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4)#…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4)# 2018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绿色潇湘理事长,河流守望者秘书长刘盛先生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他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众参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4>
「日本の環境汚染の歴史から見る、中国における河川保護の主な問題と動向」
链接↓
网页链接
(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4)

  2018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绿色潇湘理事长,河流守望者秘书长刘盛先生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他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
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众参与

绿色潇湘理事长,河流守望者秘书长 刘盛

  2018年7月16日至8月24日,在日本开展了为期40天的考察和参访,主题是“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众的公益参与”。在日本期间,我陆续拜访了超过10家河流保护和公益相关的公益机构,收益匪浅。

研究日本河流保护问题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中国还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初期的一个经济体。我希望看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和公众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中的核心关切和角色,对于现阶段中国尤其有参考意义。从2015年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之后,围绕河流保护的工业污染治理得到极大关注和政策行动力,“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开始成为很多河流污染的污染源。

相对美国和欧洲,中国和日本的生活习惯大体相似,在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表现有非常同源的参考性,例如琵琶湖的污染以及治理的过程,非常值得中国很多内湖的学习(目前已经有很多交流学习项目,例如太湖和洞庭湖);琵琶湖从7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工业污水和农业生活污水导致严重的富营养化,而且多次反复,发生严重的赤潮,经过将近30年的协同治理,目前已经水清岸绿,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琵琶湖的水质

工业污染的治理,重点是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则需要广泛的公众动员和公众教育,形成社会共识。当“普通公众”成为“污染主体”的时候,公众共识和集体行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琵琶湖周边,还有很多很小的公益组织从事各种水保护,例如专门养萤火虫的机构,还有从事“水井和泉水”的研究者,以及用废油做的肥皂等再利用生活技能的推广。

作者与在琵琶湖附近保护萤火虫的朋友们合影(左起第二位是作者)

80年代,中国就提出:我们不要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把环境污染了。中国目前也发生着大规模的污染转移,从城市郊区搬迁到更远的地方,从东部搬迁到中西部。污染也许并没有减少,而是更加隐蔽和不可见,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伴随的污染转移,好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

人和水,人和河流,有很多关系,但是水的污染者也是人。如何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规划,产品的设计,来引导公众关注和保护河流,是我们河流守望者一直在探索的事情,我们把“河流保护的公众参与”作为我们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守望者”的远景,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河流守望者。

日本回来之后,我带回来很多样品和资料,很多信息现在还在消化,希望运用到我的工作之中。日本同仁在和我分享的时候,也道出了我的困惑:如果都是讲道理的话,公众是不愿意听的,他们需要看到解决方案,告诉我:如何办?这方面日本人的严谨和细致,让我启发很大,因为中国的公益组织目前大部分停留在“讲道理”的阶段。

例如东京市民雨水学会,是一个没有全职的“小”组织,但是全国有100名左右的会员,他们开发了一款展示水污染全过程的“桌面游戏”,在办公室用雨水回收插件做了好几个不同场景的雨水回收装置,可以在不同的房屋状况下自主做雨水回收工作,让人看了就想马上回家自己动作做一个,我还一下子买了10个带回来,后来还去拜访了雨水插件的发明人,她授权我们使用,并鼓励我们在中国做雨水回收的推广。雨水回收在中国刚刚起步,还很小众,不仅仅是雨水回收的政策,还是雨水回收的公众教育,都做得很少。

回收雨水装置

我参加日本的環境技術展覧会,看到一个用于捡拾垃圾的“钳子”,这个钳子的设计一下子吸引我,因为它的设计理念,也正好击中了我们开展“联合净滩”中的痛点,在垃圾捡拾过程中一些大的垃圾无法抓起,同时在长度上不匹配,而且也不好随身携带。这样的产品虽然不能普及,但是会让人觉得垃圾捡拾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鼓励持有人经常去河流旁边捡拾垃圾,美化环境举手之劳。听说这个“钳子”还获得了日本设计大赏,日本的工匠精神在这里体现的让人感动。

这些产品和场景,我在京都环境科学中心还看到了很多,有专门为小朋友提供的环境绘本室,有展示工业化历程和垃圾分类的展区,也在楼顶种植了水稻,还有大量的互动教具,足够一个小朋友家庭在里面高兴的玩一天,我相信这一天下来,一个环保的种子就种下来,没有任何说教。从人出发,从产品出发,来做公众参与,是我此行最深刻地体验和收获。

我希望继续努力,把日本这样很好的设计带回到中国。

当然,我也看到日本公益行业在使用互联网方面还不多。而中国的互联网在公益和社会创新领域的应用非常之广泛。我在日本期间也做过好多分享,介绍中国的河流保护以及公益行业的情况,尤其是提出的“互联网公益组织”的概念受到很多日本同仁的关注。河流守望者的使命是“支持本地人解决本地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做数字化转型,搭建一个互联网社区,为一线的河流守望者提供“互联网巡河工具”,我们开发了“巡河宝”小程序,让河流守望者更方便简单的开始巡河任务,并激发他们坚持下去。

日本40天,参访了将近40家不同的机构和人,让我对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益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有浓厚慈善文化的地方,大家会很关注本地社区,但是公益气氛并不好。在日本人与未来防灾科技中心,我看到并理解了地震对于日本社会的重塑,和中国的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中国的“公益元年”一样,日本1995年的阪神地震也是日本的“志愿者元年”,个人加入为动机的义工团队,进而发展为有组织的团队。推动1998年发布了《NPO法律》,主要是福利和残疾等、救灾和环保等。

极大的灾害和事件,才是环境问题解决的契机,日本也一样,中国也是如此,这也许是人类必须经历的劫难,只有此,才可能有更多共识。

我1983年出生,今年37岁(参访的时候是35岁),大学毕业24岁开始进入公益行业工作,从事公益环保已经超过14年,在我们绿色潇湘,我都算年纪最大的“老资格”,但是在我参访日本的公益组织,尤其是环保组织,基本上都是超过50岁的“老同志”,甚至好几个年过七旬的机构理事来接待我,他们看到我的名片,第一句话就是说:你好年轻啊!

日本的环境运动早已经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潮,那个时候的“主角”,今天已经年过六旬,很多河流保护组织也面临着严重的新老更替的问题,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做公益。我想年轻人不来做公益,除了薪酬整体不高之外(中国也一样),除了日本社会的整体老龄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日本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才会希望这个社会最勇敢,最热情,最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来创业。

这是好事,日本同仁不应该羡慕我们。

刘盛

1983年出生。作为保护河流组织“绿色潇湘”理事长,从事环保活动。刘盛先生还建立和运营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机构,是一位中坚实务家。2018年他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日中知识交流强化项目,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经济研究所海外短期访问学者,在大塚健司主任研究员的指导下,就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市民参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学术研究。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

<4>

「日本の環境汚染の歴史から見る、中国における河川保護の主な問題と動向」

链接↓

https://www.wochikochi.jp/relayessay/2020/11/4.php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往期链接

(1)  日本乡村教育:培养热爱家乡有根的人

(2)  让老人更“安心”,中国能向日本学习什么?

(3)  中日适老环境建设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微信(ID:jfbeijing)

 

关于举办“第五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日语教育学”研讨会的通知

为促进日语教师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将于2021年3月13日至14日联合举办第五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日语教育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日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为基础,引导参会者思考并讨论日语教学实践的设计、实施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日语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前四届研讨会得到了参会者的广泛好评。为此,组织方继续聚焦“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主题演讲、举办专题论坛(日方讲师以线上方式来参加),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报告,还将举办“2019年及2020年日语教育学实践研修优秀报告发表会”。

期待广大日语教师积极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时 间:2021年3月13日—14日(13日上午8:30-9:00报到,14日下午离会)。

内 容:主旨演讲、专题论坛和研究发表(详见日程)。

地 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高等教育出版社A座四层报告厅)。
(目前拟定在该地点举行线下会议,届时请配合做好防疫工作。另外,根据会议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也有可能改为线上会议。)

费 用:免费参会,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专家信息:横沟绅一郎教授(日本西南女学院大学)、张文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小山悟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朱桂荣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池津丈司日语教育高级专家(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报 名:由此登录。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2月1日(星期一)

发表要旨指南:由此下载

会议联络: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010-85679511,sousyo@jpfbj.cn

期待国内外从事日语教育研究的相关人员报名参加(参会人数上限为90名、以报名顺序为准)。本次研讨会还将设分科会,欢迎参会者在分科会上发表实践研究成果,由于发表的名额有限,我们将根据论文提要加以筛选。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办公室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

※为了参考,请由此收看上届(2019年)的内容。2020年的由于新冠疫情取消。

※通知原件由此下载。

转载|“2020年长三角地区巡回日语教师研修会”顺利举行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作者商外二部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上海唯一以“外国语”命名的中职校。 知行合一,有内涵有腔调的国际化学校。

我们中心的日语教育专家们参加了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举办的“2020年长三角地区巡回日语教师研修”。除了日语教学讲座以外,我们介绍了新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详情请看以下来自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关于这本新教材,请参考这个网址:https://www.jpfbj.cn/irodori/(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2020年11月21日长三角地区巡回日语教师研修会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上海市中职王佳日语名师工作室主办,特邀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日语教育专家针对当前日语教育的新动向和新教法做主旨讲座,本次研修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来自上海市甘泉外国语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市中华职校等各校的日语教师共计30余人到会,浙江宁波外事学校、浙江平湖技师学院、浙江平湖职业中专、浙江嘉兴秀水中专、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等长三角地区的学校以及东北、广东地区的老师共计60余人在线参与了研修会。
11月20日下午,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冯梅校长、商外二部王佳主任、国际教育部(外事)刘洋副主任与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三位专家会面,围绕日语教育、职业教育、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会谈交流。
11月21日上午,2020年长三角地区巡回日语教师研修会顺利召开,北京日本文化中心的日语教育专家池津丈司、田边知成、浦井智司老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佐藤训子领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语种教研员郭侃亮老师,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杨菁副校长出席了本次研修会开幕式。
本次活动由商外二部王佳主任主持,杨菁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前来参会的日方专家和日语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她强调了中日教育界之间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预祝此次大会能够为日后的专业教学和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接下来,佐藤训子领事致开幕词,她对我校能够在特殊时期举办这样的日语教师研修交流会给予了赞扬,同时谈到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对于上海以及周边日语教育的关注,希望今后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
上午的培训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语教育专家浦井智司老师作了“日本语教育标准的Can-do理论和《多彩生活日语》教材”的讲座,围绕“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价”等教学理念,详细介绍了《多彩生活日语》的使用方法。第二环节,浦井老师开设了一堂模拟授课,展示了如何灵活运用《多彩生活日语》进行会话课的设计。
期间,各位日语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就自己的感想与浦井老师做了充分交流。授课结束后,日语教育专家田边知成带领老师们回顾了模拟课的授课流程,分析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实施方法,引导老师们思考课堂活动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方式,并与老师们就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了热烈讨论。
下午,田边老师继续为大家进行中高级日语教学的培训,在介绍了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之后,又详细解读了中高级日语能力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展了基于Can-do理论的小组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后,日语教育高级专家池津丈司老师以会话课为例,分析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之处,将笼统的会话能力细化为多个项目,就每一个项目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说明和演示,不仅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具体指导,也为教学改革探索开启了新方向。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大家纷纷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就日常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修会通过一系列讲座和活动,从宏观的Can-do教学理念解读到具体的《多彩生活日语》教材使用方法,各位专家与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交流,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日语教育改革的深入,丰富了日语教学的资源。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微信(ID:jfbeijing)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4)


  2018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绿色潇湘理事长,河流守望者秘书长刘盛先生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他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


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众参与


绿色潇湘理事长,河流守望者秘书长 刘盛



  2018年7月16日至8月24日,在日本开展了为期40天的考察和参访,主题是“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众的公益参与”。在日本期间,我陆续拜访了超过10家河流保护和公益相关的公益机构,收益匪浅。


  研究日本河流保护问题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中国还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初期的一个经济体。我希望看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和公众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中的核心关切和角色,对于现阶段中国尤其有参考意义。从2015年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之后,围绕河流保护的工业污染治理得到极大关注和政策行动力,“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开始成为很多河流污染的污染源。


  相对美国和欧洲,中国和日本的生活习惯大体相似,在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表现有非常同源的参考性,例如琵琶湖的污染以及治理的过程,非常值得中国很多内湖的学习(目前已经有很多交流学习项目,例如太湖和洞庭湖);琵琶湖从7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工业污水和农业生活污水导致严重的富营养化,而且多次反复,发生严重的赤潮,经过将近30年的协同治理,目前已经水清岸绿,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琵琶湖的水质


  工业污染的治理,重点是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则需要广泛的公众动员和公众教育,形成社会共识。当“普通公众”成为“污染主体”的时候,公众共识和集体行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琵琶湖周边,还有很多很小的公益组织从事各种水保护,例如专门养萤火虫的机构,还有从事“水井和泉水”的研究者,以及用废油做的肥皂等再利用生活技能的推广。


作者与在琵琶湖附近保护萤火虫的朋友们合影(左起第二位是作者)


  80年代,中国就提出:我们不要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把环境污染了。中国目前也发生着大规模的污染转移,从城市郊区搬迁到更远的地方,从东部搬迁到中西部。污染也许并没有减少,而是更加隐蔽和不可见,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伴随的污染转移,好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


  人和水,人和河流,有很多关系,但是水的污染者也是人。如何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规划,产品的设计,来引导公众关注和保护河流,是我们河流守望者一直在探索的事情,我们把“河流保护的公众参与”作为我们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守望者”的远景,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河流守望者。


  日本回来之后,我带回来很多样品和资料,很多信息现在还在消化,希望运用到我的工作之中。日本同仁在和我分享的时候,也道出了我的困惑:如果都是讲道理的话,公众是不愿意听的,他们需要看到解决方案,告诉我:如何办?这方面日本人的严谨和细致,让我启发很大,因为中国的公益组织目前大部分停留在“讲道理”的阶段。


  例如东京市民雨水学会,是一个没有全职的“小”组织,但是全国有100名左右的会员,他们开发了一款展示水污染全过程的“桌面游戏”,在办公室用雨水回收插件做了好几个不同场景的雨水回收装置,可以在不同的房屋状况下自主做雨水回收工作,让人看了就想马上回家自己动作做一个,我还一下子买了10个带回来,后来还去拜访了雨水插件的发明人,她授权我们使用,并鼓励我们在中国做雨水回收的推广。雨水回收在中国刚刚起步,还很小众,不仅仅是雨水回收的政策,还是雨水回收的公众教育,都做得很少。


回收雨水装置


  我参加日本的環境技術展覧会,看到一个用于捡拾垃圾的“钳子”,这个钳子的设计一下子吸引我,因为它的设计理念,也正好击中了我们开展“联合净滩”中的痛点,在垃圾捡拾过程中一些大的垃圾无法抓起,同时在长度上不匹配,而且也不好随身携带。这样的产品虽然不能普及,但是会让人觉得垃圾捡拾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鼓励持有人经常去河流旁边捡拾垃圾,美化环境举手之劳。听说这个“钳子”还获得了日本设计大赏,日本的工匠精神在这里体现的让人感动。


  这些产品和场景,我在京都环境科学中心还看到了很多,有专门为小朋友提供的环境绘本室,有展示工业化历程和垃圾分类的展区,也在楼顶种植了水稻,还有大量的互动教具,足够一个小朋友家庭在里面高兴的玩一天,我相信这一天下来,一个环保的种子就种下来,没有任何说教。从人出发,从产品出发,来做公众参与,是我此行最深刻地体验和收获。


  我希望继续努力,把日本这样很好的设计带回到中国。


  当然,我也看到日本公益行业在使用互联网方面还不多。而中国的互联网在公益和社会创新领域的应用非常之广泛。我在日本期间也做过好多分享,介绍中国的河流保护以及公益行业的情况,尤其是提出的“互联网公益组织”的概念受到很多日本同仁的关注。河流守望者的使命是“支持本地人解决本地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做数字化转型,搭建一个互联网社区,为一线的河流守望者提供“互联网巡河工具”,我们开发了“巡河宝”小程序,让河流守望者更方便简单的开始巡河任务,并激发他们坚持下去。


  日本40天,参访了将近40家不同的机构和人,让我对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公益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有浓厚慈善文化的地方,大家会很关注本地社区,但是公益气氛并不好。在日本人与未来防灾科技中心,我看到并理解了地震对于日本社会的重塑,和中国的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中国的“公益元年”一样,日本1995年的阪神地震也是日本的“志愿者元年”,个人加入为动机的义工团队,进而发展为有组织的团队。推动1998年发布了《NPO法律》,主要是福利和残疾等、救灾和环保等。


  极大的灾害和事件,才是环境问题解决的契机,日本也一样,中国也是如此,这也许是人类必须经历的劫难,只有此,才可能有更多共识。


  我1983年出生,今年37岁(参访的时候是35岁),大学毕业24岁开始进入公益行业工作,从事公益环保已经超过14年,在我们绿色潇湘,我都算年纪最大的“老资格”,但是在我参访日本的公益组织,尤其是环保组织,基本上都是超过50岁的“老同志”,甚至好几个年过七旬的机构理事来接待我,他们看到我的名片,第一句话就是说:你好年轻啊!


  日本的环境运动早已经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潮,那个时候的“主角”,今天已经年过六旬,很多河流保护组织也面临着严重的新老更替的问题,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做公益。我想年轻人不来做公益,除了薪酬整体不高之外(中国也一样),除了日本社会的整体老龄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日本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才会希望这个社会最勇敢,最热情,最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来创业。


  这是好事,日本同仁不应该羡慕我们。



刘盛


1983年出生。作为保护河流组织“绿色潇湘”理事长,从事环保活动。刘盛先生还建立和运营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机构,是一位中坚实务家。2018年他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日中知识交流强化项目,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经济研究所海外短期访问学者,在大塚健司主任研究员的指导下,就日本的河流保护和市民参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学术研究。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

<4>

「日本の環境汚染の歴史から見る、中国における河川保護の主な問題と動向」

链接

https://www.wochikochi.jp/relayessay/2020/11/4.php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往期链接

(1)  日本乡村教育:培养热爱家乡有根的人

(2)  让老人更“安心”,中国能向日本学习什么?

(3)  中日适老环境建设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转载|“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以非文字交流为中心”国…

#转载|“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以非文字交流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以非文字交流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已于2020年11月21日在浙江工商大学校内成功举办。详情→http://t.cn/A6GBvr8u ​

#活动预告|「沙龙活动」“正发声”的女性声音x“正发生”的女…

#活动预告|「沙龙活动」“正发声”的女性声音 x “正发生”的女性现实#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同北京中间剧场共同策划了一场名为《“正发声”的女性声音 x “正发生”的女性现实》的沙龙活动,将于12月6日周日在中间剧场举行,详情→活动预告|「沙龙活动」“正发声”的女性声音 x “正发生”的女性现实

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影片及导演交流,两部日本女导演的作品《睡虫》及《拂晓的黑暗》分享及其演后谈交流;第二部分为沙龙对谈连线,我们将邀请之前“中日女性影展”的策展人沈念及“那个”的两位策展人陈卓、张钊华在现场进行连线,就“中日当代文化艺术(展览/电影/戏剧)中的女性”进行对谈,探讨在不同的媒介下,女性“发声”的多种可能,以及这种“发声”对“正发生“的女性的现实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活动预告|「沙龙活动」“正发声”的女性声音 x “正发生”的…

去年,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巨大争议,同样,中国女性在职场困扰与社会禁忌方面,其面临的压力也丝毫不亚于邻国日本。在艺术应对社会现实方面,电影是当代不可忽视的大众媒介。在中日两国,近年来的电影创作都呈现渐趋多样化的活跃局面。这其中,两国的不少女性电影人制作出了非常优秀的女性电影。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刚刚于10月17日在上海,与深焦DeepFocus共同举办过名为“中日女性影展”的放映活动。其中展映了两位日本风头正劲的年轻女性导演阿部はりか和金子由里奈的优秀作品,带领到场的观众了解一衣带水的邻国正当下的女性创作的同时,策展人沈念主持的三场精彩的映后谈和一场中日导演的对谈,更是为在场观众及嘉宾创造了一次与中日两国年轻创作者交流的宝贵机会。

当今的电影行业仍旧是以男性为主导,为了挣脱这样的现状、亦或是为了让更多年轻而富有才华的女性导演有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同深焦DeepFocus才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帮助她们用自己的作品去“发声”。

中间剧场所举办的“2020科技艺术节”两大板块之一“正发生”中,女性主题也是极其重要的板块。正在进行的“那个”展览即是用装置艺术的形式,尝试打破关于性和性别的社会禁忌的一例。展览本身旨在让每个个体自我“发声”,大声说出成为社会禁忌的词语,从此迈出走向更平等的性别世界的第一步。

但不论媒介是电影或是装置艺术,不论展现的内容是呈现女性独特的情感表达或是身份困境,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让更多的女性可以发出声音,并使这些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所以基于以上共识,作为科技艺术节的特别企划,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同北京中间剧场共同策划了一场名为《“正发声”的女性声音 x “正发生”的女性现实》的沙龙活动,将于12月6日周日在中间剧场举行。

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影片及导演交流,两部日本女导演的作品《睡虫》及《拂晓的黑暗》分享及其演后谈交流;第二部分为沙龙对谈连线,我们将邀请之前“中日女性影展”的策展人沈念及“那个”的两位策展人陈卓、张钊华在现场进行连线,就“中日当代文化艺术(展览/电影/戏剧)中的女性”进行对谈,探讨在不同的媒介下,女性“发声”的多种可能,以及这种“发声”对“正发生“的女性的现实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日程安排


活动时间:12月6日

活动地点:中间剧场A厅


13:30-14:00   观众入场             

14:00-14:57   作品《拂晓的黑暗》

15:00-15:20  《拂晓的黑暗》Q&A(现场连线)

15:25-16:27   作品《睡虫》

16:27-16:50  《睡虫》Q&A(现场连线)

16:55-17:30   女性主题茶话会


*由于新冠疫情原因,2位日本导演的Q&A及3位中国嘉宾的茶话会环节皆为现场连线进行。




关于作品

《拂晓的黑暗
—— 三位对幸福与不幸毫无头绪的青年通过音乐找到了自我与他者。
57min,日语中字

导演

阿部はりか

(Abe Harika
1995年出生于东京。在一举夺得日本独立电影的新风向标——2018年 MOOSIC LAB 电影节的准优胜奖(第二名)之后,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先端艺术表现科的阿部はりか导演又带着她的出道作《拂晓的黑暗》前往了 2019年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的 World Cinema Scape 单元,并获得了韩国观众们热烈的反响与评价。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毕业后,现在在出版社进行全职工作。


《睡虫
—— 一个探寻“幽灵之声”的故事。
62min,日语中字

导演
金子由里奈

(Kaneko Yurina)

在立命馆大学学习时期就以独立导演身份活动的金子由里奈在2018年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山户结希导演策划的电影短片集《21世纪女子》。在2019年,她的中篇电影《散歩的植物》与长篇处女作《睡虫》又分别入选了日本最老牌独立电影节 PIA Film Festival 与日本新锐独立电影节 MOOSIC LAB, 可谓风头正劲。


对谈嘉宾 
沈念、陈卓、张钊华
(均为现场连线)


关于“中日女性影展

策展人· 沈念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学士,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科硕士,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在读。深焦DeepFocus日影组组长。豆瓣ID:防寒对策。

策展人· 闻豪(本次活动不出席)
现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联合博士项目进行影像研究。现阶段研究主题为电影中的东京与人类移动性研究。化名Methy于深焦DeepFocus以及豆瓣进行日本电影与日本电影节相关撰稿。


关于“那个”展

这是一个由多媒体装置构建的互动空间,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困境。在伴随女性一生的各类话题里,我们关注那些在语言里被刻意避讳的、被含糊其辞地、被替换为「那个」的所谓「禁忌议题」。以女性职业的透明天花板为开篇,指引观众穿越悬挂层层卡片的坡道,最终行至互动镜面前进行语音交互猜谜。

策展人· 陈卓
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就读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硕士。做了很多暂时没有很多人看到的平面设计、摄影和视觉艺术作品,现在。在做,以后也还一直会。

策展人· 张钊华
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平面设计硕士。希望通过设计引起人们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


– 购票信息 –


活动费用:50¥/张

中间剧场会员 40¥/张

每人限购4张


戳下方小程序二维码即可缴费报名,无法选座,座位按照下单顺序选取当前最优位置出票。放映当天凭下单信息中间剧场A厅取票入场,票类售出无法退换请慎重考虑。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第四讲: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四讲: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上)#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
——日本歌舞伎(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玲】→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戏剧) 第四讲: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古典戏剧——日本歌舞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