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 第五讲日本近世俗…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五讲: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以量】→(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五讲: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以量】→(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五讲: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以量
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周以量。
今天我想讲一讲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叙事文学的问题,题目就叫做“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这个问题首先涉及两个方面的话题,一个是“近世文学”,一个是“叙事文学”。
所谓“近世”,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分期,指的是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时代,即日本进入近代之前的一段时期,具体来说,是指德川家康在江户(现在的东京)设立幕府的时期,时间为1603年至1867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又称之为“江户时代”。而所谓的“近世文学”就是这二百六十多年间文学的总称,又被称作“江户文学”。
“叙事文学”则主要指除诗歌(韵文)之外的散文作品,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以指代以小说为主的文学样式。
实际上,今天的话题还涉及日本近世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俗文学。俗与雅相对,俗文学源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是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按照近世日本社会的状况来说,俗文学主要是源自町人、为町人服务、受町人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这里所谓的“町人”(ちょうにん)就是指生活在都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市民阶层。
我们知道,在日本近世,町人的地位处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在社会中,町人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但是由于日本近世将近二百七十年期间既没有战争之纷扰,也没有兵燹之灾祸,是一个和平的时代,人们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处于社会底层的町人虽然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却在经济上取得很多的利益,因而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文化事业方面。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繁荣发展起来的。
概观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从最早出现的假名草子到后来出现的浮世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读本、草双纸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小说样式繁多,错综复杂,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一一介绍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势必给人以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感觉,因此,今天我打算稍微详细地就其中的一种文学样式加以介绍,以期大家对这种文学样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那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称之为最具日本近世特征的文学样式——浮世草子(うきよぞうし)。
在日本近世,浮世草子出现于1682年(天和二年),以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こうしょくいちだいおとこ)的出版为标志,此后大约经过了一百年左右,浮世草子的作品才为其他的叙事文学作品所取代。由此可见,在浮世草子的形成过程中,井原西鹤的创作功不可没。
井原西鹤(いはらさいかく,1642-1693)最初是以俳谐作者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时间大约在1662年(宽文二年)左右。二十年后,当其创作的《好色一代男》出版之后,井原西鹤变身为浮世草子作家。
《好色一代男》八卷八册,自主人公世之介7岁情窦初开时讲起,直至其60岁时与七位友人乘船前往女护岛不知所踪为止,每一年(岁)一章,共54章(第一至第七卷每卷分七章,第八卷为五章),叙述了世之介一生的情感经历。从结构方面来看,很显然它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叙事传统,如《源氏物语》(げんじものがたり)。此外,这部作品虽然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世之介)为主人公贯穿整个故事,但是每一章的连接并非十分紧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伊势物语》(いせものがたり)的影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可以说奠定了井原西鹤后来许多作品的基础,即具有浓厚的短篇小说集的特征。
《好色一代男》的前四卷主要以各地的风俗人情为背景,讲述了青少年时期的世之介在与不同女性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情感纠葛,后四卷讲述了世之介继承了巨额的遗产之后,频繁出入于三都(さんと,即大阪、京都、江户)青楼之中的故事,并加入许多著名妓女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游女评判记”(ゆうじょひょうばんき)的特点。所谓“游女评判记”是日本近世出现的记录关于各地青楼、妓女情况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指南性作品。
《好色一代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浮世草子——的滥觞之作,与其涉及的题材紧密相关,这个题材就是当时的“好色”风俗。
日本元和至宽永(1615-1644)年间,德川幕府取缔了各地的私娼,代之以一种称之为“游廓”(ゆうかく,也称之为“游郭”)的公娼制度,前面提到的“游女评判记”就是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一系列作品。“游廓”的设立,符合当时市民阶层(町人)的需求,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这个阶层的人们虽然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却拥有大量的财富,就像《好色一代男》中的主人公世之介那样,由于他继承了大笔的遗产,获得巨额财富之后,有足够的财力游历青楼,极大了促进了青楼文化的发展。“游廓”可以说正是这种社会消费带动下的产物。日本近世的青楼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浮世草子中的“好色物”(こうしょくもの)——即以“好色”风俗为背景的作品——就是这种关系的一种反映。而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正是反映这种文化背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世之介这个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崭新的文体叙述了当时最流行、最时尚的风俗人情。
《好色一代男》虽然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叫做“荒砥屋孙兵卫”的大阪书商出版,但由于符合大众的口味,获得大众的认可,因而后来又改由专门的书商重新再版,甚至在江户还出现了盗版,该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继《好色一代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井原西鹤又创作了第二部浮世草子作品《诸艳大鉴》(しょえんおおかがみ,其副标题为《好色二代男》,1684年)。这同样是一部“好色物”,采用了《好色一代男》续编的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书商利用《好色一代男》畅销的意图,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讲述了不同身份的青楼女子与游客之间的感情纠葛。
接下来的第三部浮世草子作品,井原西鹤把目光从青楼转向各地的民间传说方面,创作了《西鹤诸国故事》(『西鶴諸国はなし』[さいかくしょこくはなし],1685年)一书,正如该书“序文”中所说的那样:作者试图“通过游历各国,以找寻故事的材料(国々を見めぐりてはなしの種をもとめぬ)”。这部作品构成了井原西鹤“说话物”——即汇集了传说故事的作品——中的一部分。
井原西鹤创作的浮世草子除了“好色物”“说话物”外,还有称之为“武家物”(即以武士为主题的作品,如《武道传来记》[ぶどうでんらいき]等)和“町人物”的作品。下面我们再就其另一种颇具日本近世特色的浮世草子作品“町人物”做一介绍。
《井原西鹤选集》汉译本封面
首先是一部叫做《日本永代藏》(にっぽんえいたいぐら,1688年,汉语有人译作《日本致富宝鉴》)的作品。正如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新百万富翁之教训”(「大福新長者教」)所显示的那样,它主要汇集了町人如何发家致富、走向成功之路的故事,讲述了町人在勤俭节约以及发挥聪明才智方面的为人处世之道。由于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极其敏锐到位,且发挥出架构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因而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也成为井原西鹤作品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即便放在现在,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深刻的商业批判精神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该作品“卷一之二 邪风沦落第二代”(「二代目に破る扇の風」)中讲述了一男子继承了其父亲的巨额遗产之后,以勤俭节约为本,在花钱方面之精打细算丝毫不亚于其父辈。有一天,他捡到一封装有金钱的信,收信人是一个妓女,于是他带着这封内有金钱的信前往岛原(しまばら)——位于京都的游廓的通称,准备将钱和信送还给这个妓女。但自从这个男子踏入岛原之后,就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家道中落。这则故事将富商的破产与青楼联系起来,虽然没有从正面去叙述如何发家致富的道理,但结合了当时与町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文化(商业文化与青楼文化)现象,很好地呈现了该作品“教训”的主题。
其次,与大多数内容讲述上层町人成功故事的《日本永代藏》形成对比的是《世间胸算用》(せけんむねざんよう,1692年,汉语有人译作《家计在精心》)这部作品。《世间胸算用》也有一个副标题:年三十一日千金(「大晦日は一日千金」),它主要描绘了中下层町人于年底时节的众生相。在作者的笔下,町人们既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具有愚蠢之极的一面;町人们既值得怜悯,又是极其滑稽可笑的一群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千人一面地去描绘町人,而是立体地塑造了这个群体的形象。
无论从“好色物”来说,还是从“町人物”来看,毫无疑问,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作品都很好地展现了日本近世的生活生态,并将形成这种生态的文化语境或隐或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日本近世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谢谢大家!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四讲: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韦立新】→(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四讲: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韦立新
谈及日本的中世文学,具体应该从何时开始算起?范围应如何界定?这样一种对历史、文学史或文化史时段或范围的划分,究竟其意义何在?那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事件、所出现的人物,以及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反映出其各有不同的特征来。通过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对其加以认识和把握。
我们所说的中世,一般指从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的建久三年开始,到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成立的庆长八年为止的时代,通常又称为镰仓室町时代。由于该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武士阶级掌握了政权,社会和文化也都相应出现了由“贵族社会、贵族文化”向“武士社会、武士文化”的转变,故又称其为“中世武家政权时代”。
该时代又分为前期的镰仓时代和后期的南北朝、室町时代。这就决定了中世文学、文化的第一特征:某种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前一个时代沿袭下来的“贵族文化”风格和要素,同时开始出现更符合武士阶级及广大普通民众需求的“武家文化”和“庶民文化”。
其次,由于该时期正值日本佛教界迎来以所谓“镰仓新佛教”的出现及佛教各大宗派的“复兴”为标志的全盛期,而该时期日本佛教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平民化”大趋势。凡此种种,都必然会在该时期的文学、文化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主张把这种“世俗化”、“平民化”视为该时期文学、文化上的第二大特征。
有人认为: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学艺术,乃是在新旧交替当中,由公家、武家和僧侣三方交替“混入登场”所形成的“漩涡”造就而成的。还有人认为:中世文化融合了公家文化、武家文化和庶民文化,展现了该时期活跃于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们的风采。因此,我也主张在思考和把握日本中世文学、文化的时候,首先应该熟悉三个关键词:公家文化、武家文化和庶民文化。
在此之所以采用略显模糊的“中世文学、文化”的提法,是因为在思考和讨论该问题时,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水乳交融、难以分割。我们把题目换成“日本中世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也许更贴切。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日本中世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家文化”成分。
日本在进入中世前期的镰仓时代后,掌握了政治上的实权和经济实力的武士阶级,尽管也有意识地致力于培植与自己当权之后的“显赫”身份相符的“武家文化”,以抗衡平安朝时代的贵族文化,但毕竟时日尚浅、功夫未到,因此,该时期有一段“公武文化既相互对峙又协调并存”的时期。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已无可奈何地衰退下来的公卿贵族们,仍然有机会、同时也有积极意愿在文化舞台上继续引领风骚,以追回并维护自己日渐失去的优越和尊严。
这一点反映在文学上,那就是“和歌”方面的亮丽表现。
和歌作为“公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来就是专属于贵族们的宫廷社交文学,既然该时代还有机会让骨子里本来就瞧不起“武家文化”的贵族们“露一手”,其优越的“自尊”岂能容忍自己甘于平庸?于是乎,贵族们热心钻研和歌创作技法,竞相潜心于和歌创作,并以自己的和歌作品能入选“敕撰和歌集”为荣。(如《新古今和歌集》编撰者之一藤原有家,因有十九首和歌入选《新古今集》而为人称道。而同样是贵族出身并活跃于后鸟羽院歌坛的藤原家隆,其和歌作品竟有四十三首入选《新古今集》,晚年又有四十三首入选《新敕撰集》,被视为和歌歌坛上的“佼佼者”。)
谈及该时期的“和歌”,窃以为有必要强调以下要点:
(1)开创了“新古今风”,并在和歌史上具有一定划时代意义的《新古今和歌集》,尽管不是后鸟羽太上皇亲自编撰而成,但因其完美诠释并“贯彻”了后鸟羽太上皇所主张和推崇的和歌理念和风格,故此,后人多认为:将《新古今集》视为后鸟羽太上皇的亲撰作品亦不为过。
(2)喜爱和歌的后鸟羽太上皇始终难忘复兴贵族文化之初衷,亲自引领“九条家”歌坛,复兴“和歌所”,敕命编撰《新古今和歌集》并亲自倾注心血于该编撰事业。因执着于“王政复古”而不为镰仓武家政权所容,最终遭至流放于隐岐的孤岛上。但他在和歌创作方面的实践和造诣及其独特风格,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3)《新古今和歌集》呈现的所谓“新古今风”,作为具有感觉性、绘画性、故事性和象征性的新风格,与《万叶集》、《古今集》合称为和歌风格的三大典型。
作为从和歌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诗歌形式,由多人共同合作创作的连歌,也在中世开始盛行,并由倡导和歌、连歌、佛道三者如一的著名连歌师心敬,和致力于将古典和文艺推向全日本的宗祇大成于该时期后期的室町时代。
大家知道,进入镰仓时代以后,还出现了许多“说话(民间故事、传说)集”,所收集内容包括了公卿贵族的逸闻趣事、民间各种神佛“灵验谈”,还有其它坊间流传的、以平头百姓为“主人公”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等。而橘成季编纂《古今著闻集》,就是该时期流行的“说话文学”代表之一。
同时代问世的还有《宇治拾遗物语》、《十训抄》、《发心集》、《宝物集》,以及作为佛教说话集而知名的《沙石集》等。
“说话文学”在文体、内容方面呈现的多样性,构成了日本中世文学的又一大特征。我们既可以从《古今著闻集》了解到中世时期公卿贵族们的所思所想及其生活状态,同时又可以从其它说话集里窥探出该时期佛教在“民间普及”过程当中的“世俗化、大众化”倾向,以及文化的“庶民化”倾向。
作为最能反映武士活跃的中世战乱时代的一大文学体裁,该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太平记》等为代表的“军记物语”(又称战记文学)。该类军记物语虽然都是以武士世界为描述对象,但并不只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物的个体行动和事件,而将重点置于描写某一氏族、某一集团的兴衰和隆替,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登上历史舞台前台的中世武士们的生活状态和风采。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平家物语》,整个基调流露出浓郁的佛教无常观,使我们从中不难窥出该时期佛教“世俗化”、“大众化”的影响。
作为中世文学的又一大部分,主要由五山禅僧们创作的五山(汉)文学,因得益于中日之间禅僧们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以及在五山禅林中积累下来的汉诗文创作方面的文学“土壤”,造就了诸如雪村友梅(《岷峨集》)、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绝海中津(《蕉坚集》)、义堂周信(《空华集》)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僧,足以令中世文学添彩生辉,其成就亦不容小觑。
中世时期佛教的“世俗化”、“大众化”倾向,其影响显然波及到了整个中世的社会和文化。反映在文学方面,则是出现了不少以佛教无常观为基调的優秀作品。在这一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平家物语》外,还有作为中世随笔文学的代表杰作《方丈记》(鸭长明著)和《徒然草》(兼好法师著)。
该时期由于京都与镰仓之间的往来盛行,如此背景下产生了《十六夜日记》、《东关纪行》、《海道记》等记录东海道旅途见闻的游记文学作品,后期还问世了不少往来于诸国各地的公家、连歌师们的旅行记。该类游记文学作品的出现,自然也成为了中世文学的一大特色。
最后还应该关注的是:能乐、狂言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也是到了中世时期以后,在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努力推动下,日益兴盛、普及,分别大成于中世后期的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这显然亦可视为该时期文化“世俗化”、“大众化”的典型反映。
以上是我在学习和思考日本中世文学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这里分享以供大家参考。非常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祝大家学习、工作顺利!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o^)/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匠人、欢送会和日语学习法。
◆職人 / 匠人
我们将经过多年修行习得高超技术,并使用这一技术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展事业的人称为“匠人”。在日本,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寿司匠人”之外,匠人还活跃在其他各个领域,比如:建筑行业中的木匠、泥瓦匠;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漆器师、竹编工艺师;实用工业中的榻榻米匠人、和伞匠人;餐饮业中的天妇罗匠人、点心师等。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修行的时间过长、徒弟制度过于严苛等原因,想要成为匠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此,部分肩负着保护传统产业重任的地方政府或民营企业会开设匠人培训学校,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基本技术。
◆送別会 / 欢送会
由于岗位调动、更换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现工作地或公司时,有时需要在最后一个工作日在同事面前做简单的临别致辞。同事们会向离开的人赠送鲜花、纪念品或写有大家留言的卡片等。
为将要离开的人送行的聚会被称为“欢送会”。欢送会有时办在普通的餐厅或居酒屋,有时也会在公司的某间办公室里叫外卖和酒水。不过,是否举办送别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举办会因公司而异,也与将要离开的人在公司的任职年数等因素有关。
◆日本語の勉強法 / 日语学习法
本教材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正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尤其是将要在日本生活时,坚持学习日语非常重要。无论是为了保持日语能力,还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觉主动地坚持学习日语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继续学习日语,有很多方法。如果在日本生活,可以参加由市町村的国际交流协会等开办的志愿者日语学习班。也可以通过阅读网站上的新闻,看日本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学习日语。这些都是教材中介绍过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日语学习网站或应用程序进行学习。这些基本上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这种日语学习网站或应用程序有很多,可以上日语学习门户网站“NIHONGO e な”(nihongo-e-na.com),按照科目或水平搜索网站或应用程序。建议你查查看。
可以自学日语的网站中,有一个日语在线学习网站“JFにほんごeラーニングみなと”(minato-jf.jp)。这个网站是由国际交流基金运营的日语学习网站,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虽然使用这个网站需要注册,但注册后可以免费学习课程,也可以在网站上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如果想要继续学习日语,请务必尝试体验一下吧。
Ⓒthe Japan Foundation
\(^o^)/
以上就是初级2的全部内容啦!通过每周为大家推送一课的生活小贴士,大家对日本方方面面的理解是不是也更深入了一些呢~
感谢大家的一年的陪伴。新的一年我们会推出与教材《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有关的更多活动,还有官方的吉祥物也马上要和大家见面啦~
★『いろどり』初級2の該当課
第十八課 将来、自分の会社を作ろうと思います
1.すしの職人になりたいです
2.最初はすごく苦労したよ
3.みなさんには、とても親切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刘)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55:~将来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网页链接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网页链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匠人、欢送会和日语学习法→『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55:~将来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
#海外日本研究介绍系列 第四篇: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第四篇: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贺平】→海外日本研究介绍系列 第四篇: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贺平
作者介绍:
贺平:国际政治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贸易政治学、东亚区域合作、国际日本研究,著有《区域公共产品与日本的东亚功能性合作:冷战后的实践与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贸易与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等,译有《日本史》(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高速增长》(香港中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等。
内容提要:对日本政治的量化研究离不开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库的开发。战后数次大规模选民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十年来,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欧美学者,都纷纷在公共数据库或大型数据项目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起原创的数据库,或对基础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由此不断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文对其中若干代表性数据库做一简要介绍,并探讨其积极意义所在。
量化政治研究是日本研究中一个颇为特殊的领域,整体上展示出强调理论、重视方法的特征。日本学界与国际学界在其中高度同步、密切接轨,研究成果也不遑多让。本文将接续前文对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M. Smith)所著《世袭与民主》的评论,介绍部分与日本政治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尤其是近十年左右以来的最新成果,以期提供些许线索。
一、相对早期的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战后日本堪称选举的“万花筒”,不仅各类选举周期频繁、次数众多,而且选举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尤其是以1994年的改革为代表。客观上,这为研究日本选举政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条件和无比丰富的生动素材。同时,在事关选举的基础数据方面,日本的数据覆盖率、可得性、透明度虽一度遭受指摘,但整体的数据水平在不断提高,值得称道。社会各界的诸多主体都参与了国政选举和地方选举的数据资料编撰,这些数据资料大多具有连续性,不少还有历史回溯。在学术界之外,涉及的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总务省等政府行政部门;参众两院等立法部门;宪政资料编撰会、日本国政调查会、推进公平选举协会(明るい選挙推進協会)等特定的机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媒体。
如下所列,一些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型选民调查由来已久,也较为人熟知。得益于此,经过数个世代的持续努力,日本的政治学界形成了一大批学术成果,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
● “密歇根调查”
1967年第31届众议院选举前后由密歇根大学日本研究所开展的固定样本调查。(注释1)
● “JABISS调查”
1976年第34届众议院选举前后,由五位日美学者领衔进行的关于日本人政治意识和行动的调查。JABISS为五位学者的姓名首字母缩写,其中J指日本(Japan)和绵贯让治(Joji Watanuki),A指美国(America),B指布拉德利·理查德森(Bradley Richardson),I指三宅一郎(Ichiro Miyake),两个S分别指斯科特·弗拉纳根(Scott Flanagan)和公平慎策(Shinsaku Kohei)。(注释2)
● “JES调查”
关于日本人选举行动的调查(Japanese Electoral Study,JES)从1983年开始第一期,一直延续至今。1993-1996年为第二期(JESⅡ),2001-2005年为第三期(JESⅢ),2007-2011年为第四期(JESⅣ),2012-2016年为第五期(JESⅤ),2017-2019年为第六期(JESⅥ)。2021年开始第七期调查(JES Ⅶ)。(注释3)
一些国际大型民调往往包含日本的数据,如“东亚晴雨表调查”(East Asian Barometer Survey)和“亚洲晴雨表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选举制度比较研究”(CSES)等。一些日本学者还开展了中小规模的跨国民调,如1980年对日本、瑞典、美国三国的精英平等观调查。(注释4)除此之外,不少研究机构、项目团队乃至学者个人也长期致力于日本政治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涉及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进程等多个领域,且多有交叉。大学等研究机构与媒体共同开展的联合调查为数众多,成效也颇为明显。试举数例:
● 庆应义塾大学关于选举的政治意识调查
庆应义塾大学在1974年之后组织过多次关于国政选举和统一地方选举的政治意识调查。
● 对官僚、议员和利益集团领袖的访谈调查
京都大学教授村松岐夫等学者组织的大型访谈调查。调查分别针对官僚(1976-1977年、1985-1986年、2001年)、议员(1978-1979年、1987年、2002年)和利益集团的领袖(1980年、1994年、2003-2004年),各计三次,共计九次,意在从实证的角度透视战后日本政治过程的实态和变化。(注释5)
● 关于1996年众议院选举的舆论调查(Japanese Elections and Democracy Study 96,JEDS 96)
这一调查由布拉德利·理查德森、苏珊·法尔(Susan Pharr)、丹尼斯·帕特森(Dennis Patterson)等美国学者与内田满、田中爱治、池田谦一等日本学者组成的“选举与民主研究会”(JEDS)实施,具有比较突出的日美合作的色彩。2000年,以日本学者为主,又进行了后续的调查,聚焦日本人的民主主义观和社会资本。(注释6)
● “关于21世纪日本人的社会与政治意识”的调查。
由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全球COE于2003-2007年实施。(注释7)
●“关于日本人的社会期待与大选的舆论调查”
接续前者,由早稻田大学与《读卖新闻》于2009-2010年联合实施。(注释8)
在量化研究中,日本的政治学者具备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工具和学术训练。(注释9)无论是绵贯让治、三宅一郎、猪口孝、蒲岛郁夫、川人贞史、小林良彰、池田谦一、平野浩等前辈和资深的学者,还是建林正彦、增山干高、福元健太郎、曾我谦悟、今井亮佑、山田真裕、境家史郎等为数更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学者,都十分注重并善于选举数据的量化分析。以被誉为“日本投票行动分析第一人”的三宅一郎为例,其学术生涯可以说与日本政治量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翻开其长达数页的“简历”,俨然就是战后日本政治社会调查的项目清单和成果目录。(注释10)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具有个人标签的学理分析概念,如松原望和蒲岛郁夫提出的“MK指数”、水崎节和森裕城在此基础上分别改良的“TK指数”和“ZTK指数”等。进而言之,日本学者不仅对本国的选举政治研究精深,针对其他国家的选举政治及一般化理论,在国际学界也陆续发表了为数不少的高质量作品。(注释11)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欧美大学执教的中青年日本学者日益崭露头角。其中,今井耕介(哈佛大学教授)、堀内勇作(达特茅斯学院教授)、山本铁平(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前田耕(北得克萨斯大学副教授)等都是日本政治特别是选举政治量化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美国政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美国统计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政治分析》(Political Analysis)、《政治学研究与方法》(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选举研究》(Electoral Studies)等欧美政治学期刊上发表了诸多与日本政治相关的量化研究作品。
二、近年来的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少学者在前述公共数据库或大型数据项目的基础上,纷纷着手建立起原创的数据库,或对基础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并由此不断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
在英语学界,以下列案例为代表,不少数据库相继面世。
● “日本地方选举数据库”(The Japanese Local Elections Dataset,JLED)
由堀内勇作和关西大学教授名取良太等学者发布。这一数据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986-2004年间日本县议会选举的市级数据,主要由堀内勇作等五位学者收集。另一部分则是2003-2017年间县议会选举的市级数据,包括各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主要由名取良太负责。(注释12)
● 日本市长选举候选人数据库(Japanese Municipal Elections Dataset,JMED)
由哈佛大学美日关系项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查尔斯·麦克林(Charles T. McClean)建立,这一数据库涉及2004-2017年间在1741个城市举行的5770次市长选举,候选人数据超过一万人。(注释13)
● “选区层次的选举文档”(Constituency-Level Elections Archive,CLEA)
由密歇根大学建立,包括1947-2014年间25次众议院选举的数据。(注释14)
● 日文竞选纲领(manifesto)数据库
由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艾米·凯特琳奈克(Amy Catalinac)建立,包括1986-2009年间八次众议院选举中2356个候选人的7497份日文竞选纲领(manifesto)。作者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考察候选人的竞选诉求是否从传统的“政治分肥”向外交安保等具体的“政策主张”转变。(注释15)
● “民主国家世袭数据集”(The Dynasties in Democracies Dataset)
这是丹尼尔•史密斯在撰写《世袭与民主》中充分利用的两个数据库之一。其面板数据包括12个工业化民主国家议员的家庭关系。这12个国家及其数据起止年份分别是澳大利亚(1901-2013)、加拿大(1867-2015)、芬兰(1907-2011)、(联邦)德国(1949-2013)、爱尔兰(1918-2016)、以色列(1949-2015)、意大利(1946-2013)、日本(1947-2014)、新西兰(1853-2014)、挪威(1945-2013)、瑞士(1848-2011)和美国(1788-2016)。这其中,日本与爱尔兰、以色列、冰岛以及美国等国的比较都让人耳目一新。
● “日本众议院选举数据集”(The Japanes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Dataset, JHRED)
这是《世袭与民主》利用的另一个核心数据库,其面板数据包括1947-2014年间参加大选或中间选举的所有众议员候选人,共涉及25次大选(其中的7次发生在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之后)、10060个候选人以及27545人次的参选记录。每一个候选人的记录包括选举结果、个人和职业背景、世袭家族联系、内阁任职情况等多个数据项。(注释16)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和利用,实现了从个体到整体、从单一样本到大样本的转变。既有对日本“世袭政治”的研究中并不缺乏个案分析,但往往是列举式的。(注释17)受益于这一数据库,《世袭与民主》对其所界定的日本“世袭议员”则做到了穷尽式的研究,通过统计回归等方式,呈现了日本“世袭政治家”的全貌。这一数据库由史密斯和史蒂文•里德(Steven R. Reed)共同建构,里德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作为一个自称的“选举迷”(junkie),里德不仅在日本政治领域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而且在选举政治的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泽被学界的基础性工作。(注释18)2012年、2014年、2017年三次大选后,里德与罗伯特•帕克南(Robert Pekkanen)、伊森•沙伊纳(Ethan Scheiner)等其他学者组成的团队都进行了颇为细致的数据分析,出版了题为《日本的抉择》(Japan Decides)的系列成果。(注释19)史密斯本人也参与后期的编辑和研究。对于2021年举行的大选,这一研究团队也计划推出该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在日本国内,类似的例子也不少。早在20余年前,蒲岛郁夫研究室就试图超越传统日本政治研究中的“政党本位”,强调政治分析中“还原到政治家个人”的重要性,对1990-1998年各届国会的814名参议员和487名众议员的个人信息做了全面梳理,并根据各个研究主题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注释20)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田中善一郎对于战后众议院选举的通史性分析和数据解读、岐阜大学名誉教授水崎节文与同志社大学副教授森裕城整理的“日本选举数据”(JED-M)及其研究成果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注释2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推陈出新的研究接踵而至,同样试举数例如下:
● 对国会议员或候选人的“政治家调查”
东京大学蒲岛郁夫研究室、谷口将纪研究室从2003年开始与朝日新闻社合作,开展联合调查。这一调查分为两个部分,既有以国会议员或候选人为对象的“政治家调查”,也有以普通选民为对象的选民调查。(注释22)其中最新的是2019年对参议院议员及其候选人的调查,调查对象为491人,共收到351位候选人和77位非改选议员的有效回答。
● 议员调查
由京都大学与《读卖新闻》在2016年联合实施。(注释23)
● 市区町村级别的参议院选举数据
由学习院大学教授福元健太郎领衔的研究团队梳理和分析,得益于“战后日本的政治变动与参议院选举:基于市区町村数据的实证研究”项目,包括第1-16届参议院常规选举中由都道府县发行的市区町村级别的数据。对日本选举研究从中央层面下探至地方层面做了有益的基础研究。(注释24)
● “参议院议员常规选举数据库”
由福元健太郎等学者开发,作为上述“战后日本的政治变动与参议院选举:基于市区町村数据的实证研究”和“参议院选举市区町村得票数据建构与分析项目”等两个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包括1968-2013年间17次参议员常规选举的数据。(注释25)
● “地方议会数据库”
由名取良太与其他学者共同开发,仍在不断完善。(注释26)
● “国会议员白皮书”在线数据库
由师从蒲岛郁夫的原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菅原琢建立,包括1947-2020年参众两院议员的竞选记录、会议发言、问题陈述(質問主意書)等数据及其统计,极为详尽和便利。(注释27)
● 关于选举行为的若干小型统计
隶属于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教授尾野嘉邦领衔的研究项目“关于个人政治行动的实证研究”。拓殖大学政经学部教授浅野正彦、查尔斯•麦克林等日美学者共同参与。在数篇工作论文中,这些学者对日本政治候选人的年龄、性别乃至“颜值”、竞选海报上的“微笑幅度”等因素对选民抉择的影响作了饶有趣味的分析。(注释28)
三、结语:对日本政治研究的意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数据是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原创数据库的建立或对既有数据的二次开发,使相关学者对日本政治的研究在数据资料上立于先机、取得主动,并进而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前文所述的丹尼尔•史密斯及其《世袭与民主》正是近来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而从本文简要介绍的几个案例来看,国际学界和日本学界在这方面的努力并非孤例,且彼此多有错位和协同。整体而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这些原创数据库的建立及后续研究表现出突出的意义。
首先,由于数据库建设需要的智力、人力、财力投入较大,往往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因此,在无形中为人材培养、学术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传帮带”作用。不少学者在初期实践尝试和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独当一面,在日后开始承担或开发类似的研究项目。蒲岛郁夫教授的研究团队及其师承关系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蒲岛郁夫本人虽然自2008年之后就连续四届担任熊本县知事,但其“蒲式弟子”却活跃在日本诸多研究机构,将“蒲式风格”发扬光大。以类似协作和传承为基础,日本的政治学界形成了若干个颇具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彼此的砥砺和欣赏,从这些学者论著的参考文献和前言后记中即可一目了然。
其次,正如在数字经济中“基于信任的数据自由流动”(DFFT)等概念和实践一样,在学术的数据世界中,近年来对数据开放性和可得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强。上文提到的相当一部分日本学者开发的数据库都可以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的“社会调查与数据档案研究中心”获取数据和相关信息。(注释29)该中心成立于1998年4月,在其目前收录的1486项调查数据中,政治、行政、选举类调查即高达218项。在日本以外,在前述由美国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图书馆联合创立的社会科学数据库Harvard Dataverse中,如果输入“日本政治”(Japanese politics)进行模糊搜索,可发现超过32000项结果。又如,位于密歇根大学的“政治与社会研究校际联合数据库”(ICPSR)成立与1962年,现有超过25万份数据文档。(注释30)同样输入“日本政治”(Japanese politics)进行模糊搜索,可发现1966项结果。除了可重复利用和验证之外,这些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有助于打破传统上较为封闭的学术圈,构建更为多元的学术交流网络,实现人际、校级乃至国际和跨界的互动协同。
再次,数据的丰富性也促进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并与质性研究等其他方法互补,体现混合研究方法或曰多重研究方法的加权优势。前文对“颜值即正义?”的分析既是一例。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回归统计,而是辅之以文本分析、图像分析,并与模拟实验等方法有机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对于这些研究的若干结论或可有所保留,但其思路和方法仍值得引介,不无借鉴和启示。
或许是囿于译介难度和受众规模,日本和欧美学者对日本政治的量化研究著作较少被翻译成中文。近年来,这一现象略有改善。蒲岛郁夫的《战后日本政治的轨迹:自民党体制的形成与变迁》、齐藤淳的《政治分肥:自民党长期政权的政治经济学》等著作被相继引入国内。(注释31)甚至是今井耕介的方法论教科书《量化社会科学导论》也在第一时间出现了中译本。(注释32)我们期待有更多优质的日本政治实证研究和量化作品得到译介,出现在读者的购物车里、学者的参考文献中。
注释
1,可参见村山皓司、三宅一郎『投票行動と政治社会化(ミシガン調査) : 1967年衆議院総選挙のパネル調査コードブック』、筑波大学多目的データ・バンク、1991年。
2,JABISS: The Japanese Election Study, 1976 (ICPSR 4682), https://www.icpsr.umich.edu/web/ICPSR/studies/4682. 基于这一调查的相关研究众多,例如可参见Scott C. Flanagan, Shinsaku Kohei, Ichiro Miyake, Bradley M. Richardson, and Joji Watanuki, The Japanese Vot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前六期的相关资料不可计数,关于最新的第七期调查,可参见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小林良彰等学者组织的“投票行动研究会”的网页。投票行動研究会、https://jesproject.wixsite.com/jesproject。
4,三宅一郎、綿貫譲治、嶋澄、蒲島郁夫『平等をめぐるエリートと対抗エリート』、東京:創文社、1985年;Sidney Verba, Steven Kelman, Gary R. Orren, Ichiro Miyake, Joji Watanuki, Ikuo Kabashima and G. Donald Ferree, Jr., Elites and the Idea of Equality: A Comparison of Japan,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5,相关研究可参见村松岐夫、久米郁男編著『日本政治変動の30年:政治家·官僚·団体調査に見る構造変容』、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6年。
6,「衆議院選挙に関する世論調査(1996年総選挙前後調査),1996」、「日本人の民主主義観と社会資本に関する世論調査,2000」。
7,「開かれた社会に関する意識調査(JSS-GLOPE2003-04)」、「21世紀日本人の社会・政治意識に関する調査(GLOPE2005-07)」、「日本人の社会意識に関する世論調査(Waseda-CASI&PAPI2007)」。
8,早稲田大学・読売新聞共同実施「日本人の社会的期待に関する意識調査」(Waseda-PAPI2009)、早稲田大学・読売新聞共同実施「日本人の社会的期待と総選挙に関する世論調査」(Waseda-CASI&PAPI2009)、早稲田大学・読売新聞共同実施「日本人の社会的期待と選挙に関する世論調査」(Waseda-CASI2010)。
9,关于选举和政党研究中数据处理的方法论阐述,可参见品田裕「選挙と政党に関するデータの作成について」、『レヴァイアサン』、第40号、2007年、152-159頁。
10「三宅一郎 略歴」、『情報研究 : 関西大学総合情報学部紀要』、第15卷、2001年9月、33-38頁。
11,例如Sadafumi Kawato, “Nationalization and Partisan Realignment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1, No. 4, Dec., 1987, pp. 1235-1250。
12,Yusaku Horiuchiand Ryota Natori, The Japanese Local Elections Dataset (JLED), Version: 28 February 2019, https://dataverse.harvard.edu/dataset.xhtml?persistentId=doi:10.7910/DVN/TLC5R4.
13,Charles T. McClean, “Does It Matter That Politicians Are Older Than Their Constituents? Yes.” Working paper, The Program on U.S.-Japa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2019; Charles T. McClean and Yoshikuni Ono, “How Do Voters Evaluate the Age of Politicians?”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E-069, August 2020.
14,该项目原有链接
(http://www.electiondataarchive.org/index.html)似乎已失效,基本信息可参见Constituency-Level Elections Archive (CLEA), 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by Ann Arbor, MI: Center for Politic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ttps://cps.isr.umich.edu/project/constituency-level-elections-archive-clea/
15,Amy Catalinac, Electoral Reform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Japan: From Pork to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6,The Reed-Smith Japanes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Dataset, https://dataverse.harvard.edu/dataset.xhtml?persistentId=doi:10.7910/DVN/QFEPXD.
17,市川太一曾于1989年对世袭议员进行题为“日本的政治家族”的问卷调查,但向141位众议员发放的问卷只回收41份。市川太一『「世襲」代議士の研究』、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1990年、263頁。
18,例如Steven R. Reed, Japan Election Data: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947-1990, Ann Arbor: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2.
19,Robert Pekkanen, Steven R. Reed, and Ethan Scheiner eds., Japan Decides 2012: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Robert Pekkanen, Steven R. Reed, and Ethan Scheiner eds., Japan Decides 2014: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Robert Pekkanen, Steven R. Reed, Ethan Scheiner and Daniel M. Smith eds., Japan Decides 2017: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20,東大法·蒲島郁夫ゼミ編『現代日本の政治家像』(第I卷、第II卷)、東京:木鐸社、2000年。
21,田中善一郎『日本の総選挙:1946-2003』、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水崎節文、森裕城『総選挙の得票分析:1958-2005』、東京:木鐸社、2007年。
22,「東京大学谷口研究室・朝日新聞社共同調査」、http://www.masaki.j.u-tokyo.ac.jp/utas/utasp.html。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可参见谷口将紀『現代日本の代表制民主政治:有権者と政治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20年。
23,「京都⼤学・読売新聞共同議員調査(2016年10~12月)」。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建林正彦「比較議員研究への一試論:京都大学・読売新聞共同議員調査の分析を通じて」、『レヴァイアサン』、第63号、2018年。另可参见大阪大学副教授滨本真辅近年来的研究。
24,「戦後日本の政治変動と参議院選挙:市区町村別データに基づく実証的研究」、
https://kaken.nii.ac.jp/ja/grant/KAKENHI-PROJECT-21330031/。
25,参議院議員通常選挙データベース(参院選DB)、http://db.cps.kutc.kansai-u.ac.jp/。相关介绍可参见名取良太、福元健太郎、岸本一男、辻陽、堤英敬、堀内勇作「参議院議員通常選挙データベースの開発と利用」、『選挙研究』、第30巻第2号、2014年、105-115頁。
26,相关介绍可参见名取良太、岡本哲和、石橋章市朗、坂本治也、山田凱「地方議会データベースの開発と利用」、『情報研究』、第44卷、2016年8月、31-42頁。最新的进展和成果可参见「地方議会の議会活動に関する定量的研究:地方議会データベースの構築と活用」、
https://kaken.nii.ac.jp/ja/grant/KAKENHI-PROJECT-19H01453/。
27,「国会議員白書」、https://kokkai.sugawarataku.net/
28,プロジェクト「人々の政治行動に関する実証研究ー経済産業面での政策的課題に対するエビデンスベースの処方箋の提示を目指して」、2018年5月7日-2020年6月30日、https://www.rieti.go.jp/jp/projects/program_2020/pg-08/001.html。
29,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附属社会調査・データアーカイブ研究センター、
https://csrda.iss.u-tokyo.ac.jp/。
30,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https://www.icpsr.umich.edu/web/pages/.
31,蒲岛郁夫:《战后日本政治的轨迹:自民党体制的形成与变迁》,郭定平、田雪梅、赵日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齐藤淳:《政治分肥:自民党长期政权的政治经济学》,杨帆、张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32,今井耕介:《量化社会科学导论》,祖梓文、徐轶青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年。
感谢您的阅读。下期将发表“多重方法与国际比较下的概念论证:丹尼尔·阿尔德里奇的灾难叙事”,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贺平执笔。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关注。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系列预告(拟定)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二篇 从“了解日本”到“让世界了解日本”——美国日本研究概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四篇 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五篇 欧洲的日本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第六篇 美国对日本文化的“西式合理化”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七篇 多重方法与国际比较下的概念论证:丹尼尔·阿尔德里奇的灾难叙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九篇 日常莫辩,理论何为:《生成自我》的价值与启示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十篇 政治民族志的经典之作:回眸《日本式选举运动》的学术史意义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十一篇 《The Anime Ecology》A Genealogy of Television, Animation, and Game Media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十二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法国的《源氏物语》翻译项目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三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亚瑟・威利英译《源氏物语》的日语回译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四篇 寄语中国的日本研究者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计划每周一发布,敬请期待!
#火热募集“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纪念图片”!# 【第一次截止日期:2022年1月20日】2022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时也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50周年,为了迎接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计划制作一部纪念视频影像→火热募集“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纪念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基金会50周年纪念视频影像吧~
2022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时也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50周年,为了迎接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计划制作一部纪念视频影像。
如果您参加过以下任何一个项目,欢迎为我们提供当时的照片或者影像等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制作这部纪念影像资料吧!我们将向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位赠送此影像的完整内容(U盘)。(计划2022年完成影像制作)
1.日语教师培训班(“大平班”)(研修生、教师均可)
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研修生、教师均可)
3.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班/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研修生、教师均可)
4.日本研究访日学者
5.知识交流会议资助(非会议主办方也可)
6.日本研究机构支援(客座教授派遣、会议资助、图书捐赠、访日研修等)
7.专业日语研修(文化·学术专家研究)
8.成绩优秀者日语研修
9.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资助的日本研究项目
10.其他日本研究相关项目
(1)资料种类:照片、影像、图书等
(2)资料的状态:原件、电子版
(3)资料内容:项目名称、年度、内容说明(100字以内)
3.您的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电话、邮箱地址等
二、注意事项
1.请提供没有著作权问题的资料。
2.您提供的资料,我们可能只使用一部分,或者不使用,请您事先了解。(即使不被采纳,我们也将向您赠送U盘)。
3.完成后的视频影像将在本中心微信、微博、网站等官方平台和社会上网络视频平台等公开,供广大的观众阅览。
三、募集时间
第一次截止日期:2022年1月20日
四、联系方式
邮箱:jpfbj@jpfbj.cn,题目请注明“回顾中国日本研究50年”视频影像制作
电话:010-8567-9511,转日本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