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曲演奏 筝】2月:荒城之月#在第八回的【日本名曲演…

#【日本名曲演奏 筝】2月:荒城之月# 在第八回的【日本名曲演奏 筝】,我们将为各位送上一曲《荒城之月》。这首歌曲是日本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泷廉太郎作曲,1901年诞生的,被认为是日本第一个使用西方音乐的音阶创作的乐曲→http://t.cn/A6C5Qc1U http://t.cn/A6C5QIHr ​

#听一听读一读。来影子跟读!#『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4…

#听一听读一读。来影子跟读!#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1(2)~我对这个过敏、不能吃~→http://t.cn/A6CGt66K

#独立影院特辑:「JFF+INDEPENDENTCINEMA…

#独立影院特辑:「JFF+INDEPENDENT CINEMA」# ~由日本各地的独立影院为海外观众挑选的12部日本电影~ 本次特辑我们将最近在独立影院的荧幕上大放异彩的、融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并以此为背景展现了各样人生及社会议题的多部作品进行线上免费公开。详情→http://t.cn/A6CbU3th

#日中21世紀交流事業:【关于大学生交流事业】#为了推动日中…

#日中21世紀交流事業:【关于大学生交流事业】# 为了推动日中两国大学生等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春天和夏天在“中日交流之窗”举办有关日本文化的活动,活动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关于至2022年秋天举办的线上交流活动正在依次公开中,敬请阅览→http://t.cn/A6a99CU0

#日中21世紀交流事業:【中日交流之窗】活动报告#日本国际交…

#日中21世紀交流事業:【中日交流之窗】活动报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为促进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以及两国间交流,在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日本的最新信息和日本人的中国地方城市开设了“中日交流之窗”。欢迎浏览来自各个“中日交流之窗”的活动报告→http://t.cn/A6XlZRYy

#《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线上论坛预告(收看方式更新)#在深…

#《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线上论坛预告(收看方式更新)# 在深圳设计互联正在进行的日本现代建筑展《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的策展人大岛正、早野洋介(MAD建筑事务所)、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在2月18日(周六)10:00~12:00于线上进行精彩的碰撞和交流。详情→http://t.cn/A6C2ad3p ​

【探访独立影院系列Vol.6】采访Cinémathèque Takasaki经理 志尾睦子

探访独立影院:
采访Cinémathèque Takasaki经理 志尾睦子

志尾睦子,群马县高崎市“Cinémathèque Takasaki”影院总经理,她向我们推荐了两部电影,前田悠希的《迷墙 剧场版》(2020)和佐向大的《夜奔》(2022)。这两部故事片都生动地展现了当今日本社会随处可见的脱节之处。

这一次,我们走访了志尾睦子所在的“Cinémathèque Takasaki”,听她讲述了有关这座电影院的历史和当今日本电影的故事。

采访/文:月永里绘 摄影:西邑匡弘 编辑:国际交流基金

“Cinémathèque Takasaki”距离群马县高崎车站步行只需几分钟。这座开业于2004年的电影院,墙上悬挂着一排排来过这里的导演、演员的签名。这座电影与以“让当地人看丰富多彩的电影”为理念,放映了许多不同的影片。它不仅是高崎电影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支撑日本当代电影文化的重要的据点。

在“Cinémathèque Takasaki”创办之前,推动当地电影事业发展的是“高崎电影节”,自1987年开幕以来,不仅是高崎市民,就连东京一代的影迷们也竞相来访。高崎电影节以其不受作品体量影响,精准选拔优秀电影的能力闻名,是枝裕和(《幻之光》)、青山真治(《无援》)、诹访敦彦(《双》)、西川美和(《蛇草莓》)等电影导演的早期作品都曾在这里获得青年大奖,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此后都活跃于世界影坛之上。

目前担任总经理的志尾睦子,与这座电影院的缘分,也始自于她来参加高崎电影节。而这“初遇”也令她记忆深刻。

志尾:那是1999年第十三届高崎电影节,我应征了电影节的志愿者。那时我在当地一所大学读书,因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与电影有关,一位朋友便邀请我一起报名高崎电影节的志愿者,说或许能有助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说实话,最初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之前参加高崎电影节还是我孩童时期父母带着去的,在那之后就再没留意过。不过难得朋友发出邀请,我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和她一块儿去了电影节的办公室。那是一所破旧公寓里的一个房间,屋里各种资料、杂物堆积如山。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也都极富个性。我几乎立刻就后悔来这儿了,想着“这种地方绝对待不下去,我要赶快回家!”


Cinémathèque Takasaki总经理志尾睦子女士

彼时还是大学生的志尾女士被个性鲜明的电影节工作人员们吓了一跳,而在他们当中,担任高崎电影节负责人的茂木正男先生,在那时就展现出了领袖的魅力。

志尾:当时,我缩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一个穿了一身黑的大叔悠闲地走进来,满脸笑容地问我:“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人就是茂木先生。我当时无措极了,人家一定觉得我是因为特别喜欢电影才来到这儿的,我怎么也说不出口,自己只是为了写毕业论文,被朋友拉着来的。茂木先生也完全没意识到我的窘迫,还对我说着。包括他自己在内,大家其实都是在志愿工作,虽然成为电影节的工作人员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但也会收获此处独有的乐趣。

就这样,志尾女士不怎么情愿地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但她很快就被电影节工作人员们的热情所感染。
志尾:我开始参加每周一次的例会,虽然只是因为没有勇气拒绝,但几次之后,我便发现,最初因为个性太过鲜明而让我觉得害怕的工作人员们,实际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当时的我虽说喜欢电影,但也不过是偶尔去去影城的程度。可高崎电影节的工作人员们不同,他们都是狂热地影迷,每次去办公室,关于电影的讨论随处可闻。在这里没有人追求金钱上的回报,有的只是一个完全由对于电影的热爱成就的电影节。虽然最初觉得很惊讶,但渐渐的,我也感受到了融入其中的快乐,为了能够加入大家的讨论,我开始疯狂地看电影。

此外,我以前一直以为,要是想看的电影在高崎的电影院没有上映的话,就只能跑去东京看。后来才惊讶地发现,这些影片原来在高崎电影节就有上映,只不过我不知道罢了。在对于在自己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文化场所、身边有人做着这样伟大的事情感到震惊的同时,我开始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就是,为何这样的电影节不被大众所知?被这样的兴趣牵引,参与着电影节活动,不知不觉我也变成了电影节常驻的工作人员。


“第十七届高崎电影节”(2004年3月)情景

据说,在“Cinémathèque Takasaki”开业之前,除了每年一度的“高崎电影节”之外,这里每两个月还会有一次有电影节工作人员举办的放映会。

志尾:最初,电影节的工作人员也负责电影放映。其背景是1980年下半年开始在东京兴起的独立影院热潮,在山崎的人们也热切地想看看在东京上映的艺术电影。当时,录像带还不常见,我们想要看这些电影就只能去向发行公司租借胶片。然而租借胶片需要花很多钱,为此我们开始举办放映会等活动,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可以说,我们“想看电影”的愿望催生了放映会,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希望自己喜爱的影片“被看到”。虽然他们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电影节,但每年只有一次的聚会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可以随时都能传播电影的场所。“总有一天我会建一座电影院”,这是我认识茂木先生起他就在说的话。

当高崎电影节在当地站稳脚跟时,他期待已久的电影院终于开张了。2004年7月,名为“高崎社区电影院”的非营利组织成立,茂木先生担任总经理,我担任经理,副经理则是同为电影节工作人员的小林荣子,在增加放映技师和接待人员后,“Cinémathèque Takasaki”开始营业。然而,从一开始就很难确保我们满意的放映。

志尾:当时茂木先生负责策划上映内容。他为影院的开幕选择了几部作品,但一个个都被发行方拒绝了。经过半年左右的奔走,才终于决定,以侯孝贤导演的《咖啡时光》(2003)和蕾雅·普尔导演的《蓝蝴蝶》(2004)作为开幕影片。事实上,《咖啡时光》就是在高崎拍摄的,而且茂木先生和我都有出演。虽然过程颇为曲折,但最终能够以这两部影片迎来影院的开幕,我感到非常高兴。

开业后大概三年的时间里,租借电影拷贝一直都比较困难。我们经常从发行公司那里收到“你们也可以在影城上映后在上”或者“东京放映结束后半年或者一年,有空档的话可以租给你们”之类的回复。可是一来我们不想做复映影院,二来如果要等一年的话,想看的人不会一直等着我们,而是选择去东京观影。我们痛苦地意识到,在我们希望的时间上映我们想要的影片是多么的困难。

那时还是胶片电影的时代,电影拷贝先在大城市放映一轮之后才出租也情有可原,而且当时电影拷贝的数量并不像现在这么多,发行商可能也会对将珍贵的拷贝租给没什么实绩的新电影院心存顾虑。况且那时,在当地,独立影院本身就很少见。


“Cinémathèque Takasaki”开业时(2004年12月)的情景
就在影院历经苦苦挣扎,总算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作为顶梁柱的茂木先生却病倒了,并于2008年逝世。茂木先生的不幸离世,给以志尾为首的所有相关人员带去了巨大的悲痛和打击。

志尾: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茂木先生去世了,电影节也将不复存在。我们一直都是追随着茂木先生的 ,我们无法想象自己能做到像茂木先生一样。可是,和所有人都是志愿工作的电影节不同,电影院是公司性质的,员工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做不到继茂木先生之后来经营这家影院。因此,我找到了一位有长年企业管理经验的非营利组织董事,希望由他来接手影院的经营。

他认为,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经营方针,并提出了很多重构的想法。然而,他的提议却总被我们反对。或许引入新的方针可以改善我们的经营状况,但这背离了茂木先生以及我们大家一直以来对这座电影院抱有的理念。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为此事担心的茂木先生的朋友们联系了我,问我“你为什么不接管影院呢?”“如果接手的人不是能够理解我们的理念的人,影院就无法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我说:“可我完全不懂经营,这样下去影院会垮掉的。”“如果是你来接手的话,大家都会支持你的”他们这样对我说。这时,我才终于下定了决心。


就这样,志尾女士成为了非营利组织高崎社区电影院的代表董事。积极地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挑战。

志尾:我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在不改变我们理念的前提下经营这家电影院。为此决定向政府寻求帮助,接受市里的委托开展电影委托承制业务,并参与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电影院“高崎电气馆”的重建与运营等,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我们电影院的经营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高崎电影节的成功固然是我们能够与政府部门建立深入合作的原因之一,但这也要仰赖于高崎市作为文化名城的定位。随着战后不久便成立的“高崎交响乐团”开当地乐团文化之先河,高崎享有了“音乐之城”的美誉。2019年,高崎艺术剧场在车站附近落成,内设大剧场。

志尾:人们常说,高崎市似乎每周都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的确,以高崎电影节为首,高崎音乐节、高崎游行节、高崎绘本节等众多市民活动已经持续举办了几十年,这与政府建立的完善的支持制度密不可分。现任的高崎市长每次都对我说:“Cinémathèque Takasaki是高崎市的宝贵财富”,而在我们因新冠疫情陷入危机时,他也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提供帮助。

虽然我们是一家民营的电影院,但社区电影精神仍是我们所做一切的核心,在守护文化方面我们坚持官民一体,把作为文化的电影传递给大众是我们思想的根本。我想高崎市长也明白这一点。其他地方的影院人惊讶地发现,没有一个城市的政府比高崎市更支持电影文化。
当地居民对于这里的电影制作活动持开放的态度,电影委托承制活动频繁。事实上,高崎也是许多电影的取景地。

顺便一说,在邱金海导演的电影《情牵拉面茶》(2017)中出现的高崎白衣大观音,就在距离这里步行15分钟的观音山上。那尊观音菩萨是守护高崎人民生活的象征。此外,这附近颇为出名的榛名山和榛名湖也经常出现在电影的场景中。


高崎站正面大街,交响路上并立的高崎电影节旗帜

在闯过了重重危机的Cinémathèque Takasaki中,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哪一部?

志尾:我们这里的第一部大热电影是荻上直子导演的《海鸥食堂》(2005),这部作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历史观影人数第一的记录,但最近,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2019)刷新了这个记录。此外,小栗康平导演的《被埋葬的树木》(2005),一部在群马县拍摄的当地电影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除了经营业务,作为高崎电影节和Cinémathèque Takasaki的代言人,志尾女士也在日本各地开展演讲,还撰写了许多的专栏和随笔等文章。电影院每月发行的刊物“Cinémathèque Takasaki 荧屏新闻”,每期的卷首语专栏也由她主笔。

志尾:自从小林担任Cinémathèque Takasaki的经理后,放映内容的策划便由她一手负责,只余这个专栏还在由我执笔。自从电影放映的介质从胶片变为DCP数字电影包,发行的电影拷贝数量激增,我们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也趋于上升。相应的,这也意味着每一部电影获得充分介绍的机会将会减少。因此,在这个专栏中,我以每月推荐的形式,选取一部作品,深入介绍其内容。而小林作为一名狂热的韩国电影爱好者,每当有韩国的电影上映时,她都会亲手制作免费的宣传页分发给观众。


“ Cinémathèque Takasaki”大厅的一角。除每月发行的免费宣传页外,还张贴了许多电影相关的新闻报道等。

影院的工作人员似乎天然的由电影爱好者汇成,此前在这里工作的职员中,如今有许多都活跃在电影制作的一线。

志尾:最近,凭借电影《我们的二人世界》(2020)出道的导演饭塚花笑、富士台人气剧目《静雪》(2022)的编剧生方美久等都曾在我们这里兼职。他们两位从一开始就志在电影,因此在去东京之前,选择在这里兼职工作。此外,虽然不曾在这里工作,但《赤色彗星俱乐部》(2017)的导演武井佑吏、《少女邂逅》(2018)的导演枝优花等青年导演也都出身高崎。

茂木先生总说,他希望创造一个场所 ,让当地想要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年轻人,不必远赴都东京也能与电影相伴。因此,在看到曾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日后活跃在电影界时,我会发自内心的替自己18年来的努力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这座电影院和我们的电影委托承制业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代替东京成为人们在当地发展电影事业的平台。

最后,我们请志尾女士为“JFF+INDEPENDENT CINIMA”项目推荐了两部面向海外的作品。

志尾:《夜奔》和《迷墙 剧场版》都是很好地捕捉了日本小城市感觉的电影。不同于大城市,日本的小城市虽然山川秀丽,富有自然之美,但往往很少拥有真正出色的地方,很难令人说出“这里真棒”。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两部电影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所谓小城市,是这样的地方”。


志尾女士推荐给“JFF+INDEPENDENT CINIMA”的日本电影《迷墙 剧场版》(左)、《夜奔》(右)。


志尾睦子
非营利性组织高崎社区电影院代表董事,Cinémathèque Takasaki总经理。大学期间参加了高崎电影节志愿活动。2004年参与建立非营利性组织高崎社区电影院,并参与开办群马县首家独立影院Cinémathèque Takasaki,任经理。2008年,前任总经理逝世后,继任现职。

【探访独立影院系列Vol.5】采访Forum仙台经理桥村小由美·长泽绫

探访独立影院:
采访Forum仙台经理桥村小由美·长泽绫

坐落于宫城县仙台市的电影院“Forum仙台”向我们推荐了小森Haruka&濑尾夏美导演的《双重之城/谱写置换地之歌》(2021年),以及城定秀夫导演的《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2020年)。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日本全国的独立影院巡回放映的热议之作。

此次,我们来到了“Forum仙台”,聆听该影院的桥村小由美经理,以及负责Forum Cinema Network全体影目选排工作长泽绫女士,讲述这座电影院的来历,以及日本电影的当下。

采访·文字:月永理绘 拍摄:西邑匡弘 编辑:国际交流基金

宫城县仙台市,是战国武将·伊达政宗开拓的一座“森林之都”。它是日本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绿意盎然的美食之城。同时,它也是居住在市内的著名小说家·伊坂幸太郎作品中时常借用的故事舞台。实际上,他的好几部作品在拍成电影时,也是在仙台取的外景。“Forum仙台”和仙台站东口的姐妹影院“Cine La Vita”一起,被电影迷们所熟知。这座电影院的绿色招牌十分醒目,它就坐落在欢乐街·国分町和官公厅街略北的青叶神社大街上、此处还留存着伊达政宗开拓仙台时的风貌。Forum仙台的经理桥村小由美女士自1999年该影院营业起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了。她出身仙台,非常喜欢电影,所以选择了在电影院工作。

桥村:我读大学时去了山形,开始在和我们这家电影院属同一集团的“Forum山形”打工,毕业后就直接在那里工作了。后来,我又在“Forum 盛冈”工作了四年,为了开一家“Forum仙台”,所以就回到了老家,大概是这么一种感觉。“Forum仙台”从1999年12月开始营业,当时大家都在为千禧年而吵嚷,所以我记得刚开始营业的时候特别辛苦。


“Forum仙台”“Cine La Vita”仙台地区总经理——桥村小由美。

运营“Forum仙台”的,是以东北为中心开设了十家电影院的“Forum Cinema Network”。Forum Cinema Network的董事长长泽裕二先生于1984年在山形市创立了日本第一家由市民出资建造的电影院——“Forum山形1·2”。长泽夫妇一边经营电影院,一边养育子女,逐渐将电影院的规模扩大到了包括仙台在内的全国7个城市之中。现在,长泽夫妇的女儿长泽绫和哥哥长泽纯共同担任全部Forum电影院的影目选排。

长泽:以前是由影院的经理直接和发行公司联络,现在则由我和哥哥统一负责影目的选排。话虽如此,如今一些特辑和企划等活动大多仍就由各影院的经理负责。各地Forum影院的经理都是个性强烈的影迷,一谈到电影大家的就聊得停不下来。我认为,经理们的这种个性可以反映在他们工作的各个影院中,这也是我们电影院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因为有总部的存在,所以在选片时,也能和比较主流的发行公司做交易,并由总部统一承担起会计和人事业务。这样就能一边平衡有盈余的影院和赤字的影院,一边推动运营的工作。虽然是独立影院,但我们是一个集团公司,这种独特的风格或许也正是“Forum Cinema Network”的优势所在。


长泽绫女士负责以东北为中心、开设了十家电影院的“Forum Cinema Network”整体影目选排工作

长泽女士可以说是和电影院一起长大的了。

长泽:我父母都在Forum山形工作,我家隔壁就是电影院,事务所和我家的客厅相连,二者仅一门之隔。平时其他工作人员,还有来电影院的推销人员都会很普通地出入我家,客厅里还经常会开一些机关杂志的编辑会议。桥村女士我也是从小就当成Forum工作的姐姐而熟识的。

Forum仙台一开门就诞生了超热门作品。那就是点燃了日本第一轮韩流热潮的韩国电影《鱼》(1999年)。

桥村:在Forum仙台开始营业前,我在东京的试映会上观看了《鱼》,当时大受感动。因为当时发行方cinequanon的相关人士说到“还没有决定在仙台的哪家影院上映”,于是我便恳请他们“那么请一定在我们家上映吧!”于是该片便在2000年1月上映了。之后就是连日的客满,这部影片成了一直放映到当年10月份的超热门作。当时的仙台几乎没有上映亚洲电影的地方,那之后我们也上映了不少韩国电影,比如李沧东导演的《薄荷糖》(1999年)等。

长泽:托桥村女士的福,Forum仙台也拥有了一批亚洲电影的固定影迷呢。台湾地区的电影特辑,也属于常规企划之一了。

桥村:我对亚洲电影突然开窍的契机,是从在Forum山形工作时,每年举办的特辑“中国电影的全貌”上开始的。起初客人来得并不多,但是作品数量很多,从准备到整理都很辛苦。于是我忍不住问“这个活动真的有必要年年办吗?”于是董事长就对我说“你要先看过作品再说吧。”于是我就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1984年)和张艺谋导演的一些作品,立即就看得入了迷。

2005年,影院“Cine La Vita”于仙台站前开馆。(2009年该影院移至附近大楼)两座影院之间的距离很近,乘坐地铁甚至可以赶场连看。但是两影院的上映作品又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决定的呢?

长泽:“Cine La Vita”离仙台站很近,所以位置很好找。一般面向“大众”类的电影就选“La Vita”,而面向“核心受众”的硬核电影则会选“Forum”,我们大致会如此区分。不过也并不是区分得特别明确。

我们虽是独立影院,但并不是专放文艺片的影院。只要是好作品,一些主流影片我们一样会上映的。前几天我们还上映了居住在仙台的伊坂幸太郎先生原作的好莱坞影片《子弹列车》(2022)。我们这家Forum电影院是“为影迷而存在”的电影院,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以在选片方面,我们不会考虑自己偏爱哪一部影片,而是优先考虑住在这座城市的影迷们想要看什么。我们不挑电影类型和规模,所以选片范围是很广的。


“Forum仙台”的接待大厅。陈列着丰富多彩的上映作品传单和海报。

其实,倘若要问“什么电影是有独立影院风格的电影?”“什么是文艺片?”,想来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吧。近些年来,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分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了。

桥村:越是思索,最终越会导向这样的结论——说到底,它们都是“电影”不是吗?电影原本就没有什么大小区分。毕竟,“Forum仙台”的开场作品可是《黑客帝国》(1999年)呢。而且当时夜场电影放映的是在东京的独立影院颇受热议的《水牛城66》(1998年)。所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在意过作品的流派和规模大小。当时有很多的年轻观众来看《水牛城66》,连日里都是客满。后来大受欢迎的作品里,还有位居我们电影院历代票房收入首位的《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2007年)和《摄影机不要停!》(2018年)。

在“Forum仙台”开门11年后的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袭击了东北全境。仙台市也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市内的影城因此被迫暂停营业数月。

桥村:幸运的是,Forum仙台所在的那条路地基强劲,建筑物本身几乎没有受损。震后约一周后解除了停水通告,电影院也马上开门了。

长泽:当时东北这边的交通完全出于停滞状态。什么都进不来,什么都出不去。我们只能用手头现有的上映素材去周转,所以也重新安排了上映时间表。

桥村:有一些影城甚至闭门了3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很快我们就听到客人反馈说“刚买了《哆啦A梦》的预售券,结果电影院不开,看不到呀。”或“(两部连续的大制作日本电影)《SP》的第一部(野望篇)已经看过了,现在却看不到第二部(革命篇)了。”等等。而且电影公司那边也提了诉求,我们影院上映了很多平时不会选择的影片,很快就座无虚席了。

长泽:地震刚结束时,有一些声音认为“现在真的应该重开影院吗?”“眼下是看电影的时候吗?”,不过一旦再开,就能明显感受到大家是真的很想来电影院看电影。

地震后,距离“Forum仙台”较近的“仙台视听觉资料室”(仙台mediatheque)(2001年1月开业)设立了记录、发布东日本大地震之中发生事件的平台——“不能忘却的3·11中心”。滨口龙介导演等人住在仙台制作纪录片,与该平台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Forum仙台”也收到了很多导演、演员等电影工作者们的应援。

桥村:地震发生后,大家真的都很关心东北的情况。有些客人会专程来仙台。有些导演之后还和我提到“地震之后,我来东北做过志愿者。”此外,也有来自海外的关心,比如维姆·文德斯导演就来过福岛。

长泽:2011年10月,举办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文德斯导演来到日本,当时他就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去福岛。他在Forum福岛免费上映了作品《皮娜》(2011年),甚至还前往被指定为计划避难区域的饭馆村。Forum福岛的经理是文德斯的超级粉丝,所以当时真的感动极了。


维姆·文德斯导演来访“Forum福岛”时的集体照片。中央靠后方的是维姆·文德斯导演,站在他前面的是长泽女士。

其实自过去起,就有一位电影导演会频繁来访地方上的独立影院。他就是桥村女士称之为“独立影院教父”的若松孝二导演。

长泽:若松导演的作品《芋虫》(2010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之后,进行了Forum四家电影院的巡回访问致辞。我和若松导演、寺岛女士一起走遍四家电影院,当时很多客人非常感动地说“这么有名的女演员和名导演竟然会来东北的独立影院呀!”

如今,导演独立制作、独立发行作品,并在全国电影院巡回上映的形态并不少见,但在当时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做法。若松导演还在作品《11·25自决之日 三岛由纪夫与年轻人们》(2011年)上映时携主演井浦新先生在东北做了六家电影院的巡回访问。之后井浦新先生本人也开始带年轻演员们来访了。他还以此次新冠疫情为契机,和同行朋友斋藤工、渡边真理子等一同开展了电影院应援活动——“独立影院公园”。其实,在这一应援行动开展前,他们已经为继承若松导演衣钵,开展了很多为电影院增添活力的活动了。

新冠感染扩大,全国发布了紧急事态宣言后,“Forum仙台”和“Cine La Vita”也不得不暂时关闭了一个月。

桥村:不过,即便是在如此困难的时期,观影人数仍旧没有出现大幅的减少。年长客人中来观影的人数的确要比过去少了一些,但他们也绝不是彻底不来了。比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年轻观众的数量还增多了。前几天我们上映了王家卫导演作品的4K版,当时除了一些以前起就是亚洲电影的粉丝之外,还有很多年轻人都来观看。因为我一直以为年轻观众是在持续减少的,所以这场面真的令人既高兴又惊讶。

董事长从过去起就常说“像咱们这样的小电影院,虽然很容易被波浪摇撼,但却不会翻倒。”继录像带、DVD之后,又有网络推送影片的兴盛,电影院陷入了愈发严峻的处境之中,但每每遇到冲击的摇撼,我们最终都没有被推翻,我认为这就是小型电影院独特的优势所在。

长泽:在Forum集团中,Forum仙台也是文艺片销售额比率最高的电影院。这说明我们也得到了常客的支持。之所以常客人数没有减少,也可以说是源自电影院自身的细致维护,以及日复一日的努力。

桥村:我们还在发行邮件杂志,现在注册人数已经约一万人了。如今其实常会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反响热烈,但却出乎意料地招揽不到多少客人的情况,但是我们发布了杂志之后却获得了切实的回应。另外,如今的主流做法是把电影的上映日程和上映时间都放在网上,但我们一定还会印在纸面上,摆在影院中。因为有不少老年人和仅靠这种印刷物来了解电影相关信息的影迷需要它。在影院内播放电影预告的时候,我们也是考虑到“如果是来看这种电影的客人,应该会喜欢这一类型”,并安排影片的。有不少客人是看过预告后,想着“哎呀,下次来看预告的这个片子吧!”于是决定再来的。


二位此次推荐了电影《双重之城/谱写置换地之歌》以及《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双重之城/谱写置换地之歌》的导演小森Haruka和濑尾夏美导演都以东日本大地震时来做志愿者为契机,暂时将活动中心转移到了东北,并作为一对艺术组合开展活动。

桥村:小森导演在仙台住过一段时间,也数次来过“Forum仙台”。负责摄影的福原悠介先生是仙台出身,他从读高中的时候起就时常会来我们电影院。小森导演的拍摄手法是从来不强迫别人做什么,就只是在旁边默默站着的那种。日本创作纪录片的导演中很少有她这样的类型,所以我非常希望她能继续加油创作。

长泽:《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的登场人物很少,它真的是一部“小”的电影。不过能感受到,参与创作它的所有人都深信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于是才将它拍出来的。虽然预算很低,但是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能在独立影院热映,我真的很高兴。


“Forum仙台”向“JFF+INDEPENDENT CINEMA”推荐的日本电影《双重之城/谱写置换地之歌》(左)和《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右)。

最后,我们聆听了受访者讲述Forum仙台所在的这条街道的魅力。

桥村:Forum仙台正对着的“青叶神社大街”,有着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道路尽头就是供奉着伊达政宗的青叶神社。每年的五月份,我们这里都会举办“仙台青叶祭”。自从“青叶神社大街”成了动画《Wake up,Girls!》的故事舞台,斜对面的那家自1695年起开始营业的仙台粗点心名店“熊谷屋”,以及北临的“咖啡 bijou”就很受关注,甚至还有海外游客来这里做圣地巡礼。向南步行约5分钟,就是东北最繁华的大街——国分町了,那里有很多美味的餐饮店。而且步行即可抵达“仙台视听觉资料室”(仙台mediatheque)”,如果到了仙台,请大家一定来这附近散散步呀。


桥村小由美
“Forum仙台”“Cine La Vita”仙台地区总经理。生于宫城县。1989年学生时代进入Forum山形打工。1997~2001年,任职Forum盛冈的经理。1999年开业起担任Forum仙台经理。2013年起兼任Cine La Vita经理。


长泽绫
Forum Cinema Network 影目选排。1979年生于山形县。1984年,双亲创立的Forum山形开业。影院隔壁就是自家,自幼在硬核影迷的包围下成长。1998年赴美读大学。毕业后于纽约任Japan Society的电影上映策划·运营一职。2009年回国,担任Forum Cinema Network的影目选排工作。

【探访独立影院系列Vol.4】采访Ciné Nouveau经理 山绮纪子

探访独立影院:
采访Ciné Nouveau经理 山绮纪子

电影院“Ciné Nouveau”坐落于大阪府大阪市,它的经理山绮纪子向我们推荐了两部电影:
吉开菜央导演的《少管闲事》(hottamaru·days)(2021)和加藤纱希导演的《在远方》(In the Distance)(2022)。这两部作品无一不交织着全新的感知,展现着当今日本电影的新思潮。

在这次采访,我们来到了“Ciné Nouveau”,并与经理山绮纪子畅聊了这座电影院的历史以及当今的日本电影。

采访/文:月永里绘 摄影:西邑匡弘 编辑:国际交流基金

日本的关西地区汇集着众多富有个性的影院,包括一些近年来新开业的场馆在内,形成了独特的“独立影院文化”。大阪以“美食之都”著称,同时也是关西地区富有代表性的大都市。2022年9月,“梅田电影院(Theatre Umeda)”的关闭令人颇为惋惜,但仍旧有着“梅田自由影院(Cine Libre Umeda)”、“心斋桥影院(Cinem@rt Shinsaibashi)” 、“第七艺术剧场”、“Planet Plus One”等众多电影院林立。2000年代初,熊切和嘉、山下敦弘、柴田刚、石井裕也等大阪艺术大学出身的年轻导演相继受到瞩目,掀起一场了巨大的运动。

“Ciné Nouveau”正是大阪电影文化的重要据点之一,它位于大阪市西区九条,一处有着昔日下町风情的温暖街区。穿过长长的商业街来到安静的住宅区,“Ciné Nouveau”就坐落在这里。自1997年开馆以来,从一系列的艺术电影到日本本土青年导演的作品,为关西地区的影迷们呈上了丰富多彩的电影作品。

山崎:“Ciné Nouveau”是由一个原本就内建有电影院,后来空置的空间经过大幅改建而成的,建筑物本身大约是50年前修建的。当初着手重修时,保留了原来建筑当中的电影院,其上方则改建成了住宅性质的公寓。如今,“Ciné Nouveau”是这附近唯一的一座电影院,但在过去,九条一带曾经是非常繁荣的商业区,电影院、小剧场林立,被称作是“大阪西部的心斋桥”。我自己住在这附近也有十年了,虽然不比大阪市中心的熙熙攘攘,但这里的商业街也非常有活力,大型的餐厅和个人经营的小店比比皆是,美食供应绝不缺乏。


“Ciné Nouveau”经理山绮纪子女士

这座电影院无论外观还是内饰都极富个性,让人观之难忘,它的设计者松本雄吉先生来自一个活跃在大阪的剧团——“维新派”。

山崎:“维新派”剧团的每次演出,都是“平地而起”的。他们的演出地点都是一块空地,演出前,剧团成员们会从自己家里搬来各种设备,搭建起舞台和观众席;演出结束后再把它们拆掉搬走,将这片空地恢复原样(2016年松本雄吉先生去世后,剧团于2017年解散)。松本先生以“水下电影院”为概念,将Ciné Nouveau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改建。入口处外墙上的玫瑰雕塑在一片住宅区中格外醒目,而当灯光熄灭,电影放映开始,影院的室内空间则让人犹如置身水底,希望营造出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特殊空间。


“维新派”剧团的松本雄吉先生设计的“Ciné Nouveau”外观,巨大的玫瑰雕塑令人印象深刻。

山崎:松本先生和这座电影院的缘分,始自1987年他和Ciné Nouveau的法人景山理先生共同参与修建京都“千年电影院(Sennen Theater)”。景山先生自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参与电影上映活动,甚至独立发行了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等的尚未在日本公映的电影。此外,“CINEMA5”的田井先生、“Cinémathèque Takasaki”的茂木先生等许多影院人,也以独立上映电影为起点逐步创立自己的电影院。景山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遇到了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并深为其个性和他的电影活动所吸引。此后也为小川制作的多部影片在关西的上映提供了大量帮助。

千年电影院是一座被设计用于放映小川代表作《牧野村:千年物语》(1987)的专用剧场。剧场的坐席和屋顶等,全部由泥土和稻草构建。在历时一个月的电影放映后,这座剧场又被全部拆除。虽然这座剧场可能并不能提供最理想的观影环境,但它是如此的独特、有趣,因此,在对Ciné Nouveau进行改建之际,景山先生再一次邀请了松本先生。


小川绅介导演《牧野村:千年物语》(1987》的专用影院“千年电影院”。由以松本雄吉先生为中心的“维新派”在京都建造。

限时存在的千年剧场可以说是一次试验,十年后,“Ciné Nouveau”诞生了。它的前身是景山先生创办于1984年的电影资讯月刊《电影新闻》(1999年停刊)。

山崎:当时,纪录片和外国电影节在日本的曝光机会很少,《电影新闻》便成为在大阪草根阶层中传播前述电影资讯的媒体。随着月复一月地介绍电影、刊登导演采访,景山先生开始梦想创建一个可以供人们来观看此类电影的空间。1996年,景山先生向读者发出了创办电影院的呼吁,提出建造一座上映自己想看的影片的电影院,并以一股10万日元的价格进行资金募集。很快他便筹足了资金,计划迅速推进。

开业之初,“Ciné Nouveau”就上映了诸多在别的地方难以上映的国内、外影片。大规模的日本本土电影专题放映也在当时引起热议。

山崎:Ciné Nouveau还曾与东京的“三百人剧场”(于2006年关闭)合作,为观众带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特辑放映活动。1999年,Ciné Nouveau借用了三百人剧场制作的20多部电影拷贝(包括最新的拷贝),举办了关西地区第一个全方位的《成濑巳喜男回顾影展》。彼时的关西电影业不乏大型的电影公司和成熟地发行公司,Ciné Nouveau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在放映作品的选择上本会相对困难,但景山先生经营《电影新闻》时积累的人脉和以往的电影上映经验,为放映内容的策划提供了帮助。


1999年8月-9月,尚未开业的“Ciné Nouveau”举办了截至当时最大规模的成濑巳喜男导演电影特展。

在“Ciné Nouveau”开业的几年后,山崎纪子成为了这里的兼职员工。

山崎:我在专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油画,但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我开始在著名的梅田商区中,一家吉本兴业旗下的电影院兼职。那家电影院有些与众不同,它是一间白天上演当代喜剧和落语,晚上才放映电影的独立影院。令人惊讶的是,随着举办活动类型的改换,场地的气氛也会发生彻底的变化。遗憾的是,那座剧院在一年半后就关闭了,我也暂时回到了学校专注于学业。然而毕业之后,我发现自己仍旧被电影院的工作吸引。碰巧我的父亲与景山先生相识,经他介绍,我得以进入Ciné Nouveau工作。

2008年,山崎纪子成为影院经理,此后Ciné Nouveau的放映内容便主要由她来策划。

山崎:除了Ciné Nouveau外,景山先生还经营着这里一家名叫“宝塚Ciné Pipia”的电影院,并负责该影院的内容策划,因此Ciné Nouveau的内容策划便主要由我来负责。话虽如此,仍有许多项目是由景山先生决定的,比如他说“一定要做”的大岛渚导演特辑和即将上线的女演员太地喜和子特辑等。当然,对于一些我个人非常想做的项目,我也会“独断专行”地拍板,但如果碰到我不太熟悉的影片类型,我还是会和其他的同事一起商讨,机动地选择作品。

来Ciné Nouveau观影的客人,很多都是自开业起便来光顾的熟客。

山崎:我们的影院会员人数在七百到八百名之间波动。绝大多数都是40-50岁甚至更年长的男性。其中有一定人数会观看我们这里放映的任何内容;也有人会在一周中固定的某一天连看5部电影;还有人每天都会来观看当天下午的第一部分电影。对于这些老顾客,我们都非常感激。


在Ciné Nouveau任职近二十年,山崎女士对于工作方式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山崎:年轻时,我只是单纯的很喜欢在这里工作,甚至到了从不休息,只顾往前冲的程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逐渐感到一些困惑。特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电影院一律关闭,与此同时,一些电影院中所面临的诸如骚扰问题、电影行业劳动环境等诸多问题开始暴露,这个时候,身边一些在影院工作的同龄友人也开始谈论“照这么干下去是行不通的”。

如果说景山先生他们是缔造日本独立影院文化的第一代人,那我们这些在他们手下工作,并成长为管理者的就是第二代独立影院人。虽然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三代,但至少我们不能让年轻人觉得,我们的工作状况是他们“不愿成为的样子”。而想要改良劳动环境,我们就必须从改变自身的工作方式做起,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疫情造成的影响和变化是巨大的,对于山崎个人而言如此,对整个影院亦是如此。

山崎:2020年,日本政府一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020年4月7日至5月25日),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关闭了近两个月,一下子失去了全部收入。为了想办法渡过难关,我们联络了“京都MINAMI会馆”的吉田和神户“元町电影院”的林,共同策划了名为“Save our local cinemas”的T恤制作和销售活动,来支持关西地区的电影院。这个活动产生了远超我们预期的巨大反响,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电影导演的声援和来自观众们的鼓励,很多人都购买了T恤。我们自己也深切感受到,大家对我们多年来所作一切的认可。这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一定要拯救我们的影院。


京阪神13家电影院共同参与制作的“Save our local cinemas”活动T恤

在“Save our local cinemas”运动之后,由电影导演深田晃司、滨口龙介等担任发起人的“独立影院援助基金”成立。

山崎:就在“Save our local cinemas”的T恤发售期结束后,独立影院援助基金的众筹开始启动。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户三城的总称)地区的人们十分高兴地看到,这些始自当地影院的支援活动,开始由导演们推向全国范围。参与这个活动的人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将资金输送到全国各的独立影院的体系,这是我们大为感激的。如果没有“Save our local cinemas”T恤的热卖和独立影院援助基金的资金,想必我们不会是唯一一家撑不过这次危机的电影院。

人们开始逐渐重返电影院是在2021年,当时滨口导演的《驾驶我的车》和《偶然与想象》
相继上映。特别是《偶然与想象》这部作品主要在全国的迷你剧场上映一事,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山崎:《偶然与想象》在我们影院也非常受欢迎,在映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而在宝塚Pipia上映的《驾驶我的车》也大受欢迎,滨口先生简直像是独立影院的“救世主”。

在之前曾经有电影引起大热还是在2000 年代,如当时上映的由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2000)和特瑞·乔治执导的《卢旺达饭点》(2004),以及河濑直美导演的《殡之森》(2007)等电影。2010年之后,我们就没什么机会上映有如此大影响力的作品了,直到《偶然与想象》再次点燃了影院。

此外,新冠疫情造成的种种变数,似乎也有促使影院行业向前走的地方。

山崎:疫情期间,人们的出行变得不再轻松,但全国独立影院之间的线上交流却活跃起来。而这一切都始自于“Cinema尾道”的经理河本清顺的倡议。“Cinema Jack & Betty”的梶原经理、““Cinémathèque Takasaki””的志尾经理等,来自许多地方电影院的经理人们汇聚在一起,在线上进行轻松的交流。在过去,我们会在每年一次的业界会议上碰面,交流几乎仅限于问候。但现在,我们每月都会在Zoom上进行聚会般轻松的连线,畅聊各种各样的话题。如果不是新冠疫情的肆虐,不同地域的独立影院之间可能不会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

从“Save our local cinemas”活动的诞生轨迹来看,关西地区电影院之间的连结似乎本来就很紧密。

山崎:京阪神地区的电影院,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街坊邻居一样。特别是一趟电车就能到的神户“元町电影院”和我们渊源颇深,我们经常共同探讨上映的作品。比如,当碰到在大阪拍摄的电影时,我们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我们这边准备上这部电影呢,神户要不要一起?”同样的,有元町电影院制作、发行的电影面世时,我们这边也会上映。

自2019年以来,“Ciné Nouveau”“元町电影院”“京都MINAMI会馆”和“出町座”四家关西电影院联合推出了《次时代电影展》,精选潜力青年导演的独立电影特辑,在四家影院中放映。


“Ciné Nouveau”“元町电影院”“京都MINAMI会馆”和“出町座”四家独立影院共同举办的“次时代电影展”。2019年、2021年每两年举办一次。

山崎:《次时代电影展》以独立电影为中心,由影院的经理人们选出他们欣赏的作品编为特辑推荐给观众。我此次推荐的吉开菜央导演的《少管闲事》也会首先在“次时代电影展”中上映,之后再进行常规的市场发行。以《少管闲事》为代表,吉开的作品大多都是中短片,直接进行常规的市场发行的话相当困难。但如果放在“次时代电影展”这样介绍先锋电影的特辑中的话,就能更好地将之推到观众面前。因此,我们决定将它在影展首映。

如果你关注日本电影的话,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跳出传统电影的模式,进行形式更加自由的电影创作。吉开女士正是这样一位先锋电影人,她同时还以舞者、编舞的身份活跃在艺术领域,这些元素在她作品中的融入也使得她的创作大胆地突破着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

而《在远方》的创作者加藤纱希和豊島晴香两位女士,由于原本是戏剧领域的从业者,因而也并未落于“电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窠臼,非常自由地进行着电影创作。同样在这里上映的《双重之城/谱写置换地之歌》的创作者小森春香女士和濑美夏尾女士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她们最近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作活动也非常的吸引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放映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全新的日本电影。


山崎经理向“JFF+ INDEPENDENT CINEMA”推荐的日本电影《少管闲事》(hottamary·days)(左)、《在远方》(In the Distance)(右)


山崎纪子
Ciné Nouveau影院经理。1977年出生于日本大阪,2001年加入Ciné Nouveau,曾参与诸多放映项目。2018年主导创办以京阪神地区电影院为中心的“次时代电影展”。2019年起任日本社区电影院中心理事。

【探访独立影院系列Vol.3】采访横滨CINEMA·JACK &BETTY经理 梶原俊幸

探访独立影院:
采访横滨CINEMA·JACK &BETTY经理 梶原俊幸


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电影院“CINEMA·JACK &BETTY”经理梶原俊幸先生向我们推荐了奥田裕介导演的《某个人的花》(2021年)和坪田义史导演的《无能为力》(2019年)这两部作品。以上两部电影的导演均和横滨有着不解之缘。
此次,我们赶赴梶原俊幸先生工作的地方——“CINEMA·JACK &BETTY”,听他讲述了电影院的来历,以及日本电影的当下。

采访·文字:月永理绘 拍摄:西邑匡弘 编辑:国际交流基金

横滨自古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发展至今。此地有红砖仓库等诸多颇具欧洲风格的历史建筑,横滨中华街更是位列日本三大中华街,从过去起就为人熟知。从东京乘电车大约三十分钟就能抵达横滨。一到周末,就会有大批观光客涌入这座萦绕着异国风情及历史厚度的港口城市,热闹非凡。
大家都知道,这里还是诞生了无数名作的“电影之城”。比如众所周知的、黑泽明导演的《天国与地狱》(1963)就以横滨为舞台。还有于1986年开始播放的超高人气系列电视剧(之后还拍了电影)——《玩命警探》也是以横滨为舞台的。作为日本冷硬派电影博得超高人气的《私家侦探滨MIKE》(主演:永濑正敏)系列,也以横滨的下町——黄金町周边为舞台展开,该作品于20世纪90年代由林海象导演制作了3部电影,又于2002年,由青山真治、行定勋、亚历克斯·考克斯等12位著名电影导演们各执导了一集电视剧版。
“CINEMA·JACK &BETTY”就坐落在这座电影之城横滨的黄金町上。这座独立影院不但会上映独立电影,而且还举办了许多颇具个性的电影特辑放映活动以及电影节。这座“城镇电影院”在三十多年间广受民众的欢迎。

梶原:过去真的有很多电影院。我听说光是横滨就有三十多张银幕。这附近也坐落了不少独具风格的影院。在我们影院对面就是“横滨日剧”(2005年闭馆),它作为电影《私家侦探滨MIKE》系列的故事舞台而闻名。在伊势佐木町有“横滨新剧场(横滨 New Theatre)”(2018年闭馆),以及著名的独立影院——“关内学院(关内academy)”(2004年闭馆)

几年前翻新过的“横滨电影院(横滨cinemarine)”也是一座从1964年起经营至今的老影院了。不过,随着影城(cinema complex)的兴起,这种比较个性化的电影院就逐渐消失了。在我们2007年前后接手CINEMA·JACK &BETTY时,当时横滨几乎没有一家电影院在上映文艺片。所以在选择上映作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准则,就是创造一个让那些喜欢文艺片的观众不去东京也能观赏的地方。我们希望任何一位观众都能踏进我们电影院,所以我们从不拘泥于国籍与类型,坚持以广泛的视野选择上映的电影。这一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会始终如一地去坚持。

CINEMA·JACK &BETTY 经理 梶原俊幸先生

成立于黄金町,拥有悠久历史的CINEMA·JACK &BETTY,原本是一家什么样的影院呢?

梶原:CINEMA·JACK &BETTY创立于1952年。当时它是一座拥有超两百多席位的单层大影院,名称为“横滨名画座”。当时人称“横滨著名经理”的福寿祁久雄先生兼任对面的“横滨日剧”和“横滨名画座”这两座影院的经理,在本地,人们都亲昵地说“外国电影去日剧,日本电影来名画”。

后来“横滨名画座”建筑逐渐老化,以此为契机,名画座于1991年重建,并改名“CINEMA·JACK &BETTY”。电影院的外形由理很大改变,一楼是入口,二楼和三楼各有一间电影院。再上层是公寓。据说,当时的放映方针是:两间影院中一间主要放映武打片等比较受男性欢迎的电影,另一间主要放映比较受女性欢迎的爱情片。所以这两间影院也借鉴了当时英语教科书的标题,选择了象征男性的名字“JACK”和象征女性的名字“BETTY”。

左侧为“JACK”(97个座位) 右侧为“BETTY”(116个座位)

不过在翻新后过了大约14年,电影院遭受了危机。

梶原:一家名为“中央兴业”的运营公司于2005年解体,他们将开在横滨和东京的电影院全部关闭了。“JACK &BETTY”也曾一度关闭,但毕竟是1991年才重建过的影院,就这么关闭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就由另外一家公司接手,重新开业。

梶原先生虽生长于东京,但他母亲的老家就在横滨。他自幼就常来横滨这边玩。正是在此时,他来到了JACK &BETTY。

梶原:黄金町这附近原本就给人一种比较危险的感觉。2006年那阵子,开展了一个以横滨市为中心,将黄金町打造成新兴艺术街区的项目。当时我和我的大学同级——浅井理央(原副经理)还有现副经理小林良夫一道参与了这个城市建设活动。

当时的黄金町给人一种十分冷清的印象,不过也依然无比浓重地残留着某种来自过去的神秘气质。所以我当时想,要是能在这里创建出一个崭新的文化场所就好了。于是我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起了支持“JACK &BETTY”的活动,那就是我们和这家电影院的初次相遇。我在博客上介绍了影院周围一些很有魅力的地点,还呼吁大家支持这家作为“电影之城”——横滨的象征的老影院。还借用电影院大厅的一角举办了交流会。总之,我们三个人当时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策划。于是运营公司那边的负责人就对我们说“干脆由你们来接手这家电影院怎么样?”一开始我们觉得“不会吧?怎么可能呢?”可是,如果我们拒绝这个建议,这家电影院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关门。那样未免太遗憾了,于是我们决定咬牙试试。就这样,2007年3月,我们几个人决定接手“JACK &BETTY”的运营工作。

就这样,梶原先生三人接手了新生的JACK &BETTY。大家都对建设街区很有热情,但是并没有在电影院工作过的经验,所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梶原:刚开始的时候,凡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电影放映员从零开始教我们如何操作电影放映机。影片的编选也需要之前的运营公司负责人来教我们。在思考影目的时候,按我们的理念,自然是倾向于选择一些影城不放映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好作品。不过同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让女性观众也会产生兴趣的作品。

不过,由于“横滨名画座”时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当时来看电影的几乎都是男性观众。甚至还会接到询问我们“你们那儿女性独自一人也能去吗?”一类的电话。虽然整个街道的气氛和过去大有不同,但那种不太宁和的印象或许依旧很强烈吧。如果大家能实际来看看的话,或许就能一扫心中不安了。于是我们参考了位于东京的“岩波会馆(岩波hall)”(2022年闭馆)“cine switch 银座”“Bunkamura le cinema”等女性观众较多的影院上映的电影,在着重关注女性观众的基础上进行了影片的编排。

尽管如此,影院的工作仍旧很难顺利推进,我们十分艰苦地度过了很多年。一直到2008年,事态才逐渐产生了变化。当时,我们上映了尼古劳斯·葛哈特导演的纪录片《我们每日的面包》(2005)出乎意料地来了很多观众。这一宝贵经验让我们意识到了,只要放映的是优质的电影,就一定会有客人光顾的。

而且,客人们只要来过一次,再上映其他电影的时候,他们就会再光临,逐渐地,来观影的客人开始一点点增加。2010年,我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机——那一年,若松孝二导演的《芋虫》上映,主演寺岛忍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银熊奖),连日来有非常多的观众涌进电影院,这是我们影院上映的第一部大受欢迎的作品,当时的观影人数至今仍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历史最高纪录。


若松孝二导演的《芋虫》(2010)上映后,主创们在台上致辞问候。从左起依次为:若松孝二导演、主演寺岛忍、大西信满、筱原胜之。

若松导演是拍粉红片出身的,他执导过如《赤军-巴解人阵:世界战争宣言》(1971年)《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2008)年等多部反体制电影,对于日本独立影院来说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成立了若松制作公司,一生坚持独立制作、独立发行,作品上映时他会亲自前往影院,携演员们拜访全国的独立影院。

梶原:若松先生总会在首演日就带领演员们来影院问候。虽然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当时这边一楼有一家中餐馆,他很喜欢在这家餐馆里办庆功宴,再点一道猪蹄吃。
  
如此想来,导演们在全国的独立影院做致辞问候以及观后访谈的习惯,就是在2010年那阵子固定下来的吧。在此之前导演们就算会去影院,一般也是以东京为中心,普遍并没有来横滨的习惯。

接手了电影院的运营之后,每当上映一些独立电影,我们都会尽量请求电影导演来影院做致辞和访谈,也由此和一些导演变得熟稔起来。2010年,我们举办了一场名为《未来的大师们》的特别放映活动,涵盖了十名年轻的导演。该活动中上映了当时刚刚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的滨口龙介导演,濑田夏希导演、以及出身于映画美学校、当时正着手准备第一部长篇电影的三宅唱导演等人的作品。还连日请导演们做了观后讨论。这一企划的目的是介绍在当时还不为人知,但未来大有作为的年轻导演。如今回头再看看,阵容可以说是相当豪华了。

因为同在横滨,所以我觉得能有很多机会去上映毕业于艺术大学的学生们的作品(2005年,艺术大学在横滨马车道开设了电影研究专业)研究生院的学生们在拍作业的时候也大多会选择横滨。横滨不断有新人导演问世,这令人感到非常欢欣。


2010年CINEMA·JACK &BETTY以特辑形式上映的一系列影片《未来的大师们》的海报

不仅是出身于艺术大学的人,在和CINEMA·JACK &BETTY关系不错的导演中,有很多人都和横滨有着不解之缘。

梶原:比如,我此次推荐的《某个人的花》的导演奥田裕介,他的作品原本是由gachinko film
和我们共同举办的“横滨独立电影节(横滨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的前身——“横滨
HAPPY Mus!c电影节”展出的。奥田导演本人就是横滨出身,他从小就和妈妈一起来JACK
&BETTY看电影了。可以说,他和这家电影院的缘分开始得比我们还要早。虽然在电影中,
JACK &BETTY没有实际出场,但是本片主要就是以横滨的居民区为舞台的,影片中出现的蛋
糕店、烤肉店(是一种使用铁板和烤网烤肉的亚洲美食,在日本和韩国等地很受欢迎)也都在我们电影院附近。

《无能为力》的导演坪田义史家则就住在JACK &BETTY附近。我们时常会在这一带的酒馆碰面。这部电影是坪田导演拜访同住神奈川、患有发育障碍的叔父的纪录片。电影内容也是围绕神奈川·横滨展开的,它同时也谈及了当今日本的各种问题。我希望外国观众们也能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

梶原经理向“JFF+INDEPENDENT CINEMA”推荐的日本电影《某个人的花》(左),和《无能为力》(右)

谈到独立影院的现状,自然无法逃开新冠感染扩大导致的一系列影响。2020年4月,日本发布了紧急事态宣言,当时JACK &BETTY也被迫暂停营业一个多月。此后,在座位数量方面始终遭受限制,观影人数曾一度低迷,时至今日都尚未恢复。

与此同时,拯救独立影院的行动也立即启动。由电影导演深田晃司、滨口龙介作为发起人的、出于共同志向而成立的企划“独立影院援助基金”很快就开始众筹。援助金额最终超过了3亿3000万日元,被分配给了118家电影院,103个相关团体。

梶原:那时真的多亏了援助基金的帮助。而且,当时竟然从全国各地募集到了这么大的一笔钱,我真的很吃惊。此外,还有很多在新冠疫情的困境中积极行动的导演们。比如入江悠导演就在推特和博客上呼吁大家多多购买各个电影院贩卖的商品,作为一种支援。我们也制作了原创的应援套装,放在网上商店售卖,有2000多人买下了我们的商品,这真的给了我们极大的勇气。

CINEMA·JACK &BETTY的商品贩售区域。这里陈列着上映电影的小册子,以及该电影院的原创商品等诸多产品。

梶原:我也常常想,要是能以此为契机,让全国的电影院都联合起来,将独立影院的美好传递出去,那该多好呢?这种传递美好的活动,就包括以横滨Cinema Network为首的地域交流上映会。我们邀请同样开在横滨的小型电影院“横滨cinemarine”“Cinema novecent”以及“横滨football电影节”等,主办电影节及上映会的伙伴加入,向市里申请了补助,举办了相关活动。

前年,我们和广岛县尾道市的“Cinema尾道”举办了交流上映会。在横滨上映了以尾道为舞台的电影,还请“Cinema尾道”的经理远程做了讲话。同时,尾道那边也上映了以横滨为舞台的电影,我们也登台做了讲话。去年,我们和位于日本列岛本州中西部的关西地区的电影院开展了交流会。这样,我们就能互相学习到地方电影院和人们之间的关联形态,以及不同影院的魅力了。我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些小型的电影院,所以大家才要团结在一起去发声。

我们还自2019年起开始同位于韩国仁川的电影院——milim电影院一同举办了交流会。这是我们在新冠疫情出现前就已经开始尝试的活动。仁川和横滨一样是港口城市,这两个地方的独立影院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大家也都非常积极地想要交流。2019年我们也被邀请到韩国,我们的工作人员以及导演冲田修一同前往仁川,上映了电影,参与了映后谈。之后,又由我们邀请韩国milim电影院的朋友来到我们影院,上映了韩国电影,举行了映后谈。这种尝试非常有趣,但却被迫因为新冠疫情而中断了,实在可惜。

拍摄于韩国·仁川的“milim电影院”。《南极料理人》(2009)上映后,举办了冲田修一导演和观众们的交流活动。

最后,我们还聆听梶原先生讲述了横滨这座城市的魅力。

梶原:横滨从很久以前,被称作“电影之城”的时候起,就是一个时常被电影、电视剧等用作拍摄地的城市。我想,这也是因为横滨的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昔日的港口风情吧。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在徒步圈内就拥有好多条个性迥异的街道,这也是横滨的魅力之所在。从这儿步行就可以走到中华街。同时,还有街道复古、开设了好几家高人气咖啡厅的元町,以及面朝大海的山下公园。有着建设了红砖仓库的马车道,也有着从过去起就林林总总开了不少小酒馆的野毛和吉田町。黄金町一带则生活着很多外国人,是一个能够同时享受多文化和奇特感的地区。来了横滨,希望大家一定在这儿到处散散步。

梶原俊幸:
CINEMA·JACK &BETTY经理。1977年生于神奈川县。大学毕业后,于补习班及IT企业工作,后以参加黄金町区域振兴活动为契机,于2007年接手了CINEMA·JACK &BETTY的运营,成立有限公司editjapan,出任总经理。获第68届(2019年度)横滨文化奖——文化·艺术奖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