点:

  首先,我认为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清末民初,京剧成为了最大的剧种,是全民性的娱乐艺术。当时旅居中国的一些日本报人受到风靡全国的戏曲文化的熏陶,逐渐热爱上京剧,成为了“京剧通”。这些来自日本的“京剧通”以辻听花(1868-1931)、波多野乾一(1890-1963)、村田乌江(?-1945)为代表,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日文化界相当活跃。他们在中日两国报纸杂志上写了大量剧评,比如辻听花在《顺天时报》的专栏上写了十七年的剧评,其总量估计有六千余篇,影响很大。因此,辻听花被认为是来自日本的“京剧评论家”。他们还出版了多种京剧史著述,不仅是日本读者想了解中国戏曲的必读书目,也是国内京剧研究的重要图书。比如辻听花早在1920年就用中文出版了第一部京剧史《中国剧》,之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后来又多次再版。波多野乾一则用日语写了重要的京剧流派研究《中国剧及其名优》(1925),第二年就被鹿原学人翻译成中文,并改名为《京剧二百年历史》,为学界所熟悉。波多野乾一编著的剧目集《中国剧五百出》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海外出版的第一部京剧剧目集,在剧目编排上具有创新意义。他们更是为梅兰芳、绿牡丹等名伶的赴日公演出谋划策,沟通中日文艺界,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京剧通”的爱好在日本文人的圈子里出了名。大凡到访中国的日本文人都少不了拜访他们,在北京、上海游览之余,观看京剧更成了当时访华文人的一道文化盛宴。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笔下,曾生动地描绘了辻听花等旅华“京剧通”的形象。在中国读者熟悉的《中国游记》里,芥川称赞辻听花:“是戏通里的戏通,即使是中国的名伶也很多拜先生为父。扬州盐务官高洲太吉氏以外国人之身在扬州做官,自称前有马可•波罗,后有高洲太吉,气焰着实嚣张。然而,身为外国人而在北京称为戏通的,找遍了北京也只有听花散人一人。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芥川的描述,日本“京剧通”的形象跃然纸上。滨一卫的《北平的中国戏》(1936)中,同样把日本戏迷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我们边在戏院里喝着龙井,吸着烟吞云吐雾,使劲地用门牙磕着瓜子儿,边有滋有味地品评伶人的演出。叫‘好’、拍手、拍照、画素描,不喜欢的演员上场时毫不客气地喝倒彩,听到精彩的唱段时闭起眼来陶醉不已。和经常光顾的戏院伙计熟络后,还可以免费站着看戏。我们的心思早已飞到舞台上,一起载歌载舞。”可以说,他们对京剧的喜爱绝不逊于中国的民众。

  第二点,我想是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日本人注意到当代戏剧的社会功能。他们认为,戏剧是最好的民众教育工具。通过戏剧,可以很好地认识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因为戏剧描写的是人的故事,既有王侯将相的历史,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的是普罗大众的思想意识。盐谷温曾说过,“知晓元曲的一般大概,可据此窥见中国人的国民性”。汉学家今关天彭也曾说,“通过中国的戏曲小说可以知晓中国社会实际,体察人情世态机微”。由此可知,近代日本人出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原因,急于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可以说戏剧就是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民性的最好手段。综观近代以来日本学人所出版的各种京剧图书,或多或少都能读出这层用意。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研究中国文化并不单纯是为了认识中国。戏剧研究家田仲一成先生很好地解释过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终极意义:“日本文化之根在中国,做中国研究就是保留日本文化的一脉传统”。

  第三点,我想要联系到日本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戏曲的传统。如前所述,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成书于日本京都。近年来学界已经对王国维和京都学派学者的戏曲研究交流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狩野直喜、盐谷温、青木正儿等日本学人在古典戏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这或多或少地鼓舞了当时在华学人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舞台出发来研究中国戏曲。

  比如,青木正儿的后学滨一卫(1909-1984)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学北京期间,始终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戏,关注点是舞台艺术的审美。在《北平的中国戏》一书中,他对三十年代的名伶演出有精彩的点评。比如,他对尚小云演出的评论就极具个人风格:“(尚小云)声音高且清澈,有一副最大又最美的小嗓。何以男性的喉咙能发出这般的声音?!既非女性的声音亦非阉人的高音,而是一副极具魄力、堂堂正正的男性嗓音。尚绮霞先生的喉咙真可谓深不可测的怪物!绝无一丝一毫的松懈,精彩绝伦的唱功实在了得。《二进宫》、《祭塔》、《祭江》等正统的青衣唱功戏足以把听众带进恍惚迷离之境,沉醉在他的唱腔中。”又如,他评荀慧生:“他拥有和美的姿态、大小适中的声量和虽有点俗气但颇具纤细之美的面庞,无论演什么角色都能顺手拈来。比起尚、程二人,更适合演其师王瑶卿开创的花衫行当……声音稍微有点沙哑,但更显嗓音的韧力之妙。虽然也有演技上的缺点,但他那从背到腰所展现的优美线条、鼻梁又或指甲的恰到好处的化妆,灼灼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来的媚态带有一种震慑力,颇有浮世绘风格之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滨一卫是带着理解和欣赏的眼光来评点演员的技艺的。


滨一卫、中丸均卿著《北平的中国戏》(1936年)


滨一卫、中丸均卿所拍摄照片(引自《北平的中国戏》,1936年)


滨一卫收藏的戏单(引自《北平的中国戏》,1936年)


  京剧史研究在日本学人的中国戏剧研究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上承了日本中国学界对中国古典戏曲以文献研究为中心的时代,下启对中国当代包括京剧、地方戏、话剧等诸多形式的大戏剧表演史研究的新时代。可以说,近代日本学人的京剧史研究是日本的中国戏剧研究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四点,正是由于中国近代戏曲“戏剧化”的发展,也促成了剧学研究的兴起。把舞台表演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始于近代。人们一般认为齐如山的京剧研究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他在《京剧之变迁》等一系列的著作中把戏曲的美学特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又帮助了梅兰芳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完成了戏剧改良,开辟了不同于王国维的另一条戏剧研究的道路。而辻听花最早写成的京剧史《中国剧》,在研究方法上与齐如山的著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研究京剧所采用的方法不以文献考据为主,而是平时注意搜集、调查第一手与戏剧有关的民间资料,在此基础上论京剧的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常用的田野调查法。我们很难说是辻听花影响了齐如山,还是齐如山影响了辻听花。或许更多的应该是同时代的、“双向度”的相互借鉴与交流。


辻听花、波多野乾一等与梅兰芳、齐如山在梅家大宅合照(引自《梅兰芳的私家相簿》)


  总之,近代日本学人的京剧史研究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当时京剧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力的一个有力的回响。日本学人的京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域外的眼光与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格局中的价值。从大的方面来讲,寻找并树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应有的位置。

  以上为本次主讲的全部内容。谢谢收听。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注释:

①芥川龙之介著,秦刚译:《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151-152页。

②笔者译自中丸均卿、浜一衛『北平的中国戯』,東京:秋豊園:1936年。

③塩谷温:『元曲概説』東京:目黒書店,1940年,99−100頁。

④今関天彭『支那戯曲物語』新版序 ,東京:元々社,1955年,第2頁。

⑤尚绮霞:即是尚小云(1900-1976)。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名德泉,字绮霞。

⑥中丸均卿、浜一衛:『北平的中国戯』,東京:秋豊園:1936年,第56頁。

⑦中丸均卿、浜一衛:『北平的中国戯』,東京:秋豊園:1936年,第60頁。



本中心温馨贴士:本中心曾于2019年1月2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梅兰芳纪念馆联合举办过主题为“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如果您对梅兰芳先生的访日演出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链接:

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讨论部分实录 最终篇(15)

(此次研讨会的之前各篇相关报道请见链接文末。)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中日现代戏剧交流——以日本新派据、新剧和左翼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为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平研究员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戏剧)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中日先行艺能的交流、融通与变异”

       麻国钧 中央戏剧学院 


第二讲 “日本能乐——“能”和“狂言”的鉴赏与研究”

       左汉卿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讲 “三合一的古典木偶戏——文乐”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四讲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上)”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五讲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下)”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六讲 “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李莉薇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第七讲 “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下)”

       李莉薇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第八讲 中日现代戏剧交流——以日本新派据、新剧和左翼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为中心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第九讲 “20世纪80-90年代的中日戏剧交流”

       于黛琴 国家话剧院


第十讲 “从地下演剧到走向世界 ——蜷川幸雄与铃木忠志的戏剧轨迹”

       方军 上海戏剧学院


每周四(计划)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0/12/xiju_episode7.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恭喜@fearlessHaylee1名用户获得【《海边的电影…

恭喜@fearlessHaylee 1名用户获得【《海边的电影院》指定场次电影票2张】, @範_昊 1名用户获得【《孩子不想知道》指定场次电影票2张】。微博官方唯一抽奖工具@微博抽奖平台 对本次抽奖进行监督,结果公正有效。公示链接:http://t.cn/A6qfbAS2

恭喜@黛今_1名用户获得【《东京教父4k》指定场次电影票2张…

恭喜@黛今_ 1名用户获得【《东京教父4k》指定场次电影票2张】, @阿白白白十六 1名用户获得【《默片解说员》指定场次电影票2张】。微博官方唯一抽奖工具@微博抽奖平台 对本次抽奖进行监督,结果公正有效。公示链接:http://t.cn/A6qf4Ebo

获奖名单公布|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抽选开奖啦!


上周周末,我们进行了
《东京教父4k》、《默片解说员》、
《海边的电影院》、《孩子不想知道》
四部影片的福利抽选活动

有效计票时间截止至16日12:00(也就是今天中午)
终于诞生了4条金光闪闪的锦鲤!
按照约定
本条推文作为颁奖仪式(兼电影宣传)
请各位锦鲤和想蹭欧气的小伙伴们踊跃转发~~~

接下来我们来依次公布获奖名单
请获奖的小伙伴
将【微信名+真实的姓名+电话号码+获得电影名称】
发送邮件至  jpfbj@jpfbj.cn
*奖品兑换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17日当天24:00
如我方没有收到邮件,则视为获奖者自动放弃该奖品

【公 告】

工作人员于12:00准时进行截图后

发现有部分账号存在刷票的现象

截止今日13:00左右,抽选活动第一弹阅读量不满1500

而评论区点赞数却在短时间内不正常的大量增加

为了维持活动的公平公正

本中心结合推文的阅读量、赞数、在看数及参考其他点赞数等后台数据进行综合判定

本次抽选结果如下:



《东京教父4k》

获奖者:チェリー

兑换场次:12/20 周日 21:10 MOMA (2张)



《默片解说员》

获奖者:Ko.

兑换场次:12/25 周五 19: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2张)



《海边的电影院》

获奖者:Ko.

兑换场次:12/24 周四 19: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2张)



《孩子不想知道》

获奖者:姗姗

兑换场次:12/20 周日 18: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2张)



*电影虽好看

但要讲武德

只是一场回馈老朋友的福利小计划

错过了这次,还有下次

时光何其漫长

只要有喜爱日本文化的你

终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遇




与此同时,微博那边的抽奖也同步开奖啦~

如果你两边都参加了,一定要记得去看看结果哦!

感谢大家支持我们的活动

从你们的小作文里面看到了满满的感动

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活动吧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继续!#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福利抽选#的第二弹!这…

继续!#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福利抽选# 的第二弹!这次将从《海边的电影院》,《孩子不想知道》这2部影片中各抽选出1位小伙伴赠送电影票2张!(具体场次见评论)快快【关注+转发+评论】此微博,截止至12月16日下午16:30开奖!赶紧薅羊毛呀! ​


福利大放送第二弹:就在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

按照昨天的约定,今天继续进行我们的福利大放送·电影票抽选的第二回合活动!本推文的抽奖影片为《海边的电影院》《孩子不想知道》


规则同前回一样,点赞数前2位的朋友将分别获得其中1部电影2张电影票。


同时,微博抽选也在同步进行,请想看电影的小伙伴们也去微博转发抽奖鸭!


详细抽奖方式及规则如下⤵

请仔细阅读

别错过任何薅羊毛的机会!



片名

《海边的电影院》

12/24 周四 19: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孩子不想知道》 
12/20 周日 18: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获奖人数
每部影片各选出1位观众
每位观众可获得2张电影票


参与方式
第一步:在本条推文下方的评论区写下你对于【东瀛新风日影季】的期待/想法/回忆等等…
第二步:将本条信息分享至朋友圈(好东西大家分享)(你也可以吆喝吆喝)


评选方式
评论区中获得点赞数第一的朋友将获得《海边的电影院》电影票2张;
点赞数第二的朋友将获得《孩子不想知道》的电影票2张。


点赞判定截止时间
本条推文发出起至
12月16日(周三)中午12点
将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评论区的截图!


最终结果公布
12月16日(周三)16:30左右
将具备仪式感的发布一条获奖推文!
敬请留意~(并转发朋友圈做一条锦鲤)




同步活动

官方微博的抽奖活动也会同步进行,想增加中奖率的话不妨同时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参与互动哦!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福利抽选#开始了!我们将从《…

#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福利抽选# 开始了!我们将从《东京教父4k》,《默片解说员》这2部影片中各抽选出1位小伙伴赠送电影票2张!(具体场次见评论)快快【关注+转发+评论】此微博,截止至12月16日下午16:30开奖!活动还有第二弹,敬请期待! ​


福利大放送第一弹:就在2020东瀛新风日影季北京站!!

听说有小伙伴没有抢到想看的影片正捶胸顿足?

不要捉急!我们为大家争取到了福利——

在本文留下你的评论,点赞数前两位的朋友将有机会获得《东京教父4k》或《默片解说员》的电影票!具体规则请仔细阅读下文内容。


以及,电影抽选活动还有第二弹!

就在明天,我们还会发布《海边的电影院》和《孩子不想知道》的福利活动,请保持关注~


详细抽奖方式及规则如下,不想留有遗憾的赶紧来留下你的评论吧!



片名

东京教父4k

12/20 周日 21:10 MOMA



默片解说员
12/25 周五 19:00 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获奖人数
每部影片各选出1位观众
每位观众可获得2张电影票


参与方式
第一步:在本条推文下方的评论区写下你对于【东瀛新风日影季】的期待/想法/回忆等等…
第二步:将本条信息分享至朋友圈(好东西大家分享)(你也可以吆喝吆喝)


评选方式
评论区中获得点赞数第一的朋友将获得《东京教父》电影票2张;
点赞数第二的朋友将获得《默片解说员》的电影票2张。


点赞判定截止时间
本条推文发出起至
12月16日(周三)中午12点
将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评论区的截图!


最终结果公布
12月16日(周三)16:30左右
将具备仪式感的发布一条获奖推文!敬请留意~



ps:官方微博的抽奖活动也会同步进行,想增加中奖率的话不妨同时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参与互动哦!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李莉薇】→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六讲: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

——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李莉薇



主讲人介绍:李莉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戏曲史专业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戏曲史、中日戏剧交流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已发表四十多篇学术论文、译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等多项课题。曾获得第七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2016年)、广东省第八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19年)。已出版专著《近代日本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学术译著《北平的中国戏》。



  大家好!我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李莉薇。我主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分两次进行。

  要说到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的关联,那么要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国时期梅兰芳的两度访日公演。这是中国戏曲正式走向世界的开端,也是中国戏曲与日本戏剧在舞台上的直接交流。同时,梅兰芳的访日公演也让日本民众对中国戏曲产生最直接的认识。

  另外一个内容就是近代日本学人所开展的京剧史研究。以辻听花和波多野乾一等人为代表的日本学人立足演出现场,从京剧本体艺术形态的角度来评论介绍京剧,对于推动京剧研究和中日戏剧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戏曲的概念和中国近代戏曲的发展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明确一下所谓“戏曲”的概念,再介绍一下中国近代戏曲发展的状况。

  今天我们一般用“戏曲”(戯曲,ぎきょく)这个词来指传统戏剧,比如昆曲、京剧、粤剧等等。但这个称谓其实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词汇。据文献可知,“戏曲”这个词,在元初就已经有人使用了,但并不常用。直至清末以前,人们习惯于用“戏”、“曲”,或者更明确地用“戏文”、“南戏”、“传奇”、“杂剧”等称谓。

  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流传到日本的呢?我们知道,虽然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文化的交流并没有断绝。通过长崎这扇窗口,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日本,町人文化发达。大量明清时期的小说曲本流传到日本且深受民众的欢迎。唐话学习,也就是中国语学习,流行一时。流传到日本的小说曲本中与“戏曲”相关的语汇,也被当作语言素材编写入当时的唐话教材之中而为人们所熟知。


江户时代专门收录戏剧语汇的唐话辞书《剧语审译》
(引自长泽规矩也编《唐话辞书类集》第四集)


  据研究,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赋予了“戏曲”这个词新的意思。明治之初,日本人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术语概念。他们借用“戏曲”这个词来对应英语里的“drama”。日语里“戏曲”一词,主要是指戏剧的脚本(台本,テキスト)。后来更多用“演剧”(演劇,えんげき)一词来指包含舞台表演的戏剧。

  近代留日学者受到日语的影响,也采用了“戏曲”一词。1913年,王国维先生在日本京都完成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不仅开创了中国戏曲史这门学科,也让“戏曲”一词,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专有名词。

  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研究“戏曲”,主要还是侧重研究“戏曲”的文学性。不过,事实上,戏曲发展到近代,已经越来越走上一条“戏曲戏剧化”的道路。花雅之争的结果是“花部乱弹”取代了昆曲,以作家为中心逐渐变为以演员为中心。花部戏曲的集大成者——京剧风靡全国,在近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清乾隆年间发展起来的京剧经历了程长庚时代的草创期、谭鑫培时代的成长期,在20世纪初期,迎来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时代的鼎盛期。人们一般认为元杂剧是戏曲文学创作的高峰,但戏剧最深入人心的时代,却无疑是近代。传统戏曲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了最大范围的观众,成为全民性的娱乐艺术。但另一方面,近代以来西方戏剧观念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的传入,也为传统戏曲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戏曲不得不全方位地进行改良革新来应对挑战。终于,经过戏剧改良,京剧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并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外国观众所看到的京剧,是已经过改良革新的京剧。


二、梅兰芳的访日公演和大正时期的“梅兰芳热”

  虽然在梅兰芳访日公演之前,也有中国演员在日本演出的记录,但因为所产生的影响与梅兰芳的访日公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梅兰芳的访日公演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开端。

  1919年5月1日至12日,梅兰芳受到东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的邀请,率领梅剧团在帝国剧场公演。先后演出了《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虹霓关》、《贵妃醉酒》等剧目。结束东京演出后,5月19日、20日梅兰芳又率团在大阪中央公会堂演出了两天。5月23日至25日,在神户公演。5月26日梅兰芳一行从神户启程归国。由于公演期间北京爆发了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梅兰芳接受了在日留学生的意见,缩短了演出行程,较原定计划提前回国。虽然如此,京剧首次到海外演出,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1924年10月,为庆祝在关东大地震中受损的帝国剧场修复开业,以及为大仓喜八郎祝寿,梅兰芳再度获邀访日演出。从10月20日开始至11月4日,梅兰芳在东京帝国剧场演出了《麻姑献寿》等十多个剧目。从11月7日起,梅兰芳又继续率团到关西的宝冢大剧场、京都冈崎公会堂公演。由于有了第一次公演的经验与基础,第二次访日公演也受到广泛的欢迎。

  但访日公演并非是单独为京剧而设的专场演出,而是与日本戏剧同台演出的。自此以后,中日戏剧公演很多都采用了这种“共演”(きょうえん,意为联合公演之意)的方式,延续至今。正是因为中日戏剧同台演出,梅兰芳的访日公演也可以认为是中日戏剧在舞台上同场竞技、真正切磋交流的开端。

  梅兰芳访日公演之前,中国剧在日本演出市场没有多少价值,梅兰芳本人也没有什么知名度,那为何公演后梅兰芳和京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引发了大正时期的“梅兰芳热”呢?

  今天依然可查阅到的“梅兰芳”文献无声地佐证了当时梅兰芳的热度。梅兰芳公演期间,日本的许多重要新闻报纸刊登了不少与梅兰芳有关的评论报道。我们从下面两个表可以看到其中一些重要的评论文章。


表1  梅兰芳1919年访日公演期间日本国内主要媒体的评论报道


表2  梅兰芳1924年访日再演期间日本国内主流媒体的评论报道


  这些评论大多由当时的资深戏剧评论家操笔,比如伊原青青园、仲木贞一、山村耕花等。难得的是,连“京都学派”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狩野直喜都在《大阪朝日新闻》上连载文章介绍京剧和梅兰芳。戏剧评论家伊原青青园认为,“看了这场演出使我感到中国剧确有古典艺术的雅趣。梅兰芳选择这样卓越的戏曲剧本,我想日本演员应该把他这种办法当作自己的榜样”。凡鸟在《显示了天赋的风貌,梅兰芳第一天的演出》中评论,“……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扮演的天女踏上缥缈的云路时的舞姿,真是举世无双”。中内蝶二在《看梅兰芳》中写道:“第一天的节目是他自己认为的拿手戏之一,是大仓男爵盼望得垂涎三千丈的《天女散花》。……听说其舞姿是在中国传统的舞式的基础上加入日本舞蹈和西方舞蹈的特点揉合而成的。……融合得巧妙极了……。”石田玖琉盘在《大阪朝日新闻》发表《观摩梅兰芳剧》的评论,认为《御碑亭》是“这次演出的剧目中最有意思的。它没有日本戏剧那种过分夸张的表情、亮相,它的夸张有一定的限度。年轻的妻子的表情很简单,但梅的眼睛、嘴角、两颊和步法,应该说他整个的身体,都发挥了出色天才的本领……”。总的来说,日本主流媒体对于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表演以正面肯定评价为主。

  除了戏剧界和中国文学研究界发表了各种“梅兰芳评”之外,许多大正时代的作家文人,比如鼎鼎大名的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吉野作造、宫泽贤治等等,都留下了与“梅兰芳”相关的文字。

  以追求思想解放著称的女诗人与谢野晶子在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热情洋溢地写诗赠梅兰芳。我们可以从诗作感受到这位女诗人欣赏梅兰芳的演出后所表现出来的感动:


       

   赠梅兰芳歌


   我是何等的欢欣啊!

   梅兰芳!

   今夜,整个世界,

  (果真仿如华丽的唐画世界。)

   映照出石竹桃那赤红赤红的色彩。

   啊啊,都是因为你啊,梅兰芳!

   因为你扮演的那美丽的杨妃啊,梅兰芳!

   为爱煎熬的女儿心,

   化成不可思议的醇酒令整个世界陶醉。

   梅兰芳!

   你也醉了,

   你扮演的杨妃也醉了,

   世界也醉了。

   我也醉了,

   那夜莺般女高音的中国琴弦也醉了。

   我是何等的欢欣雀跃啊,

   梅兰芳!


正如众多评论所说,真正叫人折服的,首先是梅派艺术所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梅兰芳所展现的舞台形象,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代表中国传统审美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因此,得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与接受。

  其次,出国公演能获得外国观众大范围的支持,也是与梅兰芳和梅兰芳周围的齐如山等文人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戏剧演出的特殊性,采取了有效的演出策略是分不开的。梅兰芳访日公演带给日本观众的,是不同于日本人过去所熟悉的“文本中的中国文化”,而是载歌载舞的、鲜活的中国文化。传统戏曲“以唱为主”,但为了拉近和外国观众的距离,梅兰芳和齐如山等人联手改编打造了《天女散花》、《黛玉葬花》、《贵妃醉酒》、《麻姑献寿》等新编京剧,加入了大量的舞蹈元素,使京剧改为“以舞为主”。因此,增强了观赏性,打破了语言不通的障碍,通过音乐、舞蹈、演剧情节,让日本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优美。这点也是梅兰芳公演能够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

  访日公演后,梅兰芳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一般中国人的名字日语发音多采用音读法,但梅兰芳的名字却是直接采用汉语发音“メイランファン”。从大正时期开始,“梅兰芳”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日本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以上为本次所讲内容。下一次,我们讲“近代日本学人的京剧史研究”。


1961年,新日本文学会在会刊《新日本文学》上报道了梅兰芳逝世的消息。


注释:

①参见黄仕忠:《借鉴与创新——日本明治时期中国戏曲研究对王国维的影响》,《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②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③以下两个表格,据吉田登志子著,细井尚子译:《梅兰芳的1919年、1924年访日公演报告》一文及笔者赴日期间所见资料整理而成。凡吉田文提及的评论报道,均援引吉田文中所译题目。

④引自吉田登志子著,细井尚子译:《梅兰芳的1919年、1924年访日公演报告》,载《戏曲艺术》,1987年1-4期。

⑤笔者译自与謝野晶子:「梅蘭芳に贈る歌」,『婦人之友』1919年7月号。



本中心温馨贴士:本中心曾于2019年1月2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梅兰芳纪念馆联合举办过主题为“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如果您对梅兰芳先生的访日演出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链接:

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讨论部分实录 最终篇(15)

(此次研讨会的之前各篇相关报道请见链接文末。)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下)”,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李莉薇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戏剧)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中日先行艺能的交流、融通与变异”

       麻国钧 中央戏剧学院 


第二讲 “日本能乐——“能”和“狂言”的鉴赏与研究”

       左汉卿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讲 “三合一的古典木偶戏——文乐”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四讲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上)”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五讲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下)”

       李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六讲 “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上)”

       李莉薇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第七讲 “中国近代戏曲与日本——京剧走向海外和京剧史研究的开端(下)”

       李莉薇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第八讲 “中日现代演剧交流”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第九讲 “20世纪80-90年代的中日戏剧交流”

       于黛琴 国家话剧院


第十讲 “从地下演剧到走向世界 ——蜷川幸雄与铃木忠志的戏剧轨迹”

       方军 上海戏剧学院


每周四(计划)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0/12/xiju_episode6.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