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 · 国际对话
Japanese Studies and Global Partnerships Programs

第二講:《生出的煩惱》與有島武郎的“仁愛”精神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文學2)

第二講:《生出的煩惱》與有島武郎的“仁愛”精神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刘立善

主講人介紹:劉立善,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教授,原所長。畢業於大連外院日語系,留學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與安田女子大學大學院(大學院男女共讀),師從文學博士赤羽學教授,先後獲得日本文學碩士學位與日本文學博士學位。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任日本國際交流基金フェローシップ(研究課題:《日本近代文學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研究方向為日本近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植物美學、日本宗教。獨自完成的專著有《日本白樺派與中國作家》(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贊助出版)、《日本文學的倫理意識——論近代作家愛的覺醒》(博士論文)、《日本近現代文學流派史》、《日本文藝與植物美學》、《日本神道》。合著的學術著作有《魯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座標上》、《中日文學比較研究專輯》、《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日本近現代文學作品選析》、《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彙編(乙種)·梁山丁研究資料》等。獨自完成的譯著有《愛是恣意奪取——有島武郎文藝思想選輯》、《暗夜行路》、《志賀直哉中短篇小説集》、《世紀末的漱石》、《關原之戰》(上中下三卷)、《日本婦道記》、《日本精神史》、《清富思想》、《日本昭和史的最後證人張學良》。合譯的譯著有《芥川龍之介全集》、《芥川龍之介精選集》、《芥川龍之介讀書隨筆》、《文藝的,過於文藝的》、《森鷗外精選集》、《東亞近代哲學的意義》等。獨立完成的中日文化交流隨筆集有:《後樂園》與《廣島星霜》。

  

第二講:《生出的煩惱》與有島武郎的“仁愛”精神(音頻)→【请点击这里】

 

 

  傑出的人道主義者有島武郎(1878—1923),出身於家資巨富的特權家庭,畢業於札幌農校。1903年赴美留學,課讀於哈弗福德學院與哈佛大學。1907年歸國後,有島任東北帝大農科大學(今北海道大學前身)教授,1910年4月1日,謳歌理想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大集團型文學流派——白樺派,赫然誕生,有島是白樺派的“開派元勛”。有島文學的最大特色,即高揚言行一致的仁愛精神,他的思想與作品,對魯迅兄弟、郭沫若、郁達夫、朱自清、巴金、山丁、秋螢等中國作家,產生過積極影響。我當年就讀大連外院日語系,讀有島代表作《生出的煩惱》,被其仁愛精神深深感動,開始喜愛日本文學,決心專攻白樺派,分外關注有島,拙著《有島武郎文學世界探究》(百萬字,上下兩卷),已脱稿,即將刊行。以下分三點,簡談將我引上白樺派文學研究之路的名作——《生出的煩惱》(『生れ出づる悩み』)。

一、美術少年木田金次郎與《生出的煩惱》

  有島自幼情纓美術,擅繪畫,有名篇《一串葡萄》為證。學者指出:“有島的文章色彩感異常豐富,其鮮明準確的描寫,與他作畫時的觀察與心理活動不無關係。(註:1)”1908年9月,有島於東北帝大農科大學創立美術同好會“黑百合會”,自任會長。他借助白樺派畫家的力量,於北海道展出羅丹青銅雕塑,以及海外繪畫複製品,令北海道美術愛好者大開眼界。1910年11月13日,黑百合會舉辦第三次畫展,展出有島尺幅萬里的油畫『たそがれの海』(《黃昏的海》),令一位少年受到強烈震撼。此人就是《生出的煩惱》(1918)的主人公——木田金次郎(1893—1962)。

  金次郎生於北海道,家境貧寒,酷愛繪畫。1908年進東京讀中學,翌年糧道中斷,退學返鄉。此後,是投身現實生活,當一個漁民,還是繼續追求理想——鑽研繪畫,構成少年金次郎的煩惱。他參觀黑百合會畫展,開始崇拜有島,並登門拜訪,請有島鑑定自己的繪畫水平,以確認自己有無藝術發展潛質。“作為人的有島,像十月青空般純真澄明,像五月大地般潤澤、有激情與飛躍性,是極虔誠温厚的人格主義者。(註:2)”有島學識豐饒,眼高手高,觀金次郎習作,頓時驚愕。其技巧稚拙,卻能感到作者靈魂的律動。有島盛讚少年的傑出個性與繪畫特色,並指出其不足之處。少年聞一悟十,銘記指點,臨別表示:下次拜訪必帶來更好的繪畫。有島説:“再有新作品,希望你還能拿給我看。”聞聽此言,少年似從烏雲罅隙發現一縷陽光,認定有島此言包含兩種愛——鞭策與愛撫。這是一次命運性的晤面,二人結下了永久之緣。

  金次郎還鄉當漁民。挑戰狂風巨浪,出生入死,生活在嚴酷現實與浪漫藝術二者激烈衝突的煩惱中。他痴戀繪畫,有堅忍不拔的志向,排除萬難,追求理想。1917年10月末,金次郎將素描冊與一封信寄給有島。有島賞畫,發現北海道風光畫得非常傳神,栩栩如生,藝術進步甚大,令有島刮目相看。讀來信,有島得知金次郎在苦悶上種植憧憬。對金次郎的命運,有島感同身受。尊重藝術個性和藝術天才,這是白樺派理想主義的藝術主張,有島鼓勵金次郎:“君在北海道,忠實熱情地眺望當地的自然,無疑是最佳選擇。只是倘若如此,時間與金錢皆須寬裕。金錢可以解決時間問題,歸根結底,有了相當額度的金錢,則可解決問題。金錢一事,由我考慮為君解決。(註:3)”

  1917年11月12日,飄風揚雪,夕暮時分,暌別第七年,金次郎與有島重逢於北海道。金次郎生動縷述自己當漁夫出沒風波里的艱苦生活,吐露現實生活與藝術追求二者難以和諧兩立的煩惱。有島對金次郎慷慨表態:現實生活與藝術創作,皆需金錢,自己樂助所需經費。爾後,有島滿懷仁愛,以感人至深的金次郎為主人公,寫出了《生出的煩惱》。其純樸的人道主義情懷,形諸筆墨,躍然紙上。成為有島不惑之年立起的一座巍峨的文學紀念碑。

二、漁夫的“本能生活”與藝術追求

  《生出的煩惱》以敍述者“我”(有島)與聽者“木本”(原型即木田金次郎)這一書簡表現形式,高超寫就,初名《一封私翰》,旨在向社會介紹畫壇新秀。後因接受《大阪每日新聞》約稿,臨機應變,易名《生出的煩惱》。有島説:“我在《生出的煩惱》中,要對盼待誕生的優秀靈魂,唱出謙遜的讚歌。自然是巨大的產褥,我希望自己是一名歌手,謹慎地坐在產褥一隅,祝福優秀靈魂的華美誕生。(註:4)”所謂“優秀靈魂”,即指優秀個性。從不畏艱難的金次郎身上,有島發現了高雅純粹的精神與性格(優秀靈魂)。對金次郎如此感人形象,有島萌同情,生共鳴。為他高唱“謙遜的讚歌”,為藝術家的誕生,獻上祝福。

  《生出的煩惱》以北海道為舞台,略設虛構,描寫優秀靈魂擁有者木本捕魚為業的艱苦生活。木本成年累月,捨生忘死,挑戰嚴酷自然,不墜當畫家的青雲大志,他如痴如狂地作畫,以罕見的“本能生活者”形象,鍥而不捨地追求藝術的成功。《生出的煩惱》旨在探究現實生活與藝術創作二者相剋的煩惱,是感人至深的“勵志小説”。因此,日本中學國語課本,節選了這篇名作。

  《生出的煩惱》第一章,開宗明義,“我”(有島)抒發自己文學事業感懷,告白為構築藝術殿堂而苦鬥的煩惱和欣喜。第一章與第九章前後照應。描述欣賞了木本素描冊並讀了來函的“我”,滿懷敬佩,由東京專程遠赴北海道,會晤木本。從時間順序看,第一章與第二章是無縫銜接。第三章是插敍,回憶當年家住札幌時期初識純真少年木本,“我”欣賞少年的油畫與水彩畫,甚感動。木本未經過科班訓練,技巧稚嫩,但畫藏妙力。最令“我”感動的,是一幅晚秋繪畫,濃雲罅隙裏漏出午後的陽光,淡照一片蘆葦蕩與兩棵秀朗的白樺。“我”認為,凝視這一幅畫,不難管窺木本敏鋭的色彩感。“我”盛讚此畫精彩,亦指出缺陷。送走木本,“我”深刻反省:“當時我生活的某一部分,也在歧路上,心中充滿疑慮和迷惑。我觀冬景,在自然面前,多次不知不覺地像木棒般站立着,將君的事情與我的事情混合起來考慮。”對此,有學者説:“《生出的煩惱》表達有島在祈願木本和自己均逃出日常生活的束縛。從這一點看,有島是一位浪漫主義者。(註:5)”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去年十月某日,暌別第十年(實為第七年),“我”收到木本寄來的三冊(實為兩冊)自制素描冊,畫的是粗獷的北海道風光,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家才能觀察到、才能畫出的自然肖像畫。”“我”賞畫大驚,喜之不勝,分外思人。該日夕暮,又收到木本來信,《生出的煩惱》第二章木本來翰,即金次郎來翰,內容原封不動引入了作品。此信縷述自分別後,木本與父兄風雨同舟,挑戰荒海的艱辛人生。字裏行間,流露的是激情、自強、謙遜、純潔藝術感、獨特表現力,以及對自然的痴愛。讀來信,“我”激動不已。有島據金次郎生動敍述,結合一己“海洋體驗”,驅動卓爾不羣的想象,寫出《生出的煩惱》中木本與驚濤駭浪殊死搏鬥的壯美場面,繁細描述,恰到好處。第四章是作者想象世界的序幕,第五章至第八章,是“我”想象木本無所畏懼,與暴風雨雪惡戰苦鬥,對藝術異常執着。本多秋五説:“人們詫異:《生出的煩惱》中,關於漁船因暴風雪而翻船的場面,作者是借助何種體驗寫出來的呢?而且寫得這般精彩。(註:6)”神谷忠孝説:“與實景相比,有島更擅長在想象的領域裏,發揮自己的本領。(註:7)”關於木本身處逆境卻不棄藝術追求的感人形象,第三章寫道,走火入魔般作畫的木本説:“別人遇見我,都説我腦子有病,我一凝望山,什麼都忘了。不知誰在某本雜誌上發表一篇題曰《愛是奪取》的文章,似乎説,人愛外物,則將該外物搶奪過來。然而,我看山時,欲萌那般心態,卻萌不出,倒是山把我強勁地拽過去了。”所謂“愛是奪取”,即指有島的著名“愛學”理論——“愛是恣意奪取”,此論強調,愛的本質不是奉獻,而是“奪取”,或曰“吸引”、“吸收”、“凝聚”等。木本認為“山把我強勁地拽過去了”,不言而喻,木本甘心情願被山“奪取”過去。從愛的本質看,這就等於木本也把山“奪取”到自己的心中。有島認為,藝術家創作的根源,在於內心湧出的自然欲求——“本能生活”,它是“愛”的同義語。木本縱然多次想粉碎自己對藝術的執着力,但每次粉碎後,執着力又猛烈湧來,令他無可奈何。木本之所以卓爾不羣,酷嗜藝術,發憤忘食,動力皆來自他面對藝術,內心處於“本能生活”狀態。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説,發自內心深處的要求,力大無比,是人生中最莊嚴的東西。誠哉斯言!

三、漁夫藝術理想的黎明

  第九章寫“我”認定一個人要成為藝術家,須靠本人內發的力量來不斷推動,此乃必要條件,並以東京的梅花與山茶花開始綻放為象徵,向木本獻上美好的祝願。《生出的煩惱》作為《有島武郎著作集》第六集,1918年9月,由叢文閣刊布。名作赫然問世,轟動文壇,好評如潮,異常熱銷,洛陽紙貴。默默無聞的金次郎,一夜之間,成為婦孺皆知的名人。

  《生出的煩惱》筆潤極豐。重靈輕物、樂育人材的“伯樂”——有島,建議金次郎赴法國深造,決定將《生出的煩惱》的筆潤,悉數贈給寒門才子金次郎,足夠他的留學費用。金次郎雖然婉謝了有島一片好心,但如此仁愛精神,令金次郎感激莫名。助人為樂,是有島的“愛學”特質,1919年2月,有島於東京舉辦“木田金次郎氏習作展覽會”,並賣畫,進一步擴大金次郎的知名度。在有島仁愛精神不斷激勵下,金次郎終成知名的北海道畫家,他將有島尊為“人生的恩師”。

  有島的許多力作,以北海道為舞台,因此榮獲“北海道文學之父”的大名。有島的《生出的煩惱》、《除鏽工》、《阿末之死》、《該隱的後裔》、《與幼小者》、《星座》、《父子倆》等力作,皆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榮膺“愛與人道主義作家”美名。其文格與人格,博得無產階級文學評論家與作家的高度肯定。譬如,平林初之輔説:“有島是日本屈指可數的文豪,是我最崇敬的小説家之一。像有島那樣對真理有獻身精神、謙遜真率者,在近代日本小説家當中,幾乎無與倫比。(註:8)”藤森成吉讚曰:“有島不僅作為優秀人格者與文學家,受到人們的尊重與熱愛,作為紳士亦然。在近代日本文壇,像有島這樣的人,寥若晨星。(註:9)

  有島仁愛精神的最高體現,是最後將位於北海道的自家兩座遼闊農場,全部無償贈給了貧窮的農民。如此充滿仁愛之舉,博得魯迅盛讚,稱有島是一個“覺醒者”。

  我認為,有島特色真誠的仁愛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不會被“博物館化”。

注釋:

1.〔日〕川北肇:「有島武郎の一生――近代日本人の一典型」、『生れ出づる悩み 一房の葡萄』解説、明治図書出版株式会社1981年5月、196ページ。

2.〔日〕井東憲:『有島武郎の芸術と生涯』、光洋社1983年9月、11ページ。

3.〔日〕有島武郎:『有島武郎全集』第13巻、筑摩書房1988年、513ページ。

4.〔日〕有島武郎:「『生れ出る悩み』広告文」(1918)、『有島武郎全集』第7巻、筑摩書房1988年、361ページ。

5.〔日〕久松潜一:『日本文学史 近代Ⅱ』、至文堂1977年4月、656ページ。

6.〔日〕本多秋五:「『小さき者へ·生れ出づる悩み』について」、『小さき者へ·生れ出づる悩み』解説、新潮社1980年12月、124ページ。

7.〔日〕神谷忠孝:「有島武郎と北海道」、『有島武郎研究叢書』第10集、有島武郎研究会編、右文書1995年5月、60ページ。

8.〔日〕平林初之輔:「有島武郎の死について」(1923)、『有島武郎全集』別巻、834ページ。

9.〔日〕藤森成吉:『人としての武郎君』,井東憲著『有島武郎の芸術と生涯』序文、光洋社1983年9月,4ページ。

 

 

 

 

官方账号
OFFICIAL SITE

微信公众号: JFBEIJING
Copyright 2007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SK大厦3层 电话:010-8567-9511
京ICP备09018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