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山東大學教授 牛建科
主講人介紹: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目前主編“人文東亞研究叢書”(即將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並承擔其中《近世神道與國學》的翻譯工作。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稱“神道”,我國一般稱“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行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之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
一、神道的倫理特性
彌生時代(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前期,在為祈求神靈保佑農業豐收和豐收後答謝神靈恩德的祭祀場上逐漸形成了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以重祭祀為主要特點的原始神道,在人們敬神、向神祈禱的神道活動中,是通過神的意志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的。因此,神道要從“神意”(“神之御心”,神的意志)中尋求其倫理的最終根據,也就是説,“神意”之所存乃日常生活倫理規範之所在。而這種求諸神意並使之成為自己生活規範的虔敬態度,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真心”(マゴコロ)。
神道在其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在日本最古老的文獻,同時也是日本神道原典的《古事記》(712年編成)和《日本書紀》(720年編成)中,還可以看到“アカキ心”、“キタナキ心”這樣的詞彙,“アカキ心”也寫作“明心”、“赤心”、“丹心”等,都是清明之心、真心的意思;“キタナキ心”亦寫作“濁心”、“黑心”,是邪惡之心的意思。總之,相對於邪惡之心的“キタナキ心”,日本人自古以來推崇的是作為清明之心、真心的“アカキ心”。
聖德太子之後的天武天皇(673年~686年在位),與聖德太子以德、仁、禮、信、義、智來制定冠位十二階不同,於685年把明、淨、正、直、勤、務、追、進八個字作為冠位的名稱,這八個字充分體現了致力於以“真心”(至誠之念)為基礎的道德活動與修養的神道精神、神道道德生活規範。明淨正直之“明”是一種明朗快活的心情,“淨”是指潔淨、沒有穢濁的清爽之心,“正”是指表裏如一、不虛偽的公明正大之心,“直”是指正直不偏之心。總之,明淨正直是日本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真心”(至誠之念),是一種明快的生氣勃勃的清爽之心。而勤務追進則是“真心”的發動,今天的工作今天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務”;進而明天的工作也在今天做,並且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他人為社會盡力,這就是“勤”;不落後於他人,不落後於時代,這就是“追”;在更積極的意義上,敢於為他人先,為時代先者就是“進”。這種勤務追進正因為是發自於明淨正直之心、“真心”,所以也才具有了倫理道德的意義。
這樣,“明淨正直”(或“淨明正直”)就構成了日本固有道德精神、神道“真心”(マゴコロ)的核心內容,明淨正直之心,作为“真心”、“誠心”就構成了神道重要的倫理基礎。因此,在奈良時代(710-794)的宣命當中,屢屢可以看到“明淨直誠之心”、“清明正直之心”、“清直誠之心”、“明淨心”等詞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淨正直之誠心、“真心”是神道道德生活的重要規範。這種道德規範自然也是一種厭惡污穢、喜愛清淨的思想。在《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的神道傳統的禊祓行法,就是求得身心清淨、去除罪惡污穢的重要方法。意味着通過從外部潔淨身體而達到精神淨化這樣的內部清靜,並且消除道德上的罪惡,心機為之一轉,從而獲得生生發展。這樣的神道行法具有實踐道德的意義,實際上也是這種尊重明淨正直之心的具體體現。
倫理是有關人際關係的自然法則。作為宗教倫理,雖然歸根結底也是處理人際關係之理的,但就關係的維度來講,卻不僅僅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至少應當包括神人關係、神與自然的關係、神之下人與自然的關係、神之下人與人的關係。神道是多神教,過去有八十萬神(《日本書紀》)、八百萬神(《古事記》)、一千萬神(《萬葉集》)、一千五百萬神(《出雲國風土記》)等種種説法。從“記紀神話”來看,造化三神(天御中主神、高御產巢日神、神產巢日神)具有“產靈”的能力,即神秘的生成能力或生殖能力。正是由於神的這種“產靈”的能力,使得神與人及自然萬物之間具有了一種生與化生的血緣關係,因此,神道主張神皇神統,萬世一系;基於這種血緣關係,神、人、萬物又是一種互惠關係,這一點從伊勢神道“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倭姬命世記》)這句格言就可以得到説明。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正是上述在神道活動中所自然形成的明淨正直之心、“真心”使日本神道具有了倫理特性,並且構成了神道宗教倫理的基礎。
二、神道倫理與儒佛的關係
作為日本傳統信仰和生活信條的神道,其核心內容源自於日本的神話和古代傳説,在上述明淨正直之誠心、“真心”、勤務追進等基本倫理精神的基礎上,中世以後又吸收了儒學的智、仁、勇、五倫、五常和佛教的五戒、十善、八正道等內容和説教,逐漸形成了敬神崇祖、報恩感謝、忠孝、誠實、正直、清淨潔白、勇壯、快活、中庸、溫和、樸素、寬仁、親和、調和、愛國、和平等神道德目。
明淨正直這些詞語見於主張護國安民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仁王般若波羅密護國經》等大乘經典,後來本居宣長強調這種明淨正直之心才是日本人純粹的神道精神。在神佛習合的過程中,中世的伊勢神道、吉田神道在神道本來的明淨、明清之心基礎上又習合了佛教的清淨思想,明確形成了清明正直的神道理論和倫理思想。如“祭神以清淨為先,鎮我以得一為念”、“凡祭神之禮……內外清淨是也。……其心無雜念為內清淨,以六色之禁法為外清淨。……以正直為清淨。或以一心定準為清淨。或以超生出死為清淨”。主張內外清淨,成為中世神道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近世神儒習合的過程中,無論是來自儒學方面的林羅山、山崎暗齋等人,還是來自神道方面的度會延佳和吉川惟足等人,都是站在神儒一致的立場上來建構和闡發神道理論和神道倫理思想的。林羅山的理當心地神道提出三種神器就是智仁勇三德象徵的神道即王道論,主張君臣關係、親子關係就是天地自然之理,忠孝之道正是對神真誠的實踐。度會延佳主張神道是上下萬民所應遵從的日用之道,要在感謝神恩的過程中以正直之心實踐五倫五常之道,並盡自己的本分。吉川惟足也認為,人依神之命,以士農工商的身份來到世上,因此,與其身份相應而盡人倫日用之道就是神道,還主張對主君的絕對忠誠才是神道的根本精神。
而中世和近世對“三種神器”的解釋最典型地體現了神道與儒佛的關係。根據“記紀神話”傳説,鏡、劍、玉“三種神器”,象徵着天皇的權利和皇位的繼承。中世以後,受儒學和佛教的影響,對三種神器進行了種種倫理化的解釋,使作為神聖之物的三種神器成為道德的象徵。北畠親房(1293~1354)受伊勢神道的影響,在其《神皇正統記》中主張,鏡、劍、玉分別代表正直、智慧、慈悲之德。進入近世,林羅山和熊澤蕃山把三種神器作為“智、仁、勇”三德的象徵。神道學者菅原直勝則認為:“璽為神靈的全體,潔白而柔和,是善順之德、清淨之理;鏡虛靈不昧,是正直的本體;劍剛利決斷,是信心之義。”雖説這些人的三種神器觀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將三種神器作為倫理的象徵來理解的,是通過具體的物來直觀地展開神道倫理意義的。
三、神道倫理的功能
神道倫理是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產物,是日本民族神道生活實踐的倫理昇華,同時又是在吸收儒佛等外來思想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形成的。雖説源自於敬神崇祖的傳統神道信仰的清明正直之心、“真心”是神道倫理的基礎和核心,但在神道倫理德目形成的意義上,可以説神道倫理是儒、佛、神等相互融合的結果,並且成為日本傳統的倫理規範,構成日本民族文化價值的中核,對日本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國民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神道倫理成為戰後日本崛起的重要精神動力。
日本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上迅速崛起,因而,“日本何以成功”成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包括中國日本學研究界在內的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在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研究日本成功的原因之外,不少研究者還試圖從思想、文化、宗教的角度探討日本成功的原因。他們以“儒學資本主義”、“拿來主義”、“集團意識”、“家族主義”、“誠”、“和”等等説法來説明日本戰後崛起的原因。我們認為,在這些原因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紮根於日本固有民族信仰——神道之中的,這就是基於神-人-自然一體觀而形成的“集團意識”。
其次,神道倫理是構成東方傳統環境倫理思想有價值的要素。
面對當代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人們在反思的過程中認為,不僅近代以來的工具理性、機械主義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負有責任,而且古希臘以來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哲學傳統,乃至基督教中的人類主宰自然的思想都應該對當今的環境危機負責。同時,對當代生態環境危機的反思還往往與推崇和呼喚過去時代的生活方式與道德理念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説,當代環境危機再一次觸動了人們的懷古情結,在討論如何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危機、構建當代生態倫理觀的時候,一些人常常提起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順天”,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把恢復這些傳統思想視為建設當代生態倫理的重要手段。
在對生態危機進行反省的過程中,日本也出現了回歸東方文化傳統的主張。因此,如何認識古代東方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及其在今天的價值,已成為擺在思想家面前的一個嚴肅的課題。神道倫理作為日本傳統思想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成為東方環境倫理思想有價值的組成要素之一。
神道倫理不僅重視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重視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神與人和自然三者不是孤立的他者或無緣者,而是以“生”為媒介的親子關係或同胞關係,即神與人和自然三者具有和諧的一體化的關係。神與人和自然三者是構成同一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神生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人依賴自然而生活;由神生出的自然界也帶有某種神聖性,在神道中,某些自然對象和自然現象也被作為神加以崇拜;而生出人與自然的母體——神,也由於人們的崇敬而得以發揮神威。神道倫理中人與自然環境神的思想,在客觀上是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因此我們可以説,神道倫理中強調神與人和萬物和諧一致、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的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儒學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統一觀”、古代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共同體現了東方傳統思想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和諧一致的特點。今天,如果我們對這種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理論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進行現代的詮釋,使之普遍化,使之與現代人的環境意識相契合,那麼,就可以克服近代以來西方傳統思想中由於主客(人與自然)兩極對立思維模式在環境問題上所產生的弊端。所以,神道倫理所體現的這種和諧一致的理論,對於建立適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型環境觀和環境倫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安萬侶《古事記》,鄒有恆、呂元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岸本芳雄《神道入門》,建帛社,1987年。
王守華、王蓉《神道與中日文化交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