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源氏物語》的世界(第一部分)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文學)
第二講:《源氏物語》的世界(第一部分)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張龍妹
主講人介紹:張龍妹,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五期生,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文學)。主要從事以《源氏物語》爲主的日本平安時代女性文學研究,『源氏物語の救済』(風間書房 2000年)獲第八届關根獎和第三届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著作一等獎主編有《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日本文學》(高教社 2008年)等。翻譯、校注了《今昔物語集 插圖本》(全三冊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2019年),與畢業生們一同翻譯的“日韓宮廷女性日記文學系列叢書”即將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第一部分)
一、世界文學中的《源氏物語》
二、世界女性文學中的《源氏物語》
三、平安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
1.攝關家庭的後宮政策
2.婚姻制度
3.女性的散文體文學書寫
(第二部分)
四、《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及故事梗概
五、《源氏物語》的創作方法
1.對漢詩文的引用
2.從和歌到物語
3.母題的繼承、重疊與嬗變
4.全新的文學意象的創造
本講座的內容共包括兩個部分,將分兩次發表。本次發表第一部分。
第二講:《源氏物語》的世界(第一部分) MP3(音频)→【请点击这里】
(第一部分)
一、世界文學中的《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成書于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根據《紫式部日記》中的有關記述,至1008年,至少《紫姬》之前各卷已經問世,學界也是把1008年當作《源氏物語》的成書年份。阿拉伯世界的短篇小說集《一千零一夜》形成於9世紀至15世紀,之後就要數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1605-1615)。我國的《紅樓夢》則成書於18世紀。從時間和篇幅上來說,《源氏物語》無疑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
二、世界女性文學中的《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還是一部女性創作的散文體作品,在世界女性文學的範圍內她又是部怎樣的作品呢?古代的女詩人,中西方都可以列舉出不少,但就散文體書寫而言,西班牙的埃赫裡亞(Egeriae)於381-384年前後撰寫了書信體的《埃赫裡亞旅行記》(Itinerarium Egeriae),記錄了從耶路撒冷、埃及、巴勒斯坦直到西西里島的朝聖之旅。只是,她是用官方的宗教語言拉丁語書寫的,內容也局限於她的宗教信仰。在女性小說最為發達的英國,被稱為女性小說家第一人的瑪麗·羅思夫人(Lady Mary Wraoth 1586?-1651?),於1620年出版了散文體小說《愛情的勝利》(Love’s Victory)、1621年出版《尤拉妮婭》(Urania)等。而英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女作家阿弗拉·貝恩(Aphra Behn 1640-1689) ,她也是於17世紀後半期才開始戲劇和小說創作的。從以上簡單的梳理,大家也能瞭解到,在11世紀初的東方,誕生了《源氏物語》這樣的巨著,本身就是個奇跡。而其作為日本“國文學”代表作的地位,又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女性作品所無法企及的。
三、平安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
到了平安朝中期,隨著攝關政治的確立,後宮成為政治的中心,加之假名文字的成熟,女性文學得到了極大的繁榮。以下從1.攝關家庭的後宮政策、2.婚姻制度、3.女性的散文體文學書寫這三方面介紹《源氏物語》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1.攝關家庭的後宮政策
攝關政治時期,後宮自然成為權力鬥爭的中心。達官貴人們競相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後宮,又為其選擇才能出眾的仕女(日語作“女房”,包括在宮廷任職的女官和屬於私人雇傭關係的近似於嬪妃們的家庭教師性質的女性),營造風流文雅的後宮文化,以博取天皇的寵愛,生下下一代天皇,自己作為天皇的外祖父,成為攝關大臣。
圖1簡潔地勾畫了藤原道長與五代天皇的關係。道長於999年先將長女彰子送入一條天皇(在位986-1011)的後宮,彰子誕下兩位皇子,就是後來的後一條天皇與後朱雀天皇。一條天皇于1011年駕崩,其後,道長外甥三條天皇(在位1011-1016)即位,道長便於1012年將次女妍子嫁與三條天皇。因妍子沒有產下皇子,道長便逼迫三條天皇退位,扶持年僅8歲的彰子所生的後一條天皇(在位1016-1036)即位,並將另一名女兒威子送入後宮。後一條天皇因病早逝,後朱雀天皇(在位1036-1045)即位,道長又安排女兒嬉子入宮,並產下了下一代天皇–後冷泉天皇(在位1045-1068)。自彰子入宮開始,藤原道長與其子賴通把持朝政超過半個世紀。如果不是賴通的女兒–後冷泉天皇的皇后沒有生下皇子,他們的時代還將持續。
堪稱日本文學雙璧的《枕草子》和《源氏物語》,就是一條天皇的兩位皇后藤原定子和藤原彰子的兩位仕女清少納言和紫式部創作的。
(圖1.藤原道長的女兒與歷代天皇)
2.婚姻制度
人類的婚姻形式分為A.訪婚、B.妻方居住婚、C.夫方居住婚、D.新處居住婚(指新婚夫婦單獨居住)四種形式。平安時代的婚姻,除了皇女下嫁的情形以外,基本上是AB兩類同時並存的。與成為正妻的女性的婚姻,在婚姻關係尚未穩固的一段時間是訪婚,其後過渡到妻方居住婚。因當時是一夫多妻(或稱一夫一妻多妾)制,與正妻的婚姻穩定後,與其他妻妾的婚姻一般始終屬於訪婚。無論是訪婚還是妻方居住,女性可以始終與父母同住而不用嫁到男方家庭與公婆共同生活。至於C.夫方居住只有在男方有了相當的地位和經濟實力以後才會出現(如光源氏建造六條院)。而D.則基本上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那麼,這樣的婚姻形式與文學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顯而易見,這樣的婚姻制度使得女性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等候狀態,不僅如此,因為是生活在娘家,連通過侍奉公婆來維持婚姻的可能性都不存在。那麼,平安時代的女性們是怎麼來維繫婚姻的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貴族階層的女性教育中得到解答。在《枕草子》的“清涼殿醜寅之隅”章段中,皇后定子講述了村上天皇時的風雅趣事。女禦芳子尚待字閨中之時,其父小一條左大臣對她進行的教育內容有:
1.“習字”
2.掌握古琴的彈奏技巧
3.背誦《古今和歌集》20卷。
相近的記述還可見於史書《大鏡》及《蜻蛉日記》。所謂“習字”指的是濃淡有緻地書寫變體假名(參見圖2),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贈答和歌時的書寫上,而背誦《古今集》自然關乎和歌創作。《源氏物語》中有關女子教育的描述也大致相同。所以,這三項可以看作是平安貴族階層女子教育的常識。其實,在男女沒有見面可能性的年代,習字、彈古琴、背和歌,這三項都是以跟男性交往為目的的才藝。比如《源氏物語》中光源氏就是被末摘花朦朧的琴聲所迷惑的,遺憾的是末摘花只會做“唐衣”(からころも)的和歌,為此屢屢遭到光源氏的嘲弄
(圖2. 《源氏物語繪卷》<繪合>卷 德川美術館藏 )
古代我國以及朝鮮半島的女性教育,提倡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是以侍奉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處理姑嫂妯娌關係為目的的。這些可謂是女性在夫家的生存之道。陸游的《渭南文集》中有一篇墓誌銘,說他的一位侄女孫氏,自幼聰明伶俐,女詩人李清照曾經表示願意教她作詩,卻被孫氏拒絕,說:“才藻非女子事也”。她的父親於是“手書古列女事數十”相授,她便“日夜誦服不廢” [i]。大家或許會以為孫氏是個個例。與其他女詩人相比,李清照相對來說是比較幸運的。南宋著名女詩人朱淑真,她的父母在其過世後將其詩稿付之一炬。朝鮮王朝時代的著名女詩人許蘭雪軒(1563-1589),27歲時齎恨而歿,曾留下遺言,命家人將其詩稿“荼毗”了事。
3.女性的散文體文學書寫
中國的日記文化傳入日本以後,先是日本天皇開始撰寫私人日記,最早的是被稱為“三代禦記”的《宇多天皇禦記》《醍醐天皇禦記》《村上天皇禦記》三部漢文日記。天皇記日記這一行為不僅引起貴族們的效仿,醍醐天皇的皇后穩子(885-954)在仕女的協助下也書寫了《太后禦記》(已散佚),成為了女性宮廷日記的先驅。935年左右,紀貫之(866?-945?)結束土佐國守任期返回京城,他假託女性,用假名書寫了歷時55天的旅途中的見聞與所思所想,這就是日記文學的開山之作《土佐日記》(935)。穩子的宮廷日記和紀貫之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融事實與虛構為一體的假名日記構成了女性日記文學的兩大淵源。
《土佐日記》之後,假名日記便成為了和歌以外女性的一個重要的文學書寫形式,先後有《蜻蛉日記》(974)、《和泉式部日記》(1008)、《紫式部日記》(1010)等作品問世。對於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來說,可能會覺得用散文體寫日記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從文學史來看,在我國,包括日記在內的女性散文體文學書寫,是到了20世紀初才陸續出現的“新文學”[ii]。
大家都知道,我們所寫的日記不能被稱之為文學,那麼,上述這些日記何以具有了文學性呢?與男性的漢文日記相比,女性的假名日記之所以被稱為日記文學,其主要特點在於韻散融合的文體、虛實結合的敘事方式、以及擺脫了和歌表達套路的赤裸裸的內心獨白和自我觀照。而這些特點,與後世的“私小說”有著共通之處,假名日記文學也因此被認為是“私小說”的遠祖。
那麼,我們先來具體分析一下《蜻蛉日記》中的片段:
日子這樣一天天過去。曾經寵倖有加的那個女人,自從生子以後,(藤原)兼家對她的熱情似乎也徹底消失了。我心懷惡意地想道:一定讓她活久些,如同我曾經痛苦的那樣,反過來讓她也嘗嘗痛苦的滋味。誰知這些竟然成了現實,連當時熱熱鬧鬧生下的孩子,居然也死掉了!那女人雖說相當於天皇的孫女,但生父是位性情乖戾的皇子,她自己又是個私生女。這種身世毫無意義不值一提。只不過最近被那些不知實情的人們追捧,便得意忘形起來。現如今突然落魄成這樣子,該是什麼心情?肯定比我當時更痛苦更悲哀。想到這裡,我心裡才舒坦些。(譯文引自即將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日韓宮廷女性日記文學系列叢書” 《紫式部日記》卷 )
文中提到的女人,因她的住處在町小路,就被叫作町小路女。作者與藤原兼家(929-990)結婚後產下道綱一子,不久便發現兼家開始與町小路女來往,而且兼家在去往町小路女住處時,還經常堂而皇之地從作者家門前經過。町小路女生產的那天,為了找尋方位適合的地方,他們更是同乘一車招搖過市,弄得人盡皆知。然而,町小路女在生下孩子後很快遭到兼家的嫌棄,而且孩子也竟然死掉了。這段文字就是作者描述町小路女悲慘結局時的內心獨白,即便是在多年後回想起來時寫下的文字,字裡行間依然充滿了憤怒、忌妒甚至幸災樂禍。
這樣的文字,在現代小說中也許並不少見,但在一千多年前,女性膽敢忌妒並將這種心理活動訴諸文字,在我國的女性作品中是發現不了的。即便在日本的平安朝,也完全突破了和歌傳統中“嫉妒”的表達套路,為一夫多妻制時代女性痛苦的內心世界留下了一個文字見證。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和泉式部日記》的開篇部分:
一名女子追憶故人 ,感歎這人世竟比夢境還要短暫無常,於悲歎中度日,不覺已到了 四月中旬,院子裡樹葉紛披,圍牆上也已是草色蔥郁。初夏時分最為常見的這般景色,常人自然是無心留意,這位女子不禁凝目遐思,生出物是人非之感慨。正在此時,隱約感到附近的籬笆外有人影靠近,心想還會有什麼人來訪呢?原來,來者是曾經侍奉過已故親王的小書童 。(中略)小書童取出一枝橘子花。看見此花,女子不由得想起那首古歌,脫口吟道:‘香似故人袖… ’。(中略)小書童又道:“小的這就回去了。該怎樣向親王回話呢?”考慮到日常口信有失風雅,心想:“這位親王還沒傳出什麼輕佻的名聲,那麼我就作一首無關緊要的和歌權當答覆吧。”女子便作歌道:雖得橘香似故人,怎若子規啼同聲? (同上)
文中所謂的“一名女子”便是作者自稱,已故親王指的是冷泉天皇(在位967-969)的第三皇子為尊親王,他是和泉式部的戀人,于1002年7月亡故,年僅26歲。四月中旬應該是1003年的初夏,作者正在為已故為尊親王服喪,籬笆外來了親王曾經的小書童。從以下的內容可知,這位元書童現在正在侍奉為尊親王的胞弟敦道親王,這位親王差遣書童給和泉式部送來了應季的橘子花。橘子花在和歌中具有懷念故人的意象,表達了對已故兄長的懷念之情並向和泉式部致以問候。所以,她脫口吟誦了古歌的一句。但是,在和歌中橘子樹也是子規鳥樂於棲息的樹木,而子規鳥又有著多情公子的意象。於是,在橘子花與子規鳥雙重意象的作用下,開始了和泉式部與敦道親王的戀情。也就是說,日記的這一開篇部分,完全是基於橘子花與子規鳥的和歌意象展開的,其構思之精巧堪與物語媲美。
除了上述這樣化用和歌意境外,這部翻譯成中文不到25000字的日記中,還插入了146首和歌,整體構成了韻散結合的優雅的文體。
事實上,上面列舉的這幾部日記的作者都有和歌入選敕撰集,和泉式部、紫式部更有自己的和歌集傳世。《源氏物語》中插入的和歌總數為795首,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集》所收和歌1111首,而第六代敕撰集《詞花集》收錄的只有415首,《源氏物語》中的和歌甚至是可以編撰成一部和歌集的。從這些簡單的數字中,大家也可以瞭解到和歌在這些散文體文學中的作用。
而運用散文直抒胸臆、巧妙虛構故事的能力,正是平安時代的女性能夠創作出《源氏物語》這樣的巨著的根本原因。
[i] (宋)陸游 《渭南文集》卷三十五 “夫人孫氏墓誌銘” 上海書店、1965
[ii] 1911年創刊的《婦女時報》就曾鼓勵婦女創作詩詞以外的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