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WeChat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第3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第3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任野田昭彦先生通过线上向会议发去了贺词。

  会议详情请见以下来自“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公众号的内容。  




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于财大豪生酒店三楼柏林厅,举办了第3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集体照)

本次会议以“全球政治变局中的中美日关系”为主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和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任野田昭彦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胡令远教授表达了对与会各方出席的衷心感谢和对本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的热切期望。表示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中日双边学者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为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任野田昭彦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野田昭彦主任表示,近三十多年来中日关系虽然起伏不定,但中日双方学界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为构筑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贡献力量。野田主任在预祝本次研讨会成功的同时,也表达了未来对线下参加学术会议的期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先生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原雅博教授发表特别演讲。特别演讲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文莱大使杨健研究员主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先生发表特别演讲)

杨洁勉先生就中美日关系挑战的战略分析和应对思路做出了精到的分析。他认为当前国际关系、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又一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关系举足轻重,影响着今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三国应当主动进行战略思考和综合应对,推动三国关系逐步走上正轨,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和建设性的影响。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原雅博教授发表特别演讲)

小原雅博教授在讨论中美关系时指出,当前两国关系处于1979年建交以来最底谷的状态,两国将在经济与价值观层面展开深刻竞争。他从中美关系存在对立风险和新冠疫情带来全球危机这两个维度,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最后讨论了中美战略竞争影响下中日关系的走向,以及中日两国的应对政策建议。


接下来的基调演讲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同济大学蔡建国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先生分别做了基调演讲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做基调演讲报告)

杨伯江研究员从“限制与超越”的角度分析中美日三国关系的规律性和局限性,并由此探讨日本的应对措施。近年来,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试图发挥软实力,以规避自身硬实力滑坡的风险,在中美博弈之中寻找符合自身利益的平衡点。他指出,中日关系不应局限于现有视野,应扩大物理空间,增加合作维度,从历史和文明的高度重新思考两国关系。

(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先生做基调演讲报告)

王众一先生以《人民中国》为案例,具体介绍了杂志在推进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他指出中日双方可以从共有的东方价值与审美观念出发,着力于两国的青年交流和相互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或将成为提升两国关系的重要举措。


随后,研讨会进入分科讨论环节。“战略综览”分科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主持。

(分科会议现场)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以日本所面临的“亚洲悖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印太战略”对中国的定位及日本外交战略的转向,并指出中美对立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只有中美关系出现良性互动,日本才能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日两国都需要有放眼未来的战略型思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研究员从日本依赖美国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对日本外交的影响。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之下,日本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一味地追随美国,将会对中日关系造成伤害。他指出,中日双方都应从长远利益出发,站在战略高度处理双边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初晓波教授分享了日本政府AI战略形成的历时追踪与政策动向,并探讨中美日三国AI领域合作的新空间。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和科技实力走下坡路的当下,日本在AI技术领域的进步显而易见,未来或可成为日本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


“外交方略”分科会由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慧海先生主持。

(分科会议现场)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陈秀武教授探讨了美日两国在东亚海域的“外交战略”表现,在回顾梳理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的基础上,提出将海洋命运共同体视为国际关系的新基点,以破解东亚海域的“安全困境”,尝试构建新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姜咪红女士讨论了岸田政权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可能影响,并对如何把握涉日外交主导权提出相应建议:紧紧抓住“两个契机”、有效运用“两大筹码”、充分做好“两手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勇发表了其对日本“规则外交”的认识,即日本越来越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同时,张勇研究员在发言中还讨论了“规则外交”将如何引导相关国家的偏好,塑造相关国家的行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蔡亮探讨了日台之间非官方的实质性关系,观察到这一关系背后中日双方就台湾问题存在的严重认知差异。蔡亮指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思路为“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并需保持反台独,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工作重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拯副教授从霸权国在相对衰弱和战略收缩期间同盟管理以及崛起国在底线思维与安抚信号间权衡的视角出发,采取三边互动框架,分析美国的亚太盟友在中美之间所采取的具体对冲战略形态及其变化。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广涛重点探讨了日本的反美主义源流及其发展演变,将反美主义划分为右翼反美主义、左翼反美主义、区域性反美主义、隐性反美主义四种类型展开谱系研究。


“政治安全”分科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蔡亮研究员主持。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青山瑠妙就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展开分析,她指出,中日之间经济贸易的相互依存属性,全球化与地区化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同时,青山教授指出,中日两国就数字经济方面达成怎样的共识协议,是未来中日合作关系的重要课题。

日本上智大学教授中野晃一着重对日本国内政治结构展开研究,就近期日本国内众议院选举结果展开分析。他指出自民党一党独大的趋势或将持续,而在野党的分化组合在所难免,其中日本维新会的异军突起尤其值得关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员藤生健分享了他对日本第49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的看法,并详细分析了本次选举后,日本政局的基本态势,各政党的基本情况以及岸田政权的未来政策趋向。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郝托德(Todd Hall)分享了他对中日关系的独特看法,他指出,中日关系实质上是友敌(FRENEMY)关系,双方既存在分歧,也有着共同利益,具有稳定的不稳定性特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武心波所长探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日大国关系的震荡变化,他指出,面对国际社会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中国要保持冷思考与超越性思考,中日之间要加强首脑外交,并对新型大国关系进行再定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友骏研究员分析探讨了拜登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美日同盟关系走向,并阐释其对中国实现亚太地区进一步发展、推进亚太多边合作的政策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卢昊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那些参与日本对外政策的主要官员,关注他们的观点与政策立场。他指出,当前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在于如何对中美博弈态势展开战略评估与战略响应。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霞琴教授主持了21日的基调演讲环节。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与庆应义塾大学加茂具树教授分别做了基调演讲。

川岛真教授在基调演讲中指出了中日两国民调的认知问题与安全领域的合作障碍,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中日关系,探讨两国在自由贸易、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合作空间与前景。川岛教授认为202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时间节点十分重要,对中日关系的改善持期待态度,并希望学术界能够为推动中日关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做基调报告)
加茂具树教授在基调演讲中探讨中日两国在新一轮国际秩序改革中应如何参与和融入。中国对本国的认知逐步突破地域限制,向全球跃进。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本质越来越趋向于制度的竞争,中美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偏差,也是中国强化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因素。所以无论是主导新的秩序还是回顾固有的秩序,本质上反应的是对制度的不同理解。

(庆应义塾大学加茂具树教授做基调报告)

“全球变局”分科会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王广涛副教授主持。

(分科会议现场)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中山俊宏教授认为日美两国关系深厚,且呈现不断加强的态势。日本虽不是完全从属于美国,但是学者们不能排除美国来看待日本。由于“特朗普冲击”,日本国内虽有反美情绪,但民众仍普遍认为,日美基轴依然处于最现实且最基础的地位。

日本立命馆大学君岛东彦教授基于“朝贡体系、日本主导的大东亚秩序、美苏争霸下的冷战秩序和后冷战秩序”,即,东亚的四个秩序,探讨日本国宪法对东亚秩序变革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思考东亚秩序的去帝国化和普遍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教授基于中国崛起的事实,思考全球变局与国际认知,进而探讨中国的“新时代”和“新理念”的具体内涵。在报告中廉德瑰教授分别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权利斗争三个维度来思考中国崛起的外部要素,并落脚到对中日关系的分析上。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王浩副教授探讨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指出延续与变化的表征和原因,进而分析其战略目标和演变趋势。另外,王浩也指出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在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对此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天骄的报告主要分享了美日两国之间核合作的演化进程,认为美日核合作从结构性缺陷转向“以民用补偿军用”模式,美日核关系的加强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让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不稳定。


“经济文化”分科会议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教授主持。

(分科会议主持人陈子雷教授发言)

日本爱知大学副教授加治宏基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做了报告,详细讨论了遗产保护相关的条约以及世界遗产的评估标准和流程,并介绍了日本目前在世界遗产申请、登记方面取得的进展,最后展望了中日两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崔岩回顾了战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随后总结了中日关系中政经因素的逻辑关系,认为政治上的稳定对经济交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预测了后疫情时代中日经济关系的走向,指出“斗而不破”、“竞争与合作并存”或将成为常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副院长张玉来教授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受挫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多个渠道。他认为当前的中日经济合作正日益复杂化,面临着诸多新变数,但也为区域化和企业联合创新提供了契机。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田香兰研究员基于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的现状,分析了其对日本国家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国内政局的影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给日本的财政、劳动力和兵源增加负担,将导致日本综合国力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梅探讨了国际变局下日本对中国形象的建构,认为这一建构主要受到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国际形势变动的影响下,日本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也随之改变。


会议闭幕式由贺平教授主持。包霞琴教授、君岛东彦教授和蔡建国教授分别进行了会议总结。

包霞琴教授在总结中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课题进行了展望。她指出,中美日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有必要从全球视角下对转型过程中的三边关系开展进一步研究。

君岛教授指出了当下中美日三边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并强调这需要各国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交流。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同济大学蔡建国教授)

蔡建国教授肯定了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在两国学界交流中所付出的努力,对线上线下参与会议的学者及其认真准备的发言高度评价。

胡令远教授为会议进行闭幕式致辞。胡令远教授先代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感谢了所有线上线下与会学者的参与和支持,并强调加强学界沟通交流对于改善中日国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官方账号
OFFICIAL SITE

微信公众号: JFBEIJING
Copyright 2007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SK大厦3层 电话:010-8567-9511
京ICP备09018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