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 第三讲《源氏物语…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三讲:《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三讲:《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
(第一部分)
一、世界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二、世界女性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三、平安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1.摄关家庭的后宫政策
2.婚姻制度
3.女性的散文体文学书写
(第二部分)
四、《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及故事梗概
五、《源氏物语》的创作方法
1.对汉诗文的引用
2.从和歌到物语
3.母题的继承、重叠与嬗变
4.全新的文学意象的创造
本讲座的内容共包括两个部分,将分两次发表。本次发表第二部分。
四、《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及故事梗概
1.作者紫式部
紫式部,具体生卒年份不详,大约存世于970-1031年之间。本名不详。平安朝的女子没有自己的名字,做了贵族仕女以后,就在姓氏后加上父兄或丈夫的官职作为称呼。其父藤原为时(949-1029?)曾任式部丞和式部大丞,式部之称由此而来。当时还有一个习惯,为了使自己的名字听起来像中国人,就改双姓为单姓,藤原为时就成了藤为时。所以,紫式部本应是藤式部。至于被称为紫式部的原由,历来众说不一。大概是与成功地塑造了《源氏物语》中的女主人公紫姬有关。其父为时既是位歌人,还是一条天皇时为数不多的汉文诗人和汉学家,“为时”之名便来自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语。其汉学方面的造诣,给紫式部的影响非同一般,《源氏物语》中广泛而深层的汉诗文引用就印证了这一点。
紫式部年近30岁方与藤原宣孝(952?-1001)结婚,那时宣孝已年过不惑,婚后第二年(999)生下一女贤子。然而,宣孝因感染流行疾病于1001年去世。不足三年的短暂婚姻对紫式部的精神造成了深重的打击。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她领悟到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短暂与人世无常。在百无聊赖的寡居日子里,紫式部以写作物语来打发时日。《源氏物语》大概就是她在这样的心境下开始创作的。可能是《源氏物语》为她赢得了才名,宽弘二年(1005)或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紫式部出仕一条天皇的中宫(皇后)彰子。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摄关政治使得后宫成为了文化的中心,直接导致了女性文学的繁荣。
2.《源氏物语》故事梗概
《源氏物语》篇幅庞大,即便翻译成中文也有百万字。全书共54卷,现在通常分为三部。第一部从<桐壶>至<藤花末叶>,共33卷。以光源氏为主人公,描写了他不同寻常的出生、奔放的爱情生活、谪居须磨以及起死回生后飞黄腾达乃至位越人臣的经过。感情与政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在光源氏,他的政治地位的起伏,直接受到情感生活的左右。谪居须磨表面上是因为与右大臣之女胧月夜的暧昧关系,而实际上则是与继母藤壶皇后私通有关,他之所以能登上准太上天皇的宝座,也正是因为他与继母所生之子继承了皇位的缘故。
第二部从<若菜上>至<魔法使>,共8卷。光源氏的情形与第一部就大不相同了。在第一部中,从结果来看,奔放多彩的情感生活给光源氏带来了政治生活上的辉煌,可在第二部,为了保住现有地位而迎娶的三公主,却给他中年后的个人生活蒙上了浓重的寂寞与无奈。他最爱的妻子紫姬在寂寞中死去,三公主也在生下一个私生子后出家为尼,留下光源氏独自品味人生的万般无奈。
第三部从〈匂皇子〉至〈梦浮桥〉,共13卷。是光源氏去世后的故事。以光源氏的外孙匂亲王和名义上的幼子薰君为主人公,描写了他们复杂的感情生活以及作为他们恋爱对象的宇治三姐妹多舛的命运。
五、《源氏物语》的创作方法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在《源氏物语》诞生之前,日本的物语文学只有《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三部作品。《竹取物语》是由五个求婚谭构成的中篇小说,《宇津保物语》共20卷,在篇幅上也具有了长篇小说的规模,但从第二卷<藤原君>到第十二卷<冲之白波>一共描写了14个不同男子的求婚故事,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显然《宇津保物语》与《竹取物语》一样,都是以求婚谭为主要母题的。《落洼物语》则是一部讲述嫡母虐待庶出女儿的成长故事,也只是一部中篇小说。而在我们中国,当时也只有唐代传奇这样的短篇集。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一千零一夜》这样的民间故事集。正如成书于镰仓时代的《无名草子》所感叹的那样,《源氏物语》“诚乃祈佛所得”“非凡夫之所能”。
那么,《源氏物语》又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作品主要的创作方法。
1.对汉诗文的引用
《源氏物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诗文引用,比如光源氏谪居须磨时口诵白居易诗句“三五夜中新月色,两千里外故人心”等,可谓比比皆是。但这些直接引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点缀。在物语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间接引用。比如第一卷<桐壶>讲述的桐壶帝与桐壶更衣的悲恋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平安时代版散文体《长恨歌》。
2.从和歌到物语
我国唐代孟启编撰了一部书,叫作《本事诗》,其中“情感第一”卷收录了崔护进士落第后独游都城南庄与一女子相遇的故事。孟启是875年进士,而崔护(772-846)是796年的进士,比孟启将尽早一个世纪。《本事诗》中的崔护故事,是孟启根据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虚构而成的。日本平安时代的《伊势物语》与《本事诗》相似,是以《古今集》所收在原业平的和歌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故事集。这样的作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简短的诗歌中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性。
紫式部的曾祖父藤原兼辅(877-933)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和歌:
为人父母心犹明,思子路上暗夜行。
(人の親の心は闇にあらねども
子を思ふ道に迷ひぬるかな ) 《后撰集》
为人父母者并非不明是非,只因思子心切,便如暗夜行路,不辨方向是非。这首和歌在《源氏物语》中的引用次数最多,达25次,作者借此歌意构思了不同类型的为了子女而迷茫的父母们的故事。
3.母题的继承、重叠与嬗变
另外,母题的继承、重叠和嬗变在物语的长篇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作品的女主人公紫姬,她的母亲应该是兵部卿亲王的外室,在她母亲和外祖母都过世以后,生父决定接她到亲王府上居住,亲王嫡妻也打算着好好调教她。这里显然预告了类似于《落洼物语》中嫡母[1]虐待庶出子女的故事。但是,就在他的生父前来接她之前,光源氏抢先一步,将她接回了自己的二条院。这样,故事就变成了掠夺婚型,但又与传统的掠夺婚故事不同。传统的掠夺婚型故事,是身份低的男子爱慕身份高的女子、在正当结婚无望时采取的自我毁灭性行为(参见图3),所以这类故事也多以男女双方的死亡而告终的。但光源氏的身份远远高出紫姬,所以他们的结合反倒使紫姬被世人称为“幸运儿”。而通过掠夺婚形式摆脱了被嫡母虐待的紫姬,日后也以嫡母身份抚养明石姬所生子女。她被设定为不能生育的女性,从而使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虐待庶出子女的腹黑嫡母,而是能够将明石姬所生子女视为己出的贤德嫡母。此外,在光源氏与紫姬的关系中,又有着对恋母与“替身”(形代 かたしろ)型故事的继承和嬗变。紫式部运用传统母题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图3. 《伊势物语绘卷》第十二段 男子抢来高贵的女子一起逃到了武藏野
4.全新的文学意象的创造
几天前看到孩子在看一部日本动漫《路人超能》(モブサイコ100),其中有一集是一位富家小姐浅桐美乃莉被怨灵附体的故事,怨灵的主人–最上启示曾经是最强大的特异功能拥有者。怀恨而死之人,其灵魂会变成怨灵,附在活着的人身上作祟。这种俗信,早在平安时代就存在了,一般称之为“物怪”(もののけ),《源氏物语》中也有不少“物怪”作祟场面的描述。
《紫式部集》中有这么一首和歌:
借口故人来作祟,病因岂非是心鬼?
(亡き人にかごとをかけてわづらふも
おのが心の鬼にやはあらぬ)
这首和歌的歌序中说:有这么一张画,画面上画着一个被“物怪”附体了的女子的丑陋模样,她的背后,是变成了鬼的前妻,被小法师捆绑着。丈夫在那里诵经,试图祛除“物怪”。有这样的绘画作品的存在,可以想见当时这种俗信之盛行。而紫式部的和歌一语道破,所谓“物怪”附体都是“心鬼”所致。
《源氏物语》最为惊悚的还是六条妃子“生灵”现象的描述。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可知,六条妃子的“生灵”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六条妃子自身的臆想中和光源氏的视觉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图4的漫画。在原作中六条妃子向葵姬施暴,只出现在六条妃子自己的梦境中,而在光源氏的视觉中,明明是在与葵姬对话的,却突然发现对方的模样和声音完全变成了六条妃子的样子。也就是说,作者借助于当时人们对于“物怪”的俗信,将六条妃子和光源氏分别因疑心所生之暗鬼(“生灵”)写活了,创造了日本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典型形象。而联想到紫式部本是那么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超凡的文学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着实令人叹服!
▲(图4. 《源氏物语》漫画 『あさきゆめみし』 大和和紀 讲谈社)
《源氏物语》好比是一座巨大的森林,一两次讲座不可能进行全面的阐述。自己虽然从事研究多年,也应该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在这里希望强调的:第一是世界文学史视角,第二是作为《源氏物语》诞生文化背景的女性散文体书写之发达,第三便是紫式部的文学创造力。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
[1]日语中“嫡母”与“继母”“庶母”等都读作“MAMAHAHA”,盖日本古代是以是否亲生来区别亲属关系的。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韦立新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火热募集“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纪念图片”!~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基金会50周年纪念视频影像吧~# 2022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时也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50周年,为了迎接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计划制作一部纪念视频影像,详情→火热募集“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纪念图片”!
#讲出你们的故事!日企工作小伙伴趣闻征稿大赛开始啦!# 皆様の貴重な経験談を募集します!
「将来日本で働いてみたいなぁ」「日系企業で仕事をしてみたいなぁ」と考える後輩への応援メッセージとなるエピソードを募集します。日本社会で働いて感じたこと、日本人と働いて思ったこと、出逢った人、出来事、経験など文章にしてみませんか→讲出你们的故事!日企工作小伙伴趣闻征稿大赛开始啦!
1. 応募条件
#国际交流基金50周年LOGO(标志)公开!# 2022年,将迎来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年10月2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也将迎来成立50周年纪念日。(包括1972年~2003年的“特殊法人”时期,以及2003年至今的“独立行政法人”时期)
为了庆祝这一特殊的年份,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制定了50周年纪念的LOGO(标志),详情→国际交流基金50周年LOGO(标志)公开!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五讲: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以量
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周以量。
今天我想讲一讲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叙事文学的问题,题目就叫做“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这个问题首先涉及两个方面的话题,一个是“近世文学”,一个是“叙事文学”。
所谓“近世”,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分期,指的是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时代,即日本进入近代之前的一段时期,具体来说,是指德川家康在江户(现在的东京)设立幕府的时期,时间为1603年至1867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又称之为“江户时代”。而所谓的“近世文学”就是这二百六十多年间文学的总称,又被称作“江户文学”。
“叙事文学”则主要指除诗歌(韵文)之外的散文作品,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以指代以小说为主的文学样式。
实际上,今天的话题还涉及日本近世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俗文学。俗与雅相对,俗文学源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是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按照近世日本社会的状况来说,俗文学主要是源自町人、为町人服务、受町人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这里所谓的“町人”(ちょうにん)就是指生活在都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市民阶层。
我们知道,在日本近世,町人的地位处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在社会中,町人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但是由于日本近世将近二百七十年期间既没有战争之纷扰,也没有兵燹之灾祸,是一个和平的时代,人们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处于社会底层的町人虽然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却在经济上取得很多的利益,因而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文化事业方面。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繁荣发展起来的。
概观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从最早出现的假名草子到后来出现的浮世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读本、草双纸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小说样式繁多,错综复杂,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一一介绍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势必给人以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感觉,因此,今天我打算稍微详细地就其中的一种文学样式加以介绍,以期大家对这种文学样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本近世的叙事文学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那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称之为最具日本近世特征的文学样式——浮世草子(うきよぞうし)。
在日本近世,浮世草子出现于1682年(天和二年),以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こうしょくいちだいおとこ)的出版为标志,此后大约经过了一百年左右,浮世草子的作品才为其他的叙事文学作品所取代。由此可见,在浮世草子的形成过程中,井原西鹤的创作功不可没。
井原西鹤(いはらさいかく,1642-1693)最初是以俳谐作者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时间大约在1662年(宽文二年)左右。二十年后,当其创作的《好色一代男》出版之后,井原西鹤变身为浮世草子作家。
《好色一代男》八卷八册,自主人公世之介7岁情窦初开时讲起,直至其60岁时与七位友人乘船前往女护岛不知所踪为止,每一年(岁)一章,共54章(第一至第七卷每卷分七章,第八卷为五章),叙述了世之介一生的情感经历。从结构方面来看,很显然它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叙事传统,如《源氏物语》(げんじものがたり)。此外,这部作品虽然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世之介)为主人公贯穿整个故事,但是每一章的连接并非十分紧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伊势物语》(いせものがたり)的影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可以说奠定了井原西鹤后来许多作品的基础,即具有浓厚的短篇小说集的特征。
《好色一代男》的前四卷主要以各地的风俗人情为背景,讲述了青少年时期的世之介在与不同女性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情感纠葛,后四卷讲述了世之介继承了巨额的遗产之后,频繁出入于三都(さんと,即大阪、京都、江户)青楼之中的故事,并加入许多著名妓女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游女评判记”(ゆうじょひょうばんき)的特点。所谓“游女评判记”是日本近世出现的记录关于各地青楼、妓女情况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指南性作品。
《好色一代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浮世草子——的滥觞之作,与其涉及的题材紧密相关,这个题材就是当时的“好色”风俗。
日本元和至宽永(1615-1644)年间,德川幕府取缔了各地的私娼,代之以一种称之为“游廓”(ゆうかく,也称之为“游郭”)的公娼制度,前面提到的“游女评判记”就是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一系列作品。“游廓”的设立,符合当时市民阶层(町人)的需求,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这个阶层的人们虽然没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却拥有大量的财富,就像《好色一代男》中的主人公世之介那样,由于他继承了大笔的遗产,获得巨额财富之后,有足够的财力游历青楼,极大了促进了青楼文化的发展。“游廓”可以说正是这种社会消费带动下的产物。日本近世的青楼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浮世草子中的“好色物”(こうしょくもの)——即以“好色”风俗为背景的作品——就是这种关系的一种反映。而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正是反映这种文化背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世之介这个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崭新的文体叙述了当时最流行、最时尚的风俗人情。
《好色一代男》虽然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叫做“荒砥屋孙兵卫”的大阪书商出版,但由于符合大众的口味,获得大众的认可,因而后来又改由专门的书商重新再版,甚至在江户还出现了盗版,该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继《好色一代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井原西鹤又创作了第二部浮世草子作品《诸艳大鉴》(しょえんおおかがみ,其副标题为《好色二代男》,1684年)。这同样是一部“好色物”,采用了《好色一代男》续编的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书商利用《好色一代男》畅销的意图,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讲述了不同身份的青楼女子与游客之间的感情纠葛。
接下来的第三部浮世草子作品,井原西鹤把目光从青楼转向各地的民间传说方面,创作了《西鹤诸国故事》(『西鶴諸国はなし』[さいかくしょこくはなし],1685年)一书,正如该书“序文”中所说的那样:作者试图“通过游历各国,以找寻故事的材料(国々を見めぐりてはなしの種をもとめぬ)”。这部作品构成了井原西鹤“说话物”——即汇集了传说故事的作品——中的一部分。
井原西鹤创作的浮世草子除了“好色物”“说话物”外,还有称之为“武家物”(即以武士为主题的作品,如《武道传来记》[ぶどうでんらいき]等)和“町人物”的作品。下面我们再就其另一种颇具日本近世特色的浮世草子作品“町人物”做一介绍。
《井原西鹤选集》汉译本封面
首先是一部叫做《日本永代藏》(にっぽんえいたいぐら,1688年,汉语有人译作《日本致富宝鉴》)的作品。正如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新百万富翁之教训”(「大福新長者教」)所显示的那样,它主要汇集了町人如何发家致富、走向成功之路的故事,讲述了町人在勤俭节约以及发挥聪明才智方面的为人处世之道。由于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极其敏锐到位,且发挥出架构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因而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也成为井原西鹤作品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即便放在现在,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深刻的商业批判精神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该作品“卷一之二 邪风沦落第二代”(「二代目に破る扇の風」)中讲述了一男子继承了其父亲的巨额遗产之后,以勤俭节约为本,在花钱方面之精打细算丝毫不亚于其父辈。有一天,他捡到一封装有金钱的信,收信人是一个妓女,于是他带着这封内有金钱的信前往岛原(しまばら)——位于京都的游廓的通称,准备将钱和信送还给这个妓女。但自从这个男子踏入岛原之后,就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家道中落。这则故事将富商的破产与青楼联系起来,虽然没有从正面去叙述如何发家致富的道理,但结合了当时与町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文化(商业文化与青楼文化)现象,很好地呈现了该作品“教训”的主题。
其次,与大多数内容讲述上层町人成功故事的《日本永代藏》形成对比的是《世间胸算用》(せけんむねざんよう,1692年,汉语有人译作《家计在精心》)这部作品。《世间胸算用》也有一个副标题:年三十一日千金(「大晦日は一日千金」),它主要描绘了中下层町人于年底时节的众生相。在作者的笔下,町人们既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具有愚蠢之极的一面;町人们既值得怜悯,又是极其滑稽可笑的一群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千人一面地去描绘町人,而是立体地塑造了这个群体的形象。
无论从“好色物”来说,还是从“町人物”来看,毫无疑问,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作品都很好地展现了日本近世的生活生态,并将形成这种生态的文化语境或隐或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日本近世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谢谢大家!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海外日本研究介绍系列 第三篇: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第三篇: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贺平】→海外日本研究介绍系列 第三篇: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第三篇: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
《世袭与民主》介评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贺平
作者介绍:
贺平:国际政治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贸易政治学、东亚区域合作、国际日本研究,著有《区域公共产品与日本的东亚功能性合作:冷战后的实践与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贸易与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等,译有《日本史》(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高速增长》(香港中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等。
内容提要: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M. Smith)所著《世袭与民主》是近年来国际学界分析日本“世袭政治”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对日本“世袭议员”的概念做了清晰界定,构建了一个供给和需求的二元框架,对其成因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透视“日本特质”、强调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框架、注重数据处理与量化论证是《世袭与民主》的三大特点。对于如何理性地评价量化路径在日本政治研究上的方法论优势与缺陷,该书也提供了颇具意义的样本与启示。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本文将参考日本学者和欧美学者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述,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其量化研究的得失与启示。(注释3)整体而言,国际比较的视野、强调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框架、数据处理与量化论证是《世袭与民主》的三大特征和优势,也是解读这一作品的几个切入口。
相比媒体舆论对于“世袭政治”的长期追踪,日本出版界对于“世袭政治”的关注也由来已久。但不少作品虽提供了诸多素材和线索,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注释4)此外,鉴于日本政治人物多有著书立说的传统,“世袭政治家”本人对其背景和经历也每每有所言及。(注释5)在学术研究方面,早期有中久郎等学者对国会议员履历的分析、河野银子对女性众议员的出身统计等。(注释6)这其中,市川太一潜心探究“世袭政治”的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初,以广岛县等地区为核心案例,做了大量精深的学理探究。(注释7)这些研究集结成册,成为著名的《“世袭”代议士研究》一书。(注释8)该书不仅得到日本学界的公认,也是国际学界的高引书目。进入21世纪后,以《选举研究》等专业期刊为平台,日本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陆续涌现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且多以量化分析见长。
「世襲」代議士の研究
2,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3,乔林生的《民主的危机:日本“世袭政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是近年来中文学界在这一领域的佳作,在世袭政治与传统文化、世袭政治与派阀政治等方面的阐释,也与该书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4,例如鈴木健二『負けてたまるか!! 代議士二世の群像』、東京:政界出版社、1984年;松崎哲久『日本型デモクラシーの逆説 2世議員はなぜ生まれるのか』、東京:冬樹社、1991年;稲井田茂『世襲議員:構造と問題点』、東京:講談社、2009年;世襲政治を考える会編『世襲議員ゴールデン・リスト』、東京:データハウス、2009年;荒和雄『よい世襲、悪い世襲』、東京:朝日新聞出版、2009年;八幡和郎、吉田健一『世襲だらけの政治家マップ : 47都道府県・諸藩のお家事情』、東京:廣済堂出版、2011年。
5,例如林芳正、津村啓介『国会議員の仕事:職業としての政治』、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
6,中久郎編『国会議員の構成と変化』、東京:政治広報センター、1980年;河野銀子「エリート女性の輩出ルートに関する考察:衆議院議員を事例として」、『教育社会学研究』、第56集、1995年、119-137頁。
7,市川太一「世襲代議士と選挙区:広島県2区を中心として」、『法学研究』、第61卷第12号、1988年、137-163頁。
8,市川太一『「世襲」代議士の研究』、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1990年。
9,Michihiro Ishibashi and Steven R. Reed, “Second-Generation Diet Members and Democracy in Japan: Hereditary Seats,” Asian Survey, Vol. 32, No. 4, April 1992, pp. 366-379.
10,耐人寻味的是,2010年,石桥本人在该文出版18年之后自身也成为了一名“世袭议员”。
11,Naoko Taniguchi, “Diet Members and Seat Inheritance: Keeping It in the Family,” in Sherry L. Martin and Gill Steel eds., Democratic Reform in Japan: Assessing the Impact,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8, pp.65-80.
12,当然日本国内不乏类似的国际比较研究,例如吉野孝、今村浩、谷藤悦史編『誰が政治家になるのか:候補者選びの国際比較』、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01年。
13,Ludger Helms, “Leadership Succession in Politics: The Democracy/autocracy Divide Revisited,”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22, No.2, 2020, pp.328-346.
14,Saad Gulzar, “Who Enters Politics and Wh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4, 2021, pp. 253-275.
15,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pp.4-5.
16,Ibid., p.7.
17,Ibid., p.7.
18,Ibid., p.216.
19,参议院的世袭程度事实上也弱于众议院。根据史密斯的统计,在2013年的参议院选举中,6%的候选人和16%的最终胜选者分别为“世袭候选人”。Ibid., p.301.
20,Ibid., p.16.
21,浅野正彦『市民社会における制度改革 : 選挙制度と候補者リクルート』、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年、96-97頁。
22,或许也可译为“直接世袭候选人”。
23,Robin M. LeBlanc, The Art of the Gut: Manhood, Power, and Ethics in Japanese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24,例如可参见青木康容「議員職の「世襲」について―第三三回衆議院議員総選挙の場合―」、『評論・社会科学』、第15号、1979年3月、105-122頁;田村秀「世襲政治の研究」、『法政理論』、第39巻第2号、2007年、86-113頁。
25,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p.4.
26,Ibid., p.303.
27,史密斯认为,按照日文与英文的翻译,“二世”、“三世”主要指代legacy candidate,而hereditary candidate则对应日文中的“世襲立候補”,但两者根据语境往往可以互换或混用。考虑到中文的表述,或许“世袭候选人”与legacy candidate、“继承候选人”与hereditary candidate的对译更为合适。
28,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p.21.
29,Ibid., pp.52-53.
30,Ibid., p.11.
31,Ibid., pp.78-101.
32,Ibid., p.102.
33,Ibid., pp.112-114.
34,史密斯的分析似乎并未特意强调“党人派”和“官僚派”的区分。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与“党人派”类似,“官僚派”中“世袭议员”的比例同样居高不下。以菅义伟内阁为例,加藤胜信、西村康稔等东京大学出身且拥有长期官僚经历的阁僚,同样都是“世袭议员”。
35,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p.237.
36,例如金子智樹「書評 Daniel M. Smith. 2018.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国家学会雑誌』、第132巻第7・8号、2019年、677-680頁。
37,ダニエル・M スミス「世襲議員が異常に多い国・日本」、『中央公論』、第133卷第3号、2019年3月、51-53頁;佐藤智恵『ハーバードの日本人論』、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9年。
38,Satoshi Machidori, “Book Review of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Vol. 24, No. 1, 2021, pp.237-239.
39,Yosuke Sunahara, “Book Review of 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0, 2019, pp.240-242.
40,Hironori Sasada, “Review of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Japanese Studies, Vol.39, No.3, 2019, pp.401-403.
41,部分既有研究或可对《世袭与民主》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例如小林良彰曾利用竞选纲领的文本分析,对众议院选举中政策主张偏好与世袭议员身份的关系做过量化分析。参见小林良彰『現代日本の政治過程――日本型民主主義の計量分析』、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46-68頁。
42,稲葉哲郎、森有人「衆議院議員ウェブサイトの分析―双方向性の視点から―」、『選挙研究』、第25巻第1号、2009年、89-99頁。
43,例如Jon H. Fiva and Daniel M. Smith, “Political Dynasties and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Party-Centered Environment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112, No.3, 2018, pp.706-712; Benny Geys and Daniel M. Smith, “Political Dynasties in Democracie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maining Puzzle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27, Issue 605, 2017, pp.F446-F454; Daniel M.Smith and Shane Martin, “Political Dynasties and the Selection of Cabinet Minister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42, No.1, 2017, pp.131-165; Daniel M. Smith and Hidenori Tsutsumi, “Candidate Selection Methods and Policy Cohesion in Parties: The Impact of Open Recruitment in Japan,” Party Politics, Vol.22, No.3, 2016, pp.339-353.
44,例如可参见Gary W. Cox, Jon H. Fiva and Daniel M. Smith, “Parties, Legislators, and the Origins of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2, No.1, 2019, pp.102-133; Gary W. Cox, Jon H. Fiva and Daniel M. Smith, “Measur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lections,” Political Analysis, Vol.28, No.2, 2020, pp.168-185; Jon H. Fiva, Askill H. Halse and Daniel M. Smith, “Local Representation and Voter Mobilization in Closed-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s,” Quarterly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6, No.2, 2021, pp.185-213; Olle Folke, Johanna Rickne and Daniel M. Smith, “Gender and Dynastic Political Selec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4, No.2, 2021, pp.339-371.
45,Charles T. McClean, “The Element of Surprise: Election Timing and Opposition Preparednes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First Published March 10, 2021.
46,Marc André Bodet, “SMITH Daniel M. —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Cahiers d’études africaines [Online], 2019, DOI: https://doi.org/10.4000/etudesafricaines.26240.
47,Daniel M. Smith,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p.16.
48,詹姆斯·D.费伦、大卫·D.莱廷:《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融合》,珍妮特·M.博克斯-史蒂芬斯迈埃尔、亨利·E.布雷迪、大卫·科利尔编:《牛津政治学研究方法手册》,臧雷振、傅琼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19页。
49,Sheila A. Smith, “Review of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79, Issue 1, February 2020, pp.203-204; Arthur Stockwin, “Review of Dynasties and Democracy: The Inherited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Japan by Daniel M. Smith,”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Volume 47, Number 1, Winter 2021, pp.148-149.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期待下一期。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系列预告(拟定)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二篇 从“了解日本”到“让世界了解日本”——美国日本研究概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三篇 欧洲的日本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第四篇 美国对日本文化的“西式合理化”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五篇 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六篇 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七篇 多重方法与国际比较下的概念论证:丹尼尔·阿尔德里奇的灾难叙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九篇 日常莫辩,理论何为:《生成自我》的价值与启示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十篇 政治民族志的经典之作:回眸《日本式选举运动》的学术史意义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十一篇 《The Anime Ecology》A Genealogy of Television, Animation, and Game Media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十二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法国的《源氏物语》翻译项目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三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亚瑟・威利英译《源氏物语》的日语回译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四篇 寄语中国的日本研究者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计划每周一发布,敬请期待!
皆様の貴重な経験談を募集します!
「将来日本で働いてみたいなぁ」「日系企業で仕事をしてみたいなぁ」と考える後輩への応援メッセージとなるエピソードを募集します。日本社会で働いて感じたこと、日本人と働いて思ったこと、出逢った人、出来事、経験など文章にしてみませんか?
日本国内または中国国内日系企業で勤務経験がある中国人
(現在、日本や中国国内日系企業で働いている人も投稿可)
〇テーマ
後輩に伝えたい「日本で働く魅力」「上司・同僚との話」「楽しかった思い出」「辛かった経験」など、
「日本(日系企業)で“働く”こと」に関連したエピソード
〇体裁
日本語1200~1600字以内(Wordファイル横書きA4紙1枚以内。タイトル含む。)
※投稿作品は投稿者オリジナルの作品に限ります。
※投稿ファイル名は「エピソードコンクール投稿_氏名」としてください。
例:「エピソードコンクール投稿_张三」
・表彰状
・2000元相当の日本文化グッズ
・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オリジナル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セット
・表彰状
・カシオ電子辞書 E-XA300(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提供)
・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オリジナル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セット
・表彰状
・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オリジナル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セット
(以下の3つの内いずれか1つ)
・HUAWEI社製Bluetooth 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日本株式会社JTB北京办事处 提供)
・日本航空JAL モデルプレーン(日本航空公司 提供)
・マンダム商品詰め合わせ一式(漫丹(中国)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 提供)
・表彰状
・300元相当の日本文化グッズ
・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オリジナル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セット
以下の二次元コードまたはURLにアクセスし、投稿されるWordファイルを添付して提出してください。
※応募時に記入いただいた情報は本コンクールのみで使用し、許可なく公表いたしません。
申し込みはコチラ
読み込めない場合はコチラ
http://uz0v506u9efb9tmw.mikecrm.com/1EmgFGZ
応募期間:2021年12月20日~2022年2月15日(17:30締切り)
受賞者発表:2022年3月1日(予定)
※受賞者発表は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HPまたはWechat公式アカウントで行います。
入賞者には日本社会で働くことについてインタビューをさせていただく予定です。
ご不明な点がございましたら、下記問い合わせまでお気軽にご連絡ください。
主催:国際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
協賛企業: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JTB北京办事处、
日本航空公司、漫丹(中国)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
問い合わせ:irodori@jpfb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