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假奈代·诗人·NPO法人“声·语·心的房间”代表 | 专…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六期请到的嘉宾是NPO法人“声·语·心的房间”(cocoroom)代表上田假奈代女士。上田在大阪市釜崎(爱邻地区)经营客栈和咖啡店的同时,以“哪里有想一起学的人,哪里就是大学”为理念,举办了把街道变为大学的“釜崎艺术大学·大学院*¹”等艺术活动。在入住旅客日益减少的日子里,2020年7月在客栈中出现了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的住客。在此危机时期,我们拜访了上田,听她讲述她与这些无法“居家”的人们的新冠日常。


“埼玉国际艺术节2020”在釜崎艺术大学的展览的样子。“语言的晾(亮)晒”(照片由本人提供)


——据说您作为诗人开始写诗是源于“生活的艰辛”,它与表达本身有什么关联呢?


我觉得自己小时候应该是一个很感性又麻烦的小孩。我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所以就写下来。于是我发现,只有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记录下来,才能有迹可循,从而不被遗忘在角落。因此我愈发觉得,完好地记录下那时那刻才能表达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17岁的时候,我有过一次与同龄的越南难民女孩的交谈。那次交谈让我察觉到了对大人的反抗、还有与朋友的感受不同而崩溃了。那时我努力把自己这种濒临崩溃的状态用诗表达了出来。极限思考到能表达出来才能有所突破—我当时并不明白,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表达是源于人类的无法独自生存的本质,而当出现了接收回应的人就会形成循环,生命才能延续才能有活力。表达是呼唤,也是回应。而循环本身就是生活。


有件事发生在刚搬到釜崎后不久。有一个完全不敞开心扉、被大家嫌弃的大叔。他每天在cocoroom进出与人闹了不少矛盾。就这样过了大概一年半他让我教他识字,我这才意识到他几乎不会读写,或许也一直在拒绝表达自己吧。

人如果无法认同自己的存在就很难去表达。我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一直基于生活即表达的理念开展活动。但是在表达之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出能够表达的场所、并且还有处于其中的人。对于我来说,釜崎是一位教会我表达之基本的老师。


最近我常常在思考“一个人的民主主义”,虽然我不确定这个叫法是否合适。刚才提到的大叔,工作人员们都让我禁止这人的进出。因为一旦那位大叔来了,就一定会有一些客人回家,所以工作人员们会这么想也是理所当然。虽然我没能说出个明确的理由来,但还是反对了他们的要求,虽说我是作为代表所以有这个权利吧。每当麻烦出现的时候,我都会和他一起到外面问清情况,然后告诉他:“大家已经生气啦,今天就先回去冷静一下,明天再来吧。”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

这也许也适用于新冠情况。虽然国家和自治体号召着这样做那样做,也会烦恼会困惑是否要照做?如何自己思考、如何为自己发声,就算会迷惑有烦恼也没关系。具体到底该怎么做呢?浮现在我脑子里的就是“一个人的民主主义”。

紧急事态宣言发布后,由地方政府管辖的活动设施大都关闭了,大家无处可去。cocoroom不过是一个既没接受政府补助也没受到政府委托的民营设施,所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因为预见到这种事态会长期持续下去,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商量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就是把咖啡店的营业时间缩短,在遵守制度的同时不停业。


我对大家说:“大家都挺不安的吧,我们一边商量一边干下去吧。”cocoroom的宗旨是创造出谁都能自由发言的空间,虽然知道这非常的困难,但我希望在经营上也能做到这一点。

新冠疫情中,事实上有很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居家的人来到cocoroom。

cocoroom有一个叫做“小小书屋”的空间,里面是我们收到的捐赠书籍。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店长。作为店长、可以从中挑选书籍并向客人推荐。那些家里有情况没法待在家里的人们往往会提出当店长。


——所以安排一些职责,或者说制造一些在这里的理由是很重要的吧。


我是这样认为的。一直以客人的身份在这的话就总会有顾虑的,对吧。心想着是不是该花些钱呀?如果有了待在这里的理由、有了需要去负责的事情、有了能让他人高兴的事,有事可干心里也就踏实了。


2020年5月的连休结束后,釜崎涌入了很多因新冠疫情而失去工作和住处的人。因为他们得到的吃住上的支援不足,所以、用cocoroom曾经的住客和支援者那里收到的“送恩券”(饭票)让他们吃上了饱饭。

有一个曾经是企业家的人因为新冠而破产,经历了大概一周的露宿后在网上发现了cocoroom,来到了釜崎。我们还向他介绍过网络职业研讨会。


今年5月遇到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30岁男性。他在免费的庇护所生活了7年,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干劲的人。请人传话劝了他好几次,“去cocoroom看看吧”,他这才终于来了。这里有很多因为新冠失去所有的人,大家都在一起吃饭。他之前好像有点抗拒使用送恩券吃饭这件事,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来。有一次,他来的时候夕阳非常美,我招呼大家:“来屋顶看看吧!”他虽然也跟来了但什么都没说。几天后他对我说:“从来没人叫我一起去看过夕阳。我看着夕阳感觉不到它的美。”他小声解释说,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好好生活,所以不能像大家那样说出“夕阳好美”。但是,当他说出这些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实际上是在说:“我想说那片夕阳很美”。说不定,这和我在17岁时,把面临崩溃时的感受变成语言是一样的。


终于他说:“其实我想去东京工作。” 他因为没有电脑就手写了面试用的自我介绍,然后我每天帮他修改。虽然最后没被录用,但他还是为了找工作再次去了东京,虽然进展缓慢但也一直在努力。这样仅仅3、4个月里,他有了惊人的变化。我送他的时候说:“如果不行,欢迎你回釜崎。”我把和他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相遇和表达”,而不是援助。


——让您想接触流浪者的契机是什么呢?


2003年我在釜崎旁边的新世界举办活动,注意到了流浪者们和釜崎。那里住满了支撑高度经济增长的人们。大阪的人会说:“把流浪者当作石子儿吧!”2004年的时候我在想,让流浪者们登上舞台表演,如果出色的话是否能消除社会偏见呢?釜崎人口众多,会有不寻常的人出现,眨眨眼就能碰到让你惊呼的人物。


比如,有人曾是在合唱团做指挥的钢琴家却在阪神大地震中失去了全部,有人用自己创作的俳句和诗装点自己露宿的小屋,有些大叔有过露宿经历,现在一边接受低保援助一边参加连环画剧的演出。


得到邀请后,钢琴家说:“我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先是帮忙参与cocoroom的清扫工作,和我们一起吃工作餐,然后他也积极地加入了正式表演。

有人一开始会拒绝,过几天又发来邮件说“先让我参加排练。练好了就上台”。我一开始看到流浪者发来的邮件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想想他虽是住在露宿小屋,但也在自行车店工作过。我马上让他参与了练习。


那时候才意识到“每一个流浪者都不一样”这种理所当然的事。而且,也发现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流浪者都一样,只要上了舞台,拿上麦克风就是表演。我就是想这样跟人打交道。


“釜崎歌!剧 2014”釜崎艺术大学成果汇演。这是一场超过8小时的大作品。因为记不住剧本所以基本都是即兴演出(照片由本人提供)


——与其说你是想帮助他们倒不如说是纯粹地觉得表达是很有意思的事,对吗?


说实话,我并没被钢琴家的演奏打动。但当他对我说“有了活下去理由”时的眼神和声音打动了我。我现在都记得。

当时的他已经不能失去更多,似乎还觉得再也没有希望了,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他来到釜崎,在失业者和流浪者聚集的三角公园发现了快坏了的电子钢琴,他用来弹了巴赫。因为那边的人大都喜欢演歌,所以他也担心会被骂。但当时就想弹巴赫,于是就弹了。之后男人们给了他一罐口杯酒,让他“再弹点儿”。

然后呢,他想着难道没有地方可以再弹琴了吗?就在街上闲逛溜达着,偶然注意到路过的窗户里用灯光装饰的钢琴,于是就走进cocoroom说要弹琴,还告诉我们,他想要用音乐重新活一次。这就是和他的相遇。


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我发现,无论是怎样的出身或遭遇,当有了想要表达的勇气时,他对生活这件事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吧。他们直接去讲述或者表现,会成为失去生存意志的人开始思考的契机,或许就可以找到些什么吧。我就是心怀这样的期许,跟他们来往的。


这么想来,让我感动的场所就不仅限于剧场或美术馆这样的艺术场馆了吧。像三角公园或者是挂着的俳句和诗的露宿小屋里,表现就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至今为止的艺术文化活动一直是受限于演出场所和硬件设施,或者封闭在某某大奖这样的权威与规则之中的。


对于艺术活动、釜崎的大叔们也会清楚地讲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想。如果有一起访问美术馆和制作现场的机会,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参加。虽然是主办方的邀请,但是大家都穷,交通费如何解决也需要费些功夫。。

我认为,支持这样的市井人群的演出活动并让其更活跃,并不是对高雅艺术(相对大众艺术而言的高雅艺术)的压迫,而是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激发共鸣、以此来扩展其意义和价值。

人们通过积累表达与接受表达的经验,找到演绎的方式和角度,我想这又会产生新的循环。从事过各种工作、吃过苦的人们视点丰富,会有很多令人惊讶的地方。


——cocoroom所实践的“接纳所有人”,并不是容易的事啊。


我觉得正是因为我把表现作为了线索。cocoroom的章程上写着“探索表现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写以谁为对象。

所以,谁都可以,但也并非全部都是可接受的。不过在釜崎还有很多其他可接纳的团体,经常会拜托给他们。

我觉得这就像拼贴工艺一样的关系。如果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咨询、可以依赖,那里一旦不行了就会陷入困境。有各种各样咨询的地方可以去,有你可以征询意见的人,这不光针对遇到困难的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多跟各种各样的的人打交道才不会走进死胡同。


我确实感受到、不断创造更多这样的收容场所是多么耗时、多么困难的事。创造这样的场所是不是不言而喻的共识?在社会上是否有通用性?这些都需要我去验证。我认为是有的。

我也有过“cocoroom也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嘛”这样的念头。我想通过多样的角度来考察、然后尝试语言在地化来超越现在的cocoroom。我觉得世界上多一些这种场所会很有意思。


——2020年7月有住客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时候,你们第一时间就公布了原委。


当时真的是迫不得已。我们地区的团体组织也没有这样的经验,网上查到的关于公布的信息也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是、在不确定的状况下,先坦率地公布实情,这样我们自己也可以明确自己的思路,再着手去做吧。之后再修正就好了。因为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与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只有通过大家把各自所想,包括困惑和不安都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自己决定自己事情的重要性。我认为,标榜表达的我们就更要拿出勇气把这最关键的部分表达出来才行。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我们这18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人员和住客共同饮食的“一起吃”该怎么办。经历停业两周后,再开业时我们把这件事提上了议程。顾虑到新冠的传染性,吃大碗饭这种方式就要放弃掉。去跟客人们解释说明的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最初他们对此很消极,我意识到了这事本身对工作人员来说就是一个负担。我在做总结的时候,提出在疫情停息前都不会继续。正好那时有个长期留宿的人问我:“都坚持了18年了,肯定是有意义的吧。你讲讲吧。”

于是我列举了三点。

第一,吃饭是容易被耽误的一件事,一起吃的话工作人员就能保持健康。因为他们工资少,所以通过提供伙食来弥补。

第二,通过与客人们一起吃饭也能轻松地聊一些烦恼和困惑,聊一聊大家关心的事情。这些一定是社会的需求,了解了对cocoroom的事业也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三,大家用公筷取自己需要的量,剩下的留到下一顿,不浪费食物。


说到这里,负责咖啡店的工作人员抬起头来说:“就这么继续下去吧。”他让我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当时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2020年、在釜崎艺术大学的下半学年,我们和大阪大学一起调查了剩菜剩饭这个现象,开始思考关于食物的循环,并且正在推进解决地区的食物浪费问题采取的行动。

把剩菜剩饭丢掉,在餐饮业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在cocoroom提倡“不浪费”,或许就是我的“一个人的民主主义”吧。


“一起吃” 每天中午和晚上大家一起吃的工作餐。装在大碗里大家自取(照片由本人提供)

——用餐也是一种表现活动,把它写成文字表达出来后,就维持了它的运作。这很有意思啊。


很有意思吧。我自己开始在cocoroom实践的时候还不太明白呢。我常常管这个叫“家常饭”。我想这就好像cocoroom的存在方式一样,非常像“家务活”。家人其实也是别人,会经历各种不一样的事。虽然会有让人受到惊吓的状况,但也要尽一些外行人的努力吧。重要的是要向别人倾诉,不明白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家或其他人的帮助。


——cocoroom号称是“每日人生剧场”呢。


虽然什么都拿来演,但照着“无剧本演绎之cocoroom剧场”来演的话,就变得有些俯视视角,会更加有趣。说着:“今天好多演员啊!”和工作人员一起笑了。

然后,(由文字到)发出声音后的第一个观众应该就是自己本人了吧。演绎、表达就是先释放出来,然后让自己这个他人来观看、审视、回应。


——您最初提到过“痛苦时候的表达之后会变成力量”,这是因为自身也在倾听的缘故吗?


当你表达的同时,不也是在做选择吗?语言也好、色彩或线条也好,我认为选择就是让思绪明了。思绪的明了,会带动新的展开并持续更新。

以前去泰国贫民区的时候,志愿者在给我介绍儿童绘画教室时这么说,“今后这些孩子也许会生活得很辛苦。但是他们自己选择色彩,画出线条、自己去思考和选择的经验对于他们在困难的人生中生活一定会很有帮助。”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釜崎的大叔们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或许有时候会无意识的做出选择吧。


是啊。也许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选的。现在这样的人生可能是随波逐流的结果,他们自己站上了舞台去表达。来观看釜崎艺术大学公演的人们都豁达而温暖,会为他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对这些大叔们来说,或许这是他们人生获得肯定的瞬间呢。


当初我对于是否要参加2014年的“横滨三年展”非常烦恼。因为以前经常会听到“釜崎的人做的东西质量都很差”这样的评价,不愿意再次被如此评价。但不论是了不起的艺术评论家还是世间对他们的呈现有任何的恶语评价,我都想对他们说:“我就喜欢。我就觉得有意思!”。于是坚定了决心。


“横滨三年展2014”釜崎艺术大学展示会场。“这,比我吃饭还重要吗?”(照片由本人提供)


——cocoroom被称为“相遇之地”,您认为今后的“相遇”会如何变化呢?


我想、没有比当下更让大家对于相遇究竟有多么重要这一点,更有深切体会的时候了吧。新冠疫情下,与人见面变得异常困难,那么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呢?可能只有网络了,对吧。该怎么说呢?真的好难啊。


我好像从来没这么频繁地听到“基本工作”这个词,正因为有豁出命做这些工作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正常运转。比如快递员、物流工作者把东西送到我们手的里。超市和便利店里的商品之所以不会缺货,是因为有人在为此工作。包括生产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人们也一样,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才能够继续下去。这样的话,我们只能首先从与街坊近邻、与自己身边的人的接触做起了吧。


——听说在疫情期间得到了众筹支援,那经营情况仍然很严峻吗?


通过众筹我们得到了400万日元的支援,这些钱可以支付8个月的房租。除此以外还有人员开支等费用,所以情况相当严峻。住宿业的经营可能在今后大概1~2年都会很困难,所以非常伤脑筋。

以前来住宿的有一半都是外国人,大学的研讨会团体占了很大部分,所以在经营上真的是非常困难。大概不会有人会“Go to 釜崎”了吧。


——与各种各样的人的共生是当下的课题,感觉能从cocoroom的存在状态学到一些东西呢。


我想现在世界各地都相当的不容易。我在cocoroom学到的是,苦恼的人是正在苦恼的人,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我想能解开的话,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头绪吧。

即使观念不一样,但只要相互之间能够说出各自的想法,意识到“啊,我们不一样啊,不就是这样嘛”,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就可以舒心了。我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舒心”都是很重要的。

憋着自己的想法不能说出来,却要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就会特别不甘心而生气。所以我认为“说出来“这一点就尤为重要。你觉得呢?


——“我当时想说来着”这样的牢骚、像怨念一样真的是很可怕啊(笑)。


是吧(笑)。我曾经也特别不擅长说话,就是一个浑身充满怨念的孩子哦。所以我就写下来了呢。


——结果写成了诗。


对对。但是我拼命地训练自己,让自己尽量能说出来。我也就明白了“不经历失败,那之后就不可能说出来”这一点。首先得让大家明白这些失败是形成意见一致所必须的,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创造“失败的空间”。我觉得可以先从小的地方开始,与家人、朋友,或者是职场的小团体都行。如果不从小的地方开始练习,到了大的场面就更说不出来了。


世上如果有更多的可以交谈、互相倾听的空间就好了。我觉得这是艺术文化应当担起的责任。当然,自治活动或者市民活动也都可以去承担这些责任,但我认为在失败之后学习如何交谈和倾听,这本身就是文化吧。

我们作为艺术NPO,作为一个重视表达的团体,今后我们也会继续主张这样的观点。尤其是经历了新冠疫情,我就更加坚定地这么想了。


——新冠疫情时您说过“危机即机遇“,是否学到了很多呢?


还真是没有压力就不行呢。太讨厌了(笑)。


釜崎艺术大学·大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釜崎地区各处的场馆设置会场,每年举办约100场关于天文学、哲学、美学的相关讲座。也前往附近高中、初中举办讲座。



上田 假奈代

生于1969年。3岁开始诗作,17岁开始朗诵。1992年开始从事关于诗的工作坊。2001年发表“诗业家宣言”,开发各类工作坊方法,并在全国举办活动。2003年成立cocoroom,以“表达、自律、工作、社会”为主题,探索社会与表达的关系。2008年开始在大阪市西成区(俗称“釜崎”)表面上经营着咖啡店。以釜崎艺术大学为名参加“横滨三年展2014”。NPO法人声·语·心的房间(cocoroom)代表。大阪市立大学都市研究plaza研究员。2014年度文化厅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新人奖得主。


官方网站:http://kanayo-net.com/

NPO法人声·语·心的房间(cocoroom):http://cocoroom.org/


2020年9月 网络访谈

采访、撰文:寺江瞳(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相关链接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5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4

北川富朗•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3

小川希・“Art Center Ongoing”法人代表 | 专题【新冠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2
稻叶俊郎 医生、“陆奥艺术祭 2020山形双年展”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1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  预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公告:关于有与戏曲翻译出版事业相关的戏曲的出版企划竞争的审查结果

公告

关于有与戏曲翻译出版事业相关的戏曲的出版企划竞争的审查结果

 

2021年2月9日

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所长 高桥 耕一郎

 

1. 标题:与戏曲翻译出版事业相关的戏曲的出版

2. 审查结果:第1位 青島出版社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1:~肉和菜我买了带过去~#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1:~肉和菜我买了带过去~#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此教材可以学习到有实践性的贴合现实生活的日本语。本教材的内容和声音数据,通过以下网址可以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目前,已经发布了初级1、初级2的中文版。入门的中文版正在诚意制作中!

教材中,除了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之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我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介绍“食文化”。大家能够正确区分“保质期限”和“消费期限”的不同之处吗→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1:~肉和菜我买…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1:~肉和菜我买了带过去~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此教材可以学习到有实践性的贴合现实生活的日本语。本教材的内容和声音数据,通过以下网址可以全部免费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目前,已经发布了初级1、初级2的中文版。入门的中文版正在诚意制作中!


教材中,除了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之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我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介绍“食文化”。大家能够正确区分“保质期限”和“消费期限”的不同之处吗?





バーベキュー / 烧烤

屋外で、グリルで食べ物を焼いて食べるバーベキューは、日本だけではなくいろいろな国で行われる料理のイベントですが、日本のバーベキューには、次のような特徴があります。

♦ 肉が中心だが、肉だけでなく、かぼちゃ、たまねぎ、とうもろこしなどの野菜や、エビ、イカ、貝などのシーフードも焼く。
♦ すべてを焼いてから食べるのではなく、焼いては食べ、焼いては食べ、を繰り返す。
♦ 最後に焼きそばや焼きおにぎりを食べることも一般的。
♦ バーベキューの道具は、自分の道具ではなく、公園やキャンプ場などですべてレンタルすることも多い。
♦ 道具や材料をすべて用意してくれて、手ぶらで行ってお金を払うだけでバーベキューが楽しめるバーベキュー場もある。

♦ ビルの屋上やテラスなどを使った「都会で楽しむバーベキュー場」の有料施設も、最近人気が出ている。

烧烤是指在户外用烧烤架烤东西吃。除日本外,其他许多国家也喜欢烧烤。不过,日本的烧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虽然以肉为主,但除了肉之外,还会烤南瓜、洋葱、玉米等蔬菜,也会烤虾、鱿鱼、贝类等海鲜。

♦ 不会把所有食材都烤好才开始吃,而是边烤边吃。

♦ 最后一般会吃一些主食,比如炒面或者饭团。

♦ 烧烤的道具不用自己准备,可以在公园或露营场地等处租到。

♦ 有的烧烤场地还会备好所有的道具和食材,只要过去交钱,就可以享受烧烤的乐趣了。

♦ 利用建筑物楼顶或露台开设的“城市中的烧烤场地”等付费设施,最近也开始受到欢迎。


スーパーの総菜コーナー /超市的熟食区

スーパーの惣菜コーナーでは、調理されたおかずが売られていて、買って帰れば自分で調理しないでそのまま食べ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よく売られているおかずは、揚げ物(からあげ、コロッケなど)、焼き鳥、煮物、サラダなどがあり、一般家庭でよく作るおかずだけでなく、家ではなかなか作れない本格的な味の惣菜を売りにしているスーパーもあります。

惣菜コーナーは、忙しくて自分で料理をする時間がない人にとってはありがたい存在です。また、栄養バランスを取るために料理を少しだけ買い足したりするなど、上手に利用している人もいます。閉店時間が近づくと、惣菜が売れ残らないように、割引セールが行われます。

超市的熟食区会卖做好的配菜,买回家可以直接吃,不用再自己加工。常见的配菜有油炸食品(炸鸡块、炸土豆饼等)、烤串、炖菜、沙拉等。除家常菜以外,有的超市也会卖一些家里不好做的、味道正宗的熟食。

熟食区对于平时很忙没有时间自己做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的人也会为了均衡营养,在配菜不够时买一些回家,灵活利用熟食区。快到关门时间时,剩下的熟食还会打折销售。


焼き鳥 / 烤串

焼き鳥は鶏肉を小さく切り、木の串に刺して焼いた料理です。家庭で作ることは少なく、できたものをスーパーやコンビニなどで買って来たり、居酒屋のメニューとして食べたりします。焼き鳥専門の料理店は、「焼き鳥屋」と言います。

焼き鳥は、どの部位の肉を使うかによっていろいろな種類があり、肝臓を使った「レバー」、首の周りの肉を使った「せせり」、胸の肉を使った「ささみ」などがあります。また、鶏肉とねぎを交互に刺した「ねぎま」や、鶏の挽肉をボール状にした「つくね」などもポピュラーなメニューです。

焼き鳥の味付けにはおもに「塩」と「たれ」があり、「たれ」はしょうゆをベースに甘く味を付けたソースです。

烤串是将鸡肉切成小块,用木签串起来烤制的菜肴。很少会在家中制作,大多是去超市或便利店购买成品,或者去居酒屋点来吃。专门卖烤串的店被称为“焼き鳥屋”。烤串根据所用的肉的部位不同分为很多种,比如,烤鸡肝“レバー”、烤鸡颈肉“せせり”、烤鸡胸“ささみ”等。此外,还有鸡肉和葱段交替的“ねぎま”,使用了鸡肉丸子的“つくね”等流行品种。

烤串的调味大致分为“盐烤”和“酱烤”两类。“酱烤”用的酱料以酱油为基础,口感偏甜。


賞味期限と消費期限 / 赏味期限和消费期限

日本で売られる食品には、「賞味期限」か「消費期限」のどちらかが表示されています。「賞味期限」は、その食品の品質や味に変化なく食べられる期限のことで、賞味期限が過ぎても、すぐに食べられなくなる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これに対して「消費期限」は、その食品を安全に食べられる期限のことで、傷みの早い食品に表示されます。

在日本销售的食物,都会标注“赏味期限”或者“消费期限”。“赏味期限”是指食用该食品时品质或味道不会发生变化的期限,即便超过了赏味期限,也并不会马上变得无法食用。与之相对的,“消费期限”则是指该食品可以安全食用的期限,常标注在容易变质的食品上面。


アレルギー表示 /过敏源标记

食品アレルギーを持っている人が食べ物を買う場合、商品ラベルの表示を見て、アレルギーの材料が入っていないかどうか、確かめる必要があります。日本では、包装して売られる加工食品に「卵、乳、小麦、エビ、カニ、落花生、そば」の 7 品目のどれかが入っている場合は、必ず表示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決まりがあります。ただし、表示される名称は決まっておらず、例えば、卵は「厚焼き玉子、ハムエッグ」など、乳は「ミルク、バター、アイスクリーム」などと表示される場合もあるので、そのアレルギーがある人は注意が必要です。また、お惣菜やお弁当などの店頭販売や、レストランなどの外食ではアレルギー表示の義務がありませんので、お店の人に直接確認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在购买食物时,需要查看商品标签上的注释,确认其中是否含有自己过敏的食材。日本规定包装后销售的加工食品中如果含有“蛋类、奶制品、小麦、虾、蟹、花生、荞麦”这七大过敏原中的任意一项,则必须进行标记。但是,因为并未规定标记的名称,所以有过敏症的人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蛋类有时会标记为“厚蛋烧、火腿煎蛋”,乳制品则标记为“牛奶、黄油、冰淇凌”等。此外,销售熟食或盒饭的店铺、餐厅等餐饮类店铺是没有义务对过敏原进行标记的,因此需要直接跟店内的工作人员确认。


Ⓒthe Japan Foundation




怎么样?在日本的超市随手拿起一件商品,仅仅是看看,也许就会有有趣的发现。大家在超市购买商品时是否也发现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呢?与日本有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吗?


『いろどり』の該当課

第11課 肉と野菜は私が買って行きます

1. だれが何を持って行きますか?

2. どっちがいいですか?

3. この料理、卵を使ってますか?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satoshi_ura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 “长辈”和“晚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 “你喜欢做什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 “日本的气候”

日本生活TIPS 号外篇 《购物袋有偿化的日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日本的天气预报”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5“很繁华很方便”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6:红绿灯/寺庙和神社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7:~我迷路了,稍微晚到一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8:~ 你打过棒球吗 ?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9:~ 能教我这个的读法吗?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Usageof…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Usage of SNS in Covid-19 Japan”(新冠疫情下日本社交媒体的作用)#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Usage of SNS in Covid-19 Japan”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Usage …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视频文件较大,推荐在wifi环境下观看~
采访语言为英语,附日语字幕
Interview in English, with Japanese subtitles

(视频内容中文翻译)


“系列访谈:新冠世界中的‘分裂与交流’

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Usage of SNS in Covid-19 Japan——

新冠疫情下日本社交媒体的作用


Sahel Rosa

  大家好。我是节目解说员Sahel Rosa。


  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请来了几位疫情期间留在日本继续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我们将听取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意见,看看他们如何对待在异国他乡遭遇的这一巨变,以及这一“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参与访谈的各位研究人员,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都会从世界各国邀请的“日本研究学者”。


  这次的受访者是Kimberly Hassel女士,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年轻人的社交媒体文化。


Kimberly Hassel

  大家好,我是Kimberly Hassel,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研究生。


提问者

  从您个人的角度以及身为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在东京经历新冠疫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Kimberly Hassel

  独自一人在东京经历疫情,相当不容易。外界的恐慌令我承受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超市里,顾客们都在抢购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还因为担心家人连觉也睡不着。因为我有许多家人在纽约,那里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必须关注日美两国的感染情况,因此感到压力很大。


  在研究方面,我发现完全在线进行实地考察很有意思。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所以我以在线的方式进行了采访。我认为,共同的疫情经历拉近了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日益数字化的生活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项目理念,涉及数字社交的项目。


提问者

  谢谢。从长远来看,您认为疫情会对日本人民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Kimberly Hassel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疫情将会加速数字化进程。我认为远程办公和在线课程将会增多。这对于通勤困难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帮助。例如,对需要在家照顾生病家人的员工来说,希望可以在家工作。当然,数字化的推进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现有的问题如谣言、网络暴力和诈骗等可能会更加严重。


  另一个影响是,数字社交将成为社交的一种形式,并且被认为可以与面对面的交流相媲美。在新冠疫情之前,许多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是面对面交流的补充,而不能替代。我认为疫情令这种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后,不仅仅局限于日本,我希望疫情可以促使人们思考,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希望在新的常态下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希望新常态成为什么样的社会?


提问者

  这真有意思。请问您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Kimberly Hassel

  我的研究课题是在当代日本,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社会性和自我重塑之间的关系。我对用户如何解释他们的数字化习惯以及如何描述社交媒体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很感兴趣。虽然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但我也与成年人和父母进行了交谈。这不仅是为了掌握青少年的使用状况,也是为了掌握各个年龄段的使用状况。我研究的主题包括隐私、亲密关系、自我表征和智能手机成瘾等。在新冠疫情之前,我一直在研究使用情况,但是最近我认为疫情成为了渗透在我实地考察工作中的数字化习惯和理念的转折点。


提问者

  听起来很有趣。您能不能再详细地讲一讲?


(谈话思路)

Kimberly Hassel

  因为新冠疫情的流行,很多社交互动都通过数字媒体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则是既有方式的加强。今天,我想来聊一下新冠疫情对日本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首先,作为解决疫情引起的混乱的对策,我先介绍一下社交媒体上已发布的功能。然后,我将介绍用户轶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此外,我还将解释新功能和应用方式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然后对日本社会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行推测。最后,我将以文化人类学学者的身份回顾自己在疫情期间所做的实地考察。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的观点是为了激发讨论,而不是最终结论。因为现在疫情仍在持续,社交媒体和数字化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的目标是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确定需要关注的课题。希望我今天所触及的话题能够成为大家深入思考数字技术渗透的契机,尤其是在后新冠时期。


(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型及重新设计的功能)

  新冠疫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危害了无数人的身心健康。疫情导致学校、办公场所和边境被关闭,活动被取消,也使远程办公和在线课程得以实施。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并不奇怪。面对面的交流受到限制,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交媒体实际上提供了改善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的各种功能。下面介绍几个例子,全部都是在日本发布的功能。


  2020年3月和4月,日本Instagram发布了两种贴纸,分别是“今日感恩”和“家庭时间”,可以添加在快拍里。根据母公司Facebook发布的新闻稿,疫情中当你想表达感谢时,可以在快拍里加入“今日感恩”的贴纸。感恩的对象可以是重要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在困难的日子里遇到的小确幸。每天晚上7点开始,“今日感恩”的快拍会在首页上集中显示1小时。


  “家庭时间”用于分享自我约束期间在家里的生活方式。用户可以将贴纸用在分享自己喜欢的食谱、室内装潢以及展示居家生活的照片和视频上。“家庭时间”的快拍也会集中显示在首页上。


  这两种图章可以理解为困难时期的一种团结形式。话虽如此,或许可以说,尤其是“家庭时间”已经成为让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一种手段。关于这一点,稍后我将详细地谈一谈。


  LINE也制定了一份指南,介绍了一些让你在家里过得既有趣又舒适实用的功能。这份指南的题目是《让我们在家里消磨时光!》。列出的功能示例包括订购外卖、和朋友进行群组通话等,还有在线饮酒聚会和在线返乡的指南。


  一些社交媒体正在采取措施,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有关新冠疫情的可靠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谣言正在很多平台上扩散。Twitter在事实核查的基础上,还显示了警告语句,并要求在搜索新冠疫情相关信息时,引用受信任的消息来源。在日本,用户可以看到厚生劳动省提供的新冠疫情相关信息的链接。同样,TikTok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和东京都政府等合作,显示最新的可靠信息,删除用户中流传的谣言。


(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使用:用户叙述)

  关于新冠疫情中用户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我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补充采访,并调查了他们在此期间使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情况。大多数参与者是大学生,但我还采访了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占据谈话核心的主题。

(1)消磨时间的方法

(2)信息的收集

(3)亲朋好友安全的确认

(4)代替面对面交流的在线交流

(5)对远程办公/在线课程的适应


  第一个主题“消磨时间”不足为奇。因为新冠病毒,人们在家里时间增加了。在消磨时间时谈论的话题有游戏和观看视频,也包括YouTube和TikTok等视频类社交网站。


  社交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有些人不使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我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访问。


  有人说,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也成为信息来源。还有人说,社交媒体可以作为确认朋友和家人安全的一种方式。Instagram的快拍似乎很方便,因为它可以让你一窥对方的日常生活。Instagram和LINE上的即时通讯也被认为是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很多人都不怎么使用视频聊天功能。因为人们能够直接见面。语音通话似乎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视频有时候可能会很尴尬。但是在疫情期间,许多人每天都以前所未有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视频聊天。LINE和Zoom上的在线交流被认为是最接近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在线饮酒聚会、在线早晨活动、学习外语的“聊天会”等等。


  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回答了关于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数字化。这有时影响到自己社交媒体的使用方法。因为受访者会突然发现他在用LINE与老板、老师、同事进行联络。Zoom是最常用的在线课程工具。还有很多教师将You Tube等社交网站作为教材使用的例子。


(介绍新议题,强化已有议题)

  虽然社交媒体很方便,但是在新冠疫情中,它的使用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在线交流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人感叹,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社交网站上和朋友聊天就足够了,但仍然怀念面对面的交流。还有很多人希望与朋友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处。采访中,受访者Chinami抱着一只毛绒玩具。这表明身体接触对于饮酒聚会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网上无法实现。还有人认为在视频聊天中,很难驾驭对话流程。无法揣度氛围和表情、也无法辨别何时该退出聊天。


  疫情中,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受访者表示无论何时使用社交媒体,都无法避开有关疫情的消息。虽然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对那些被疫情搞得心力交瘁的人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有些人尽量不去看一些相关报道。看社交网站打发时间也可能会影响作息时间。一位母亲因为看到儿子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TikTok和YouTube上,在采访中惊呼:“智能手机比新冠病毒更可怕!”这句话很贴切地体现了智能手机对健康的危害。


  此外,谣言和虚假新闻也在扩散。实际上,当谣言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扩散时,就会有人拼命采取喝热水等奇怪的防疫措施。灾难期间,谣言的传播是很常见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016年4月熊本地震后,一条关于狮子从熊本动物园逃跑的Twitter推文就传开了。无形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的新冠病毒引起了特殊的焦虑,导致我们不停寻求并传播信息。不幸的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其中都包含不确定和不正确的信息。


  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令人困扰的话题,就是网络暴力。在疫情期间,社会上再次讨论了网络暴力、诽谤和煽动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新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长时间的自我约束、压力以及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加剧这些问题。与新冠相关的煽动事件也急剧增加。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发布不遵守隔离规则或社交距离情况的照片和视频的人。诸如“自律警察”之类的说法也流传开来。这个词是指在网上和现实世界中,那些抨击新冠疫情期间外出行为的人们。与新冠有关的网络暴力也以新冠歧视的形式蔓延。此类歧视的对象是高危感染人群。而所谓高危感染人群,是根据出生地、居住地、职业和年龄相关的刻板印象来认定的。新冠歧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至于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网页来处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交媒体是匿名的,所以就有勇气将不敢当面说的话在网上发布出来或向对方发送信息。而且受访者还表示,他们尽量不在网上发布外出的照片和视频。因为害怕来自朋友、家人以及粉丝的批评。这让我想到了我之前的观点。也就是说,社交媒体是让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一种手段。


  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新冠将对日本社会产生长期影响。现在已经出现了表示新常态的表达方式。“新常态”和“新日常”这些词正在网上、电视甚至车站中流传。


  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社会行动者都呼吁促进数字化进程。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普及远程办公,正在推动数字图章的实施。除了这些举措,随着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创建以及品牌管理工作的迅猛发展,新的常态将会是数字化社会。一些受访者对数字化抱有希望。因为这样就不必上下班了。将来,社交媒体将装载新功能,也会产生新的社交媒体。这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并加剧现有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提案已经出现了。例如,正在讨论制定一项法律,要求互联网供应商提供涉及网络暴力的个人信息。但是,对保护隐私的考虑一直都在阻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采访结束时,我都会问受访者是否有信息要传达给论文的读者。每条信息都触及到一个主题,那就是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而非滥用它们。社交媒体的可供性是非常有用的。它有助于收集和传播重要信息、让人们保持联系以及推动诸如“黑人的命也是命”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被用于欺凌、传播谣言、压迫和仇恨言论。个人和社会不应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应共同努力提升数字媒体素养。


  据一位受访者说,他在初高中时,每年都有一次关于安全使用互联网的课程。但他忘记了该课程的内容。据说学校课程的重点是防止网络暴力和安全使用社交媒体。


  着眼于数字新常态的数字媒体素养就像是一个额外的学校课程,教给人们获取可靠信息和识别虚假信息的方法。它也可能看起来像是以立法和使用咨询顾问的形式,来加强防止网络暴力的措施。


  我们还可以提供资料,说明如何应对浏览网络时间过长的情况。这也适用于上班、上学和睡前查看社交网络的情况。数字媒体素养包含很多内容,现在是时候考虑这些可能性了。同时,新常态下的媒体素养和安全使用并不仅仅只是用户的责任。社交媒体开发者也需要介入,以防止滥用并分析是否存在有害的算法和可供性。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如权力、监视、言论自由和隐私之类的问题。


(结论:在疫情中做实地调查)

  我在2019年8月来到东京开始实地考察时,从没想过有一半的研究将在疫情中进行。最后,作为在新冠疫情中进行实地考察的文化人类学者,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刚到东京时,我计划采用面对面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但因为新冠,我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于是完全变成了远程调查。明明人在当地,却要远程进行实地考察。很奇怪吧!现在虽然以数字化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调查,但这种转变很困难。在新冠疫情之前,我认为为了了解一个人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观察他的现实生活是很必要的。因此,所有采访都是面对面的。


  远程采访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很难透过屏幕去揣度氛围和表情,这方面我多少有了一点进步。但另一方面,我惊奇地发现,网络拉近了我与对方的距离。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进行交谈时,我感觉与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哪怕是那些最近才报名参加调查的人。我认为亲密感迅速加深的原因是我们共同经历了自我约束时期。在线交流中,除了正式采访,我还尝试了新的交流方式。比如一起参加在线瑜伽班等。数字化为社交带来了机遇,一种始终连通的新型社交形式。同时,这也带来了有关边界和道德的问题。例如,在线采访时,可以看到对方的房间。如果对方不是一个人住,我就必须多加注意。因为太过私密的问题无法在家人面前回答。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关于新常态的争论也适用于研究。数字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疫情凸显了数字技术的必要性。文化人类学学者也应着手研究数字化的民族志调查方法。置身现场还是很重要的。我很高兴我能够身处东京,因为这样就能轻松掌握日本的最新趋势。而且当我联系受访者时,不必担心时差。所以现实生活和数字世界都很重要。


  我们仍处于疫情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在我们休息反思的同时,我希望大家也能花些时间来设想一下我们追求的新常态是什么样子。希望我说的这些能成为对话和思考的契机。非常感谢。



往期回顾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Kabukicho(歌舞伎町)and COVID-19”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5#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五期,我们收到了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迫田久美子女士关于日语教学现场现状的稿件。她是研究日语教育和日语教学法,并在国内外从事日语教育的专家。在对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日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在新冠疫情中,教师是如何开展日语教学工作的呢→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5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五期,我们收到了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迫田久美子女士关于日语教学现场现状的稿件。她是研究日语教育和日语教学法,并在国内外从事日语教育的专家。在对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日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在新冠疫情中,教师是如何开展日语教学工作的呢?

在日语教学现场中,新冠疫情带来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

 

迫田久美子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预备教育部日本留学特别课程的学习情形,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向其派遣日语专家。

一直以来,有很多“失去后才察觉到的事”,诸如“患病方知健康的可贵”等。当遇到某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发生骤变,比如父母的重要性、家乡的风景等等,你才会意识到以前的生活未必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2020年1月,新闻报道了中国武汉发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之后转瞬之间新冠病毒蔓延至世界各地,之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消失得无影无踪。

 

日语教学的现场也是如此,很多大学从4月开始将面授课程改为网课。虽然一些大学在秋季恢复了面授课程,但网课仍是主流。我现在特别留恋与怀念已失去的往日教室中的面授课程!

 

这次我应邀写一篇关于新冠疫情令日语教学现场如何变化的文章。我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日语教师朋友发出了电子邮件,并收到了现场报告。具体为亚洲16位(其中日本4位)、欧洲和非洲8位、大洋洲和北美洲7位。并且我决定分析一下新冠疫情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おかげ(多亏)”是用于良好的结果,比如“多亏了下雨,庄稼才能茁壮成长”,而“せい(归罪)”用于不良的结果,比如“归罪下雨,比赛被取消了”。因此,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新冠疫情引发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事件。

 

我通过电子邮件询问了以下5个问题:

(1)教学方法是否因新冠疫情而改变

(2)网课的优缺点

(3)是否存在教育差距

(4)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改变

(5)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没有变化的事物

在作出回应的17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台湾没有转为网课而是坚持正常授课。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春季开始几乎只有网课,学生和老师都陷入了混乱状态。截至2020年10月,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法国和新西兰等,虽然有教育机构正在重新开始面授课程,但大部分还是采用点播课程(教师制作网课课件、学生可随时学习该课件的教学形式)或直播课程(教师和学生同时(上课时)集合并利用网络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或者两者兼用的混合型课程。

 

日语教师列举的优点是:

・节省上学、上班的时间

・可以随时随地多次观看

・提高IT技能

 ——等等。

 

与之相反,伴随着教师的抱怨,大量的缺点被罗列出来。我仅列举出主要内容。

・与面授课程相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很难确认学生是否在听课、能否理解

・如果是30人以上的班级,对会话、发音和写作的指导,乃至评价都非常困难

・受网络环境影响,如果反复发生中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点播课程和混合型课程需要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做准备

 ——等等,不绝于耳。

 

实际上,在直播课程中,由于使用摄像头显示脸部会导致网络不稳定,因此无法露脸。于是教师只能对着电脑黑屏上显示的学生名单进行授课,无法分辨出该学生是否在场、是否在听课、能否理解,从而倍感孤独和空虚。据一位教师透露,用手机听课的学生中,有的在购物或在餐厅吃饭的同时进行听课,有的中间缺席、只参加开头和结尾。教师会针对这类学生制定秘密对策。比如:经常对学生进行单独提问,以确认是否在场;布置作业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课外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

 

关于教育差距,据悉有大学已采取措施,例如出租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或提供补贴。但也有很多学生因居住地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房间或兄弟姐妹)的问题,无法稳定地上网课。

 

关于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回答是由于无法见到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网络连接不稳定等原因,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但是在一些回答中也能看到“おかげ(多亏)”的一面。例如,在面授课堂上因在意周围环境而无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IT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陆续进行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IT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消失或失去兴趣。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的努力。他们会在提交的作业上写下评语,通过设置聊天或面谈时间来尝试与学生建立联系。然而,教育差距和学习积极性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一些回答称,有教师因为不熟悉IT技能,并且在接受临时培训后无法使用而受挫,从而辞职。这也是很令人痛心的。

 

说到这里大家会觉得,新冠疫情产生的结果似乎是“せい(归罪)”多于“おかげ(多亏)”,但这正体现了日语教师的潜力,他们产生了化“せい(归罪)”为“おかげ(多亏)”的想法。当我看到诸如“我学到了网课的IT技能”、“我想考虑利用IT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育”、“这可以应用于残障儿童教育”、“我在学习如何制作受欢迎的视频制作”、“我想和IT专家一起开发用于语言学习的AI(人工智能)”等回答时,我对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非常惭愧和难过。因为我曾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与学生的沟通!”,只是一味地期待着恢复面授课程,怨恨着新冠疫情带来的“せい(归罪)”。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面向日语教师的日语教育研讨会(2019年,萨尔瓦多)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没有变化的事物”,答案千变万化。我再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问每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我对各种答案都点头表示“是”或者钦佩地说“原来如此”。虽然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回答,但是能感受到强烈的力度和魄力,每一位受访者的声音和面孔就像现场直播一样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关于“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没有变化的重要的事和物”,由于不可能一一介绍,笔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偏见,将收到的日语教师的回答大致总结成以下3个方面。

(1)通过沟通和反馈建立联系

(2)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3)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理解

 

关于(1)的沟通与联系,收到了诸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相教学是很重要的”、“通过上课,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联系。与不同的人一起活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等意见。对于(2)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收到了很多意见,如“学生是教育和课程的主角”、“自主学习将变得更加重要,教师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等。关于(3)也收到了“再次感受到除了知识之外,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理解教学的重要性”这一意见。


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日语专家开展的面向小学生的日本体验活动,旨在将日语教育引入英国小学教育(2017年,英国)

 

我原以为未来的日语教育将迎来ICT(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不可或缺的时代,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突然快速普及的网课,给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重大的意识变化。强制性的教学转变,让我认识到过去每天的面授课程是如何以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课虽然有“高效、合理”的优势,但也有“能看见屏幕上的脸,却看不到学生本人、无法了解学生、无法与学生保持联系”的弊端,我觉得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现场教师们的报告,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情况。我认为这并非因为网课不好,而是因为在没能充分了解利弊的情况下,毫无选择地被迫改变了教学方式。如果具有较高ICT技术的教师能够利用网课的优势并运用到混合型课程等中,那么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吧。

 

即使时代发生了变化、授课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希望在课程中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没有变。如何与电脑屏幕另一端的学生保持联系、建立信任关系,这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新课题。

 

“归罪”这篇稿件,我为该写些什么而苦恼了片刻,但也“多亏”了这篇稿件,让我从朋友们身上获得了勇气和力量。他们在克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的同时,竭尽全力地投入教学。还有网课这一新课题。我愿意相信我们有能力将因新冠疫情的“せい(归罪)”造成的当前课题,转变成可以称之为“おかげ(多亏)”的未来的结果。

★按国家和地区分列的调查问卷受访者明细
【亚洲】16位
・日本 4位
中国台湾 2位
・韩国 2位
・中国 4位
・泰国 1位
・印度尼西亚 2位
中国香港 1位
【欧洲・非洲】8位
・法国 1位
・德国 3位
・意大利 1位
・西班牙 1位
・匈牙利 1位
・埃及 1位
【北美洲・大洋洲】7位
・加拿大 1位
・美国 2位
・澳大利亚 2位
・新西兰 2位

迫田久美子

广岛大学副理事、森户国际高等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1950年出生于广岛。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系硕士毕业。曾任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系教授、国立国语研究所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日语教育工作,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专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日语教学法。2020年,建立了12种不同母语的1000名日语学习者的语言数据库(学习者语料库)。主要著作有《运用于日语教育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订版)》、《日语学习者语料库I-JAS入门》、《针对日语教师的影子跟读法指导》等。

 

 

相关链接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4

北川富朗•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3

小川希・“Art Center Ongoing”法人代表 | 专题【新冠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2
稻叶俊郎 医生、“陆奥艺术祭 2020山形双年展”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1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  预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此教材可以学习到有实践性的贴合现实生活的日本语。本教材的内容和声音数据,通过以下网址可以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目前,已经发布了初级1、初级2的中文版。入门的中文版正在诚意制作中!

教材中,除了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之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我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介绍的是“学习”。除了日语教室以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教室。大家想参加什么样的学习培训班呢→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JIMBOCH…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这次的受访者是文化人类学学者Susan Taylor女士,她一直致力于神保町旧书店街变迁的研究→“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