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WeChat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2)


2019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廉女士,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她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


让老人更“安心”,中国能向日本学习什么?


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廉


  日本战后发展的历程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快速的城市化,连续几年超过10%的GDP高速增长,不断飙升的房价,民众满世界的旅游和购物,过劳的职场人士……战后日本发生的这一切,似乎都在中国重演了,只不过时间的起点变成1979年。

  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这种镜子般的相似,是去年9月刚到东京后不久。那时,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在东京大学研究高龄社会问题。第一次活动,我参加的是一次独居老人聚会。

  活动中,我和这些老人们聊天。他们和我谈起童年:“因为孩子太多,乡下的小学分成了上午班和下午班,孩子们要分批上学。”那是战后出生率高涨的1950年年代。他们也聊起了热热闹闹的青年时代:“当年的电车里,人真是太多了。上班带着便当,人挤到公司,便当都被挤坏了!”那是日本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GDP猛增的1960年代。

  这些,多么像过去四十年的中国啊——同样处于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中国民众也以十分类似的体验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

  正是因为这种镜子般的相似,当我看到日本社会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时,便格外想要捕捉其中的信息,也格外感到日本老龄化应对经验的珍贵。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而根据日本厚生省数据,日本在1992年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78% 。也就是说,中国的老龄化比日本晚了近30年。为了应对老龄化,中国政府和社会开始探索推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多种老年照护模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 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开始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这些探索中,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习对象。而在我看来,除了成熟的护理保险和养老照护模式,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的应对老龄化的经验,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中国借鉴学习的地方。


东京大学官网报道戴廉女士在该校小组讨论会上发言


  由于父母的老去,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士面临照顾老人的负担,在东京都举办的“在职人士护理推进论坛”上,我看到,政府不仅推出了针对劳动者的“护理假”,还想出各种办法鼓励和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行“护理假”的实践。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照顾父母的压力,这样的制度十分值得中国学习。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认知症患者越来越多。在与东京都长寿医疗研究所的杉山美香研究员交流时,我问她:“日本社会怎么预防认知症呢?”出乎意外的是,她回答我:“我们不会讲怎么预防认知症,因为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患认知症。我们要去营造一个可以让认知症患者也能生活的环境。”这样的“认知症友好环境”,既包括,当有人发现戴着认知症手环的老人走失时,可以帮助他们回家;也包括,在普通社区里,认知症老人也可以参与社交活动。从东京大学的税所真也特任助教那里,我还了解到日本的“成年后见制度”,也就是针对失去行为能力的人,可以按照法定程序由第三方帮助处理财产等事务。对于同样面临认知症患者数量增加的中国,这些措施同样十分必要。

  我还发现,整个日本社会都在重新定义“老龄”。东京大学的秋山弘子特任教授多年前提出了“人生百年”的议题。她倡导“长寿时代的人生设计与社会创造”,提议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规划自己的人生。与之类似的是,几年前,安倍晋三首相亲自主持过“人生100年时代构想会议”。为了能更好地支持这样的“百岁人生”,不仅政府和社会各界着力于营造老年人就业环境,创新产业界也在为此努力——有研究团队正在研究通过虚拟现实帮助更多的老人在线就业。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尝试。


笔者(右)访问东京大学秋山弘子教授(中)


  除了这些制度、措施和理念,在日本期间,许许多多为老龄社会努力的人都十分令我感动。这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原柏市社会福利部部长木村清一先生和原厚生劳动省事务次官辻哲夫先生。为了让高龄独居老人能够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为了打造一个理想的老年护理模式,他们在柏市的丰四季台地区推行“居家医疗”(在宅医疗)以及“综合性的社区支持”(地域包括支援)等创新模式,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让这个区域成为全日本乃至国际知名的老龄社会模范,更让当地的超高龄社区日渐恢复活力。


笔者(右)访问原厚生劳动省事务次官辻哲夫先生


  在日本,无论采访养老机构还是政府部门,人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是“安心”。社会各界希望通过各种努力,给老人一个“安心”的晚年。虽然很多方面不尽相同,但中国社会和日本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相信,无论是护理假、认知症友好环境、“成年后见制度”、综合性的社区支持,还是“长寿时代的人生设计”,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并能帮助更多的中国老年人过上“安心”的晚年。


*¹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9_1723767.html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²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65UP.TO.ZS?locations=JP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戴廉


1981年出生。媒体出身,在“财新传媒”担任记者时负责医疗和健康栏目,以此为契机转行入医疗和健康领域。目前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从医疗和健康产业方面关照支持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19年她参加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中知识交流强化项目,在东京大学高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税所真也特任助教的指导下,对日本的老龄化社会进行了研究。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

<2>

高齢者のより「安心」な暮らしのために、中国が日本から学べるものとは

链接↓

https://www.wochikochi.jp/relayessay/2020/09/2.php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往期链接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1)  日本乡村教育:培养热爱家乡有根的人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官方账号
OFFICIAL SITE

微信公众号: JFBEIJING
Copyright 2007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SK大厦3层 电话:010-8567-9511
京ICP备09018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