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WeChat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一讲:日本现代文学的一…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一讲: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神话”

——有关“私小说”概念的诸般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魏大海



主讲人介绍:

魏大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长期担任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私小说学术史研究”。曾任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教授)。曾任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专任教授、关西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博士前后期指导教授和大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刊编委。主要成果:专著《私小说——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一个神话》、论文“‘私小说’——日本现代文学的自我形态”“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等。主编、翻译大量译作如《川端康成评论、随笔集》、《林芙美子小说精选》(《放浪记》《浮云》《晚菊》)、《芥川龙之介全集》、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太宰治的《斜阳•人间失格》等。也有学术性译著如铃木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日本文化史重构——以日本人的生命观为中心》、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青岛出版社)等。




  近年中国日本文学翻译界出现一个怪异的现象,“无赖派”作家、典型的破灭型“私小说”作家太宰治异常火爆,出现了大批青年读者“太宰迷”,《人间失格》的汉译版本不下二十种,后据业界相关人士透露,包括盗版竟有七十个版本。这样的追捧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使太宰治成为必须认真关注、研究的一个对象。喜欢太宰治,自然绕不开“私小说”。

  “私小说”演化自十九世纪末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与日本的风土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或样式(日记、随笔等)融合后,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传统性的样式存在(中村光夫语),也有人称之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神话”(铃木贞美)。这里的“神话”是一个借喻。毫无疑问,“私小说”已成为一个文化学概念。“私小说”的生成和发展与近代日本“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臼井吉见(文论家)在《小说的鉴赏方法》中说:“在日本‘私小说’中的‘私’字有两种发音,一种是单纯的音读(ししょうせつ),一种则是训读(わたくししょうせつ),前者有私人、隐私之含义,后者则是‘自我’或‘第一人称’的含义。后者是正确的读音。大正以后,‘私小说’被看作日本小说的独特样式。”

  “私小说”样式起源于田山花袋(1871~1930)的短篇小说《棉被(1907)。田山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另一位代表作家是岛崎藤村。但是在日本,首先运用左拉式自然主义文学方法进行创作的则是小杉天外和永井荷风。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Émile Édouard Charles Antoine Zola)的如下观念,不妨说正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和“私小说”的注解。他说“想象”不再是小说家最为重要的品格……小说的妙趣不在新鲜奇怪的故事。相反故事越是普通一般便越有典型性。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里活动,给读者提供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便是自然主义小说的一切。

  田山花袋更趋极端地说,“小说必定是自然的缩图。其次仍旧是自然。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社会,没有风习。但却必须正确地观察社会、道德、伦理与风习。”他强调本能将征服一切。有观点称,西方的自然观建立在发达的自然科学基础上,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自然观或人类观,田山花袋等人的自然观却是纯粹感性的本能的显现。

  基于日本的现代文学史,日后代表性的“私小说”作家有德田秋声、广津和郎、葛西善藏、志贺直哉、嘉村矶多、宇野浩二、林芙美子、太宰治、三浦哲郎和当代作家西村贤太(2011年获“芥川奖”)等。西村贤太亦属太宰治、葛西善藏式的毁灭型(或破灭型)“私小说”作家。有人评价说,西村文学体现的是极度苦闷的文学,无以言表的阴暗与惨象犹若眼前一道奇异的闪电,其精神内核正是如今业已淡忘的“文艺之真谛”(纯文学=“私小说”)。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有人认为,唯美主义与“私小说”是有关联的,但谷崎对“私小说”却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小说不能忽视故事、结构与情节。——“情节的趣旨在于故事的组合方式、结构的巧妙或建筑式的美感。……文学之中,最具结构性美感的样式正是小说。……排除了情节的趣旨,无异于舍弃了小说形式拥有的特权。”

  否定性观点中,评论家生田长江的批评尤其尖锐,他从根本上否定这种小说样式或类型,他说“私小说”具有反艺术和风俗化特征,作家精神过于稀薄,“私小说”的风行是一种恶劣的倾向,“‘私小说’不是将日常之中的低俗生活提升为创作时的高尚生活,相反却把创作时的高级生活降格为日常中的低级生活”。生田长江抨击了文坛将“私小说”等同于“纯文学”的固有观念,批判了菊池宽、久米正雄等的“作家平庸主义”。他说“私小说=心境小说”实质上缺乏的是主体性的创作欲望。

  佐藤春夫基于独自的视角,指出“私小说”发生、流行的外部原因,在于青年作家们具有内向的、空想的性质,他们的作品多为个人心理的描写且一旦成名便稿约不断。但他们成名后没有时间进一步学习(充电)。他说“私小说”是“无奈的多产、狭隘的生活、无意识的早衰偷懒和尚未磨灭之才能的混血儿。”

  以上是否定性的观点。久米正雄则对“私小说”持肯定性观点,他近乎绝对地强调唯“私小说”才是作家安心立命的事业。1925年,久米正雄在文艺春秋社《文艺讲座》杂志刊出一篇十分重要的评论文章《私小说与心境小说》。在当时的日本文坛影响很大,对日本评论界之后的“私小说”观或“私小说”论也发生了深远影响。他说,“私小说”在告白与忏悔之间划有微妙的界线,只有在添加了“心境”的要素之后,“私小说”才戴上了艺术的花冠。也就是说,依据久米正雄的判定标准,真正的“私小说”同时必是“心境小说”。

  久米正雄是首先尝试为“私小说”定义的作家。但他的说法云里雾里,所谓的“心境小说”就是将“‘私小说’中的‘自我’凝聚、过滤、集中、搅拌,令之浑然得以再生……作者在描写对象时令对象如实浮现,同时主要诉诸表现的是接触对象时的心绪和基于人生观的感想。”

  另一位评论家小林秀雄,在1935年5月至8月的《经济往来》杂志上刊出经典论作《私小说论》,被称作“私小说”评论史上划时期的论作,核心仍是“自我”论。他比照了西方文学中的“自我”,探究了日本近现代文学或日本“私小说”中的“自我”。小林秀雄也强调在文学的历史上,“私小说”是个人具有重大意义后的产物,其产生与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不无关联。他举例说明了法国文学的共通之处。在法国,同样是在自然主义文学抵达烂熟期之后,才出现了所谓的“自我小说”运动。西方文学中的此类样式称作“自我心理小说”,代表作家是巴莱斯(Edward larrabee barnes)、纪德(André Gide)和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等。小林秀雄也强调西方作家的“自我”已是充分社会化的“自我”,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忏悔录》的写作目的或内在的创作驱动力,正是个人之于社会的意义和自然之中人类的位置。

  肯定性观点中,著名文论家中村光夫也在昭和十年(1935)的《文学界》杂志上刊出一篇重要的评论文章《“私小说”论》。中村光夫指出近代以来,“私小说”其实是支撑日本文学的强大传统之一。他说“私小说”样式的成熟,决定于三种要素的微妙调和:“一是源于江户时代的强大的封建文学传统,一是明治以来的日本社会状况,一是左右(当时)作家观念的外国文学。”中村断言“三者舍其一,都无法把握‘私小说’的性质”。

  此外村山知义对“私小说”几个显在特征的归纳值得关注。他说:“私小说”中的部分性、表面性描写,同样基于“现实性”而非“空想性”;“私小说”作家描写自己熟知的题材且在创作的过程中,那般熟知的程度益趋深化、细致化;“私小说”作家对“偶然性”事件和隔膜的人物没有兴趣,他们热衷于深入探究现实性的人物性格或心理,或致力于发展那般微妙心理与性格的描写技巧;此类小说要求读者同样熟悉作者的题材且拥有非常亲近的感觉。

  三岛由纪夫是才气横溢、目光敏锐的唯美派作家,《戏剧与我》杂文中一个说法十分精到:“日本自然主义畸形发达(私小说)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陷入描写的万能。”

  1992年刊出了德国日本文学研究家伊尔梅拉·日地谷(Irmela Hijiya-Kirschnereit)的日文版专著《私小说——自我暴露的仪式》,她根据独自的理解和归纳得出了一个所谓的样式“定义”。日地谷在论述中将“私小说”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联系在一起。论著刊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德国,之后在欧美的日本文学研究界颇具影响力。1992年才有了日文版。

  铃木贞美对这部著作也给予了很大关注,但他认为,此著的负面效用在于复活了关于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神话”,日本近代(=现代)文学的主流是“私小说”代表的纯文学。仿佛只要深入分析日本“私小说”,就可了解近现代日本人的心性特征。

  然而,日地谷的论著毕竟做出了若干基于理论和实证性研究的、具有相当说服力的规定:即“私小说”具有“事实性”要素;“私小说”的成立有特定的历史性条件;“私小说”必须具有所谓的“焦点人物”;情节层面的事件在“私小说”中不过是“表面”因素;“私小说”具有“哲学”性基础。日地谷这里提到的哲学基础,涉及日本传统艺术论中的两个中心概念,亦可慎重地适用于“私小说”特性的解释。这种中心概念便是美学观的“无常”和“物之哀”(可译做“自然的悲哀”)。日地谷认为日本“私小说”与这些传统哲学观或美学观并没有相互抵触的地方而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时间关系,简单介绍如上内容。希望对大家了解日本“私小说”样式的特质有些许帮助。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生出的烦恼》与有岛武郎的‘仁爱’精神”,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神话”

     ——有关“私小说”概念的诸般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魏大海


第二讲  《生出的烦恼》与有岛武郎的“仁爱”精神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刘立善


第三讲  永井荷风,孤绝的遁走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谭晶华


第四讲  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阅


第五讲  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


第六讲  “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4/wenxue2_episode1.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官方账号
OFFICIAL SITE

微信公众号: JFBEIJING
Copyright 2007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SK大厦3层 电话:010-8567-9511
京ICP备09018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