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 吳偉明

主講人介紹:吳偉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研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東亞易學史及德川思想史。主要個人中文學術專書為《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2021)、《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2017)、《德川日本的中國想象:傳説、儒典及詞彙的在地化詮釋》(2015)及《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等。

  

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音頻)→【請點擊這裏】

 

 

一、引言

  我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吳偉明,我的研究專業是中日文化交流史。最近我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叫《和魂漢神》,副題是「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我在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和魂漢神」,就是中國的神靈東渡日本之後,經過本地化或神道化的洗禮,多被人認為是日本天神的化身,獲得神道的稱號,在神社被供奉。這些「漢神」成為神道系統的一部分,在日本有了新的名字、形像及功能。我在書中研究了八位漢神的神道化軌跡。現在我打算用媽祖為例,説明「和魂漢神」的現象。

 

 

  在諸神中選擇媽祖是因為我在香港土生土長,跟中國南方沿岸其他地方相似,媽祖是十分流行的民間信仰。廣東人稱媽祖為天后娘娘。香港有天后廟過百,我家附近便有一間。此外,我喜歡在日本旅行,發現媽祖在長崎的華人廟宇中地位特殊,甚至高於關帝及觀音。有關江戶時代長崎華人如何拜祭媽祖的研究為數不少,現在我想介紹的是當時日本人如何拜祭媽祖。原來日本人拜祭媽祖跟長崎華人完全不同。長崎華人依中式習俗進行祭祀,各地的日本人卻以神道儀式拜祭媽祖。媽祖信仰的神道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意義重大,顯示日本人吸收中國文化的機制,就是將中國文化據為己有,成為豐富日本文化的素材。

  媽祖在近世日本一般稱「天妃」或「娘媽」。媽祖在各地與一些日本神祇混同。在本州的水戶藩,九州的薩摩藩,及各地沿海的航運業者之間,媽祖都被當作日本神祇看待。探討媽祖神道化現象可加強了解中日在宗教上的互動,及日本人如何將中國民間信仰收編入神道。

二、媽祖與弟橘媛

  我首先介紹水戶藩的媽祖信仰,因為我對它比較有感情。我以前在茨城縣筑波大學念碩士,經常去水戶及大洗這兩個媽祖信仰的中心地。江戶時代的水戶藩即是現在茨城縣的中部及北部,東邊是長長的海岸線,航運業及漁業十分發達,因此對海上守護神有強烈的信仰。水戶藩出現媽祖與神道海上守護神弟橘媛混同的情況。

  關東沿岸民眾自古崇拜的海上守護神是弟橘媛。弟橘媛是日本神話人物日本武尊的妃子。日本武尊乘船至關東房總半島時因失言激怒海神,結果海面掀起巨浪,弟橘媛為平息海神的憤怒,甘願投海犧牲。自平安中期開始,弟橘媛成為海上守護神,在各地出現祂的神社。關東沿岸民眾對弟橘媛信仰尤為熱心。在江戶時代,水戶藩的漁民及航行業者都崇拜弟橘媛。

  中國的海上守護神媽祖在十七世紀末傳入水戶藩,傳入不久便出現神道化,媽祖獲得神道神祇的稱號及在神社被供奉。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在1682年邀請明遺民東皋心越禪師前來水戶。心越禪師帶來媽祖的木像及書籍。在光圀的支持下,1690年在南海岸(今天的大洗)及北海岸(今天的北茨城)建立了天妃神社,媽祖信仰在水戶藩開始傳播。

  兩大天妃神社很快便不再堅持心越禪師所提倡的中式祭法,轉而使用日式神社的祭法。中國通行拜祭媽祖的日期是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七月二十三日(大暑)及九月二十三日(秋分)。近世長崎唐寺也依中國的做法,每年在這三天舉行媽祖祭。水戶藩的情況不同。藩民除了在三月二十三日及九月二十三日外,在端午、重陽、重十也拜祭媽祖。祭法跟中國不同。他們沒有進香,也沒有奉上雞肉、豬肉等中式儀式。他們使用日本傳統的祭品,在三月二十三日(天妃祭)供飯、魚、酒,五月五日(端午節)獻菖蒲,九月九日(重陽節)獻菊花及十月十日(重十)獻稻穗。

  除了兩大天妃神社外,媽祖亦在水戶曹洞宗祇園寺受供奉。1691年德川光圀將心越禪師帶來的木造媽祖像安置於祇園寺,供人祈求海上平安。現在祇園寺的媽祖像仍保存良好,但不再公開。2019年4月22日,該寺主持陪同我一起參觀,而且還允許我拍照作出版用。

 

 

  江戶後期水戶藩的媽祖信仰出現很大的變化,進一步加速其神道化的步伐。1831年九代藩主德川齊昭推行寺社改革,反對拜異朝之神,將兩大天妃神社改為弟橘媛神社,並將媽祖像移走。官方還規定大祭日由三月二十三日改為四月三日(春祭),在祭祀時加入神社祭日經常出現的相撲及歌舞伎。一百四十一年間一直崇拜媽祖的藩民對此強烈不滿。航運業者及漁民代表上書,表示自媽祖像被移走以後,他們一直遭遇海難及漁獲失收,因此希望官方歸還媽祖像。結果藩主讓步,將媽祖像送返弟橘媛神社,與弟橘媛合祀,至幕末都維持這種安排。

 

 

  從被取代變成合祀,媽祖信仰經神道化洗禮後再度復興。媽祖及弟橘媛不但被安放在一起,而且兩者在藩民心中出現混同,例如他們喜歡稱呼弟橘媛為「天妃さん」,覺得這樣較為親切。這種混同不但配合該藩的宗教政策,亦同時消解崇拜異族神的心理矛盾。2019年12月24日我去了北茨城參觀弟橘媛神社,它是在海邊叫天妃山的小山丘上的小祠,合祭媽祖及弟橘媛。原來它以前頗有人氣,幕末志士吉田松陰也曾拜訪此地。

 

三、媽祖與野間權現

  第二個我要講的是薩摩藩的媽祖信仰。薩摩藩在九州南端,領地包括現在的鹿兒島縣與宮崎縣的西南部。媽祖在薩摩藩成為地方神祇野間權現。薩摩藩西岸有一約六百米高的山峯野間嶽,它是日本最早出現媽祖信仰的地方,在戰國時期已開始有人在山上祭祀媽祖。野間嶽本來有其它的名稱,它在十六世紀有祭祀媽祖習俗後改稱野間嶽。當地人叫媽祖為「娘媽」。「娘媽」(ろうまRōma)及「野間」(のまNoma)的日語發音相近,所以野間嶽就是娘媽山的意思。

  1554年鹿兒島野間嶽山頂出現野間神社,供奉地方守護神野間權現。在1598年從福建移居當地的林家帶來媽祖木像,安置在野間神社。其後野間權現與媽祖出現混同,野間神社亦名娘媽神社,野間權現亦名娘媽大權現。薩摩藩的武家及平民均前往野間神社參拜。參拜後將「娘媽大權現祈禱札」帶回家供奉;甚至有些人在家中安置媽祖像。

  野間嶽中間有一佛寺龍泉寺,其分寺愛染院有娘媽堂,內有媽祖像。據説是倭寇從明朝掠奪回來之物;亦有謂來自林家或華商。因為通往野間神社的山路險峻,不少不願登山頂者改在愛染院參拜媽祖。愛染院主持向捐獻者送上娘媽山大權現的鎮符札以保佑海上平安。

  野間嶽的媽祖信仰在江戶時代更為普及,其名聲尤勝水戶藩的媽祖信仰。唐船前往長崎途中經過野間嶽時會燒紙鳴鼓遙拜媽祖,可見野間神社已遠近馳名,連中國商人亦加以遙拜及作出捐獻。

  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創造出媽祖本尊曾來訪野間嶽的傳説。這種説法不見中國文獻,卻散見於日本的隨筆及碑文。媽祖渡來説可分三種:媽祖屍體漂來説、媽祖飛來説及媽祖東渡説。流傳最廣的是媽祖的屍體從福建漂至野間,由當地村民葬於野間嶽。亦有文獻謂媽祖從中國飛來野間嶽,成為當地守護神。另外有傳説謂媽祖乘虛舟漂至野間,然後定居下來,其子孫在野間嶽山頂拜祭媽祖,發展成野間神社。順便一提,我本打算2020年去鹿兒島野間嶽做實地考察,但因世紀疫症一直無法成行,實在非常可惜。

四、媽祖與船靈

  最後一種媽祖信仰是以媽祖為日本的船靈神。水戶藩的弟橘媛及薩摩藩的野間權現均是地域性較明顯的神道化媽祖信仰,以媽祖作船靈神的信仰卻沒有特定的地域性,其相關言論及儀式散見日本各地。

  船靈神(亦名船玉、船魂)是日本保佑船隻安全的海神,早在八世紀日本已有船靈的記載。自古以來,人們將各自的信仰附會船靈。神道的十多位天神,甚至佛教的一些如來、菩薩、及中國民間信仰的媽祖都被當作船靈。

  船靈信仰並非出自神代史神話,不見於《古事記》及《日本書紀》。船靈神來自古代日本的民間風俗。《續日本記》記758年漁民及船大工舉行船靈祭,這是有關船靈最早的文獻記載。平安中期以來,在京畿一帶開始出現船玉神社,人們於每年正月二日或十一日舉行船靈祭。中世時期船玉神社在各地出現,主祭不同神祇。筑前國住吉神社及大阪住吉大社內有船玉神社,以住吉大明神為船靈。鐮倉的船玉神社奉弟橘媛為船靈。丹波國(今京都、大阪一帶)的船玉神社以諏訪大明神為船靈。近世的船靈信仰不局限在各地的船玉神社,在漁民及造船工之間亦相當流行。新船下水之際多舉行船靈祭。1634年將軍御用船安宅丸在江戶品川下水,幕臣及諸大名均出席船靈祭。

  因為船靈沒有固定的本尊,因此很多跟海有關的神佛都跟船靈拉上關係。在近世時期媽祖亦被部分日本人認為是船靈。不同文獻均出現媽祖與船靈混同的情況,認為船靈以媽祖的形象示人,例如《增補諸宗佛像圖匯》如此介紹船玉宮:「據稱宋太宗時業漁人女也,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升天,雲中有聲謂:我則觀音化身。今昇天,自此保護海運,以船玉宮之名被祭祀。」

 

 

  媽祖對近世日本的船靈信仰亦產生衝擊。十八世紀後半以降不少船靈神的掛軸都仿似媽祖。住吉明神及媽祖成為最多人認為是船靈神的兩位神靈。國學者喜多村信節指出,古代的日本人多以男性的住吉明神為船靈,但到了江戶時代,人們因受媽祖信仰的影響而以船靈為女性。

五、結語

  東洋史家濱下武志用「媽祖信仰圈」來形容媽祖在中國近鄰的傳播。本研究顯示日本在亞洲的「媽祖信仰圈」中佔有獨特地位。東亞及東南亞等地的媽祖信仰以當地華僑及華商為對象,採用中式宗教儀式,本地化程度不高。在江戶日本,媽祖信仰在水戶藩、薩摩藩及海運業界以日本人為對象,採神道儀式,呈現高度的本地化。它在名稱、祭祀日期、形式及廟宇均與中國的媽祖信仰明顯不同。日本擅於將中國文化據為己有,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這從近世日本的媽祖信仰中可作引證。

 

 

 

 

第二講:孟子思想在日本為什麼不受歡迎?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二講:孟子思想在日本為什麼不受歡迎?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 郭連友

主講人介紹:

學歷: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社會文化專業碩士畢業;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畢業(日本思想史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天津外國語學校日語系助教、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
社會兼職:
中華日本哲學會原會長、現副會長;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

學術成果:
著(譯)作:
《吉田松陰與近代中國》、《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日本文化藝術叢書》、《日本哲學與思想研究》、《日本學研究》、《德川思想小史》、《第三代系統論》、《日本文化與日本人的形成》、《日本思想史入門》、《日本演劇史》、《日本舞蹈的基礎》等多部學術論文數十篇。

 

 

第二講:孟子思想在日本為什麼不受歡迎?→【请点击这里】

 

 

 

  中國明末進士、著名的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曾在其隨筆《五雜組》中記下了這樣一段傳聞,他寫道:“倭奴之重儒之書,信佛法。凡中國經書,皆以重價購之,獨無孟子。云,有攜其書往者,舟輒覆溺,此一奇事也。”。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蘭學家桂川中良(1744~1808)也在隨筆《桂林漫錄》中引用這一傳聞,寫道:“孟子屬忌諱之書,與日本神之御意不合。自古有傳聞,云,如有船自唐土載該書而來,必顛覆。然至彼書無恙舶來日本之世,亦不為朝廷所用……”

  在上述傳聞中,雖然“舟輒覆溺”、“必顛覆”的説法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段傳聞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即日本似乎自古以來就排斥孟子思想,孟子思想很難被日本所接受。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事實究竟如何?在日本圍繞着孟子思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排斥孟子思想始於何時?孟子的哪些思想遭到排斥?人們出於何種考慮排斥孟子思想?孟子思想在日本有沒有產生過影響?如果有的話,那麼孟子思想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帶着這些疑問,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重新進行一番考察。

  眾所周知,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肯定“湯武放伐(易姓革命)”,其思想中藴含着濃厚的“民本思想”。這種思想在其政治主張上表現為“仁政(王道)”、“安民”;在其人性論(即道德論)方面則表現為“性善論”。“性善論”與“仁政論”是孟子思想的兩大支柱。孟子政治主張的最大特色可以説就在於尊重人民和重視人民。孟子在道德論中除了主張“性善論”外,還提出了君臣道德的“義合”説,即“相對的君臣關係”。孟子的君臣觀與“民本思想”、“易姓革命”在中國和日本都曾引起過激烈的論爭。

  從日本學者井上順理的考證和研究中我們得知,《孟子》一書大約公元730年以前就已經傳到了日本。針對《五雜組》的傳聞中提到的日本排斥孟子的現象,井上先生通過大量實證研究否定了日本自古禁忌、排斥孟子的傳聞,指出日本中世以前並不存在《孟子》由於其思想內容而遭到禁忌的事實。

  那麼,關於禁忌孟子思想的傳聞難道是空穴來風?其實並非如此,這一切都與江戶時代的思想有關。
  
  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民本思想”等常常被人們提出來,成為江戶時代諸學派爭論的導火索。江戶時代,《孟子》幾起幾落,甚至出現了各個學派之間以及在同一學派內部圍繞“尊孟”、“非孟”而爭論不休的特殊現象。

  江戶初期最有代表性的儒學家林羅山(1583-1657)曾肯定《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思想,並把它作為德川家康(1542-1616)創立江戶幕府偉業正當化的理論武器。據傳1612年德川家康與林羅山談到“湯武放伐”,林羅山對家康説:“湯武順天命、應人心而伐桀紂,自始亦毫無為自身考慮之意,其本意只在於為天下除暴,救萬民於水火,萬萬不可稱‘惡’”家康對他的這一觀點十分讚賞,認為“此説純正且甚明晰”。但是,後來林羅山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並以朱子學“天即理”為理論根據,主張人們的高低貴賤是由先天決定的,放棄了基於天命觀的、肯定“易姓革命”的思想。

  縱觀以後在江戶時代諸學派中圍繞《孟子》展開的議論,我們不難發現其焦點幾乎仍然集中在是否贊同孟子的“易姓革命”方面。與此相關聯,孟子的“君臣觀”、“民本思想”、“王道思想”等亦成為爭論的主要話題。林羅山以後,山崎暗齋學派、古學派、國學派、後期水戶學派等著名學派,也都圍繞着孟子“易姓革命”思想展開了或肯定、或批判的不同爭論。

  山崎暗齋(1618—1682)學派圍繞孟子問題出現的意見分歧和爭論足以説明孟子思想與日本近世社會的身份制度有着極大的衝突。山崎暗齋站在“大義名分”的立場上著有《湯武革命論》一文,指責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是以臣弒君,是絕對不可以的,“革命”歸根到底只不過是聖人的“大權”,他根本不承認臣對君實施放伐的“革命”。不僅如此,他還強調臣下對君主的單方面的絕對忠誠和恭順,並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君臣大義”。

  然而,關於這一問題,他的三個直系弟子中的佐藤直方(1650—1719)和三宅尚齋(1662—1741),因與老師的見解不同而被斷絕了師生關係。唯獨其中的淺見絅齋(1652—1711)則始終恪守師説,忠實地繼承着“大義名分”的立場,他指出:“嗚呼,自放伐之事一行,而千萬世無窮之下,凡亂臣賊子弒君竊國者,未嘗不以湯武為口實。”對“湯武放伐”持否定態度。

  然而,同為暗齋直系弟子的佐藤直方和三宅尚齋對此則持有不同觀點。直方在與尚齋合著的《湯武論》一文中充分肯定“湯武放伐”並以《孟子》中的原文為根據,指出“堯舜湯武其揆一也。”他的“湯武放伐”思想是以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觀”為依據,並表現出對中國儒家提倡的“有德者為君”思想的忠實繼承。三宅尚齋也基本上和佐藤直方站在同一立場,充分肯定“湯武放伐”,批判山崎暗齋的絕對君臣觀念,明確指出其師暗齋之説流於偏頗。然而,到了後世,由於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直方、絅齋主張的“合理主義”思想在日本社會並未形成主流,而暗齋強調的“絕對君臣觀”與“尊王論”相結合,在後來的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大影響,其影響一直延續到幕末。

 

  下面再讓我們簡要地看看日本江戶時代其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學派,如古學派、國學派、後期水戶學派對《孟子》“君臣觀”、“革命論”的看法。

  在古學派中,與山鹿素行(1622—1685)和荻生徂徠(1666—1728)相比,伊藤仁齋(1627—1705年)最重《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思想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孟子古義》、《語孟字義》中認為,“湯武放伐”並非朱子所説的“權”而是“道”,他認為:“道者天下之公共也”,湯武是為天下除“殘”、“賊”,決不是出於個人私情。然而,仁齋的這種思想,其結果只停留在了理論認識階段,並未發展成對體制的批判。

  國學派對《孟子》的“君臣觀”、“革命論”分明採取了否定和批判的立場。國學派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長(1730—1801年)繼承了古學派復古主義的一面,對外來思想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儒家思想採取了嚴厲批判和排斥的態度。他在《玉勝間》中嚴厲批判《孟子》的“湯武放伐”論和“君臣觀”,他寫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乃甚過之惡言也。而《孟子》終篇,只屢言對親當孝,卻無一言云對君當忠。又,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以此一章,可知孟軻之大惡。此雖為人君教人之語,實乃過於信口之惡言也。此書非人臣者宜讀之書,實乃教人臣不忠不義之物也。”可見,《孟子》在宣長眼裏是一本教臣下“不忠不義”的書。

  後期水戶學派對孟子的“易姓革命”思想基本上也持否定態度。他們在繼承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觀念的同時,去掉了其中藴含着的“易姓革命”思想。後期水戶學派一方面強調“天祖”及其天皇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幕府統治的正統性。後期水戶學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藤田東湖(1806ー1855)曾著有“孟軻論”一文,他站在尊王立場上,對孟子的“君臣論”、“革命論”乃至“王道論”等進行嚴厲批判,認為孟子的“王道論”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指出孟子的王道思想不適用於日本。

  然而,繼承了後期水戶學“尊王思想”的幕末思想家吉田松陰卻對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危險思想”的孟子思想極為重視。為了使日本盡快擺脱“內憂外患”的危機狀況,他積極向孟子思想尋求“救國良方”,演繹了將孟子思想與自己的改革思想完美結合的一幕。

  首先,松陰站在人性平等的立場上對孟子“性善論”給予高度評價,試圖通過承認和相信民眾所具有的優良的道德心來打破身份制的束縛,從而調動民眾參與政治的自覺性和能動性,賦予民眾在“尊王攘夷”以及國家獨立中擔負起政治使命的主人公資格。

  此外,松陰在充分肯定孟子“仁政論”的同時提出了重視民生的“民政論”主張。松陰的“民政論”主張經常與人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穩定、民心的凝聚和人才的選拔等結合在一起來論述。他所追求的“民政”→“安民”→“保全國家”的思考路徑與孟子的“王道”政治路線頗為接近。也就是説,不是通過增強軍備,而是通過“仁政”(道德政治)來把人民組織和凝聚起來,以此來謀求國家的統一和獨立。

  同時,孟子的“民政論”還為松陰批判海防論、批判現行幕藩體制及其制度(封建制、武士階層、三勤交代等)、追究為政者的失誤(重税所導致的人民的叛離)提供了理論武器。對於德川幕府,松陰從“培里來航”時起,就曾追究其不履行攘夷的政治責任,認為“幕府失天下之心久矣”。在《講孟札記》中,松陰明確提出了如果幕府不履行保衞國家獨立的職責的話,可以廢掉它的“倒幕革命思想”。這些觀點都是以孟子“民本思想”為依據的。此外,松陰所主張的“尊王思想”雖然有些是基於日本的“記紀神話”等傳統思想,但從內容上看裏面藴含着諸多孟子“王道思想”的內容。

  除了上述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學派的觀點外,江戶時代,圍繞着孟子的“君臣觀”、“革命論”而爭論不休的事例屢見不鮮,並出版了不少觀點鮮明對立的著作。同時,江戶時代還出現了大量註釋《孟子》的論著,據井上順理調查,僅江戶時代《孟子》註釋書就多達456種以上。

  通過對上述書籍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和研究,我們一定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孟子思想與日本”這一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作為外來思想的儒家思想與日本思想的衝突、融合的歷史,從而揭開更多尚未被我們充分認識的“學術之謎”。

 

 

第二讲:孟子思想在日本为什么不受欢迎?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哲学/思想)

第二讲:孟子思想在日本为什么不受欢迎?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 郭连友

主讲人介绍:

学历: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社会文化专业硕士毕业;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日本思想史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天津外国语学校日语系助教、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

社会兼职:

中华日本哲学会原会长、现副会长;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

学术成果:

著(译)作:

《吉田松阴与近代中国》、《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论集》、《日本文化艺术丛书》、《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日本学研究》、《德川思想小史》、《第三代系统论》、《日本文化与日本人的形成》、《日本思想史入门》、《日本演剧史》、《日本舞蹈的基础》等多部学术论文数十篇。

 

 

第二讲:孟子思想在日本为什么不受欢迎?→【请点击这里】

 

 

 

  中国明末进士、著名的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曾在其随笔《五杂组》中记下了这样一段传闻,他写道:“倭奴之重儒之书,信佛法。凡中国经书,皆以重价购之,独无孟子。云,有携其书往者,舟辄覆溺,此一奇事也。”。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兰学家桂川中良(1744~1808)也在随笔《桂林漫录》中引用这一传闻,写道:“孟子属忌讳之书,与日本神之御意不合。自古有传闻,云,如有船自唐土载该书而来,必颠覆。然至彼书无恙舶来日本之世,亦不为朝廷所用……”

  在上述传闻中,虽然“舟辄覆溺”、“必颠覆”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段传闻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即日本似乎自古以来就排斥孟子思想,孟子思想很难被日本所接受。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究竟如何?在日本围绕着孟子思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排斥孟子思想始于何时?孟子的哪些思想遭到排斥?人们出于何种考虑排斥孟子思想?孟子思想在日本有没有产生过影响?如果有的话,那么孟子思想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一番考察。

  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肯定“汤武放伐(易姓革命)”,其思想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仁政(王道)”、“安民”;在其人性论(即道德论)方面则表现为“性善论”。“性善论”与“仁政论”是孟子思想的两大支柱。孟子政治主张的最大特色可以说就在于尊重人民和重视人民。孟子在道德论中除了主张“性善论”外,还提出了君臣道德的“义合”说,即“相对的君臣关系”。孟子的君臣观与“民本思想”、“易姓革命”在中国和日本都曾引起过激烈的论争。

  从日本学者井上顺理的考证和研究中我们得知,《孟子》一书大约公元730年以前就已经传到了日本。针对《五杂组》的传闻中提到的日本排斥孟子的现象,井上先生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否定了日本自古禁忌、排斥孟子的传闻,指出日本中世以前并不存在《孟子》由于其思想内容而遭到禁忌的事实。

  那么,关于禁忌孟子思想的传闻难道是空穴来风?其实并非如此,这一切都与江户时代的思想有关。

  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民本思想”等常常被人们提出来,成为江户时代诸学派争论的导火索。江户时代,《孟子》几起几落,甚至出现了各个学派之间以及在同一学派内部围绕“尊孟”、“非孟”而争论不休的特殊现象。

  江户初期最有代表性的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曾肯定《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思想,并把它作为德川家康(1542-1616)创立江户幕府伟业正当化的理论武器。据传1612年德川家康与林罗山谈到“汤武放伐”,林罗山对家康说:“汤武顺天命、应人心而伐桀纣,自始亦毫无为自身考虑之意,其本意只在于为天下除暴,救万民于水火,万万不可称‘恶’”家康对他的这一观点十分赞赏,认为“此说纯正且甚明晰”。但是,后来林罗山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并以朱子学“天即理”为理论根据,主张人们的高低贵贱是由先天决定的,放弃了基于天命观的、肯定“易姓革命”的思想。

  纵观以后在江户时代诸学派中围绕《孟子》展开的议论,我们不难发现其焦点几乎仍然集中在是否赞同孟子的“易姓革命”方面。与此相关联,孟子的“君臣观”、“民本思想”、“王道思想”等亦成为争论的主要话题。林罗山以后,山崎暗斋学派、古学派、国学派、后期水户学派等著名学派,也都围绕着孟子“易姓革命”思想展开了或肯定、或批判的不同争论。

  山崎暗斋(1618—1682)学派围绕孟子问题出现的意见分歧和争论足以说明孟子思想与日本近世社会的身份制度有着极大的冲突。山崎暗斋站在“大义名分”的立场上著有《汤武革命论》一文,指责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是以臣弑君,是绝对不可以的,“革命”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圣人的“大权”,他根本不承认臣对君实施放伐的“革命”。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臣下对君主的单方面的绝对忠诚和恭顺,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君臣大义”。

  然而,关于这一问题,他的三个直系弟子中的佐藤直方(1650—1719)和三宅尚斋(1662—1741),因与老师的见解不同而被断绝了师生关系。唯独其中的浅见絅斋(1652—1711)则始终恪守师说,忠实地继承着“大义名分”的立场,他指出:“呜呼,自放伐之事一行,而千万世无穷之下,凡乱臣贼子弑君窃国者,未尝不以汤武为口实。”对“汤武放伐”持否定态度。

  然而,同为暗斋直系弟子的佐藤直方和三宅尚斋对此则持有不同观点。直方在与尚斋合著的《汤武论》一文中充分肯定“汤武放伐”并以《孟子》中的原文为根据,指出“尧舜汤武其揆一也。”他的“汤武放伐”思想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为依据,并表现出对中国儒家提倡的“有德者为君”思想的忠实继承。三宅尚斋也基本上和佐藤直方站在同一立场,充分肯定“汤武放伐”,批判山崎暗斋的绝对君臣观念,明确指出其师暗斋之说流于偏颇。然而,到了后世,由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直方、絅斋主张的“合理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并未形成主流,而暗斋强调的“绝对君臣观”与“尊王论”相结合,在后来的思想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幕末。

 

  下面再让我们简要地看看日本江户时代其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学派,如古学派、国学派、后期水户学派对《孟子》“君臣观”、“革命论”的看法。

  在古学派中,与山鹿素行(1622—1685)和荻生徂徕(1666—1728)相比,伊藤仁斋(1627—1705年)最重《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思想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孟子古义》、《语孟字义》中认为,“汤武放伐”并非朱子所说的“权”而是“道”,他认为:“道者天下之公共也”,汤武是为天下除“残”、“贼”,决不是出于个人私情。然而,仁斋的这种思想,其结果只停留在了理论认识阶段,并未发展成对体制的批判。

  国学派对《孟子》的“君臣观”、“革命论”分明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立场。国学派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1730—1801年)继承了古学派复古主义的一面,对外来思想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采取了严厉批判和排斥的态度。他在《玉胜间》中严厉批判《孟子》的“汤武放伐”论和“君臣观”,他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乃甚过之恶言也。而《孟子》终篇,只屡言对亲当孝,却无一言云对君当忠。又,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以此一章,可知孟轲之大恶。此虽为人君教人之语,实乃过于信口之恶言也。此书非人臣者宜读之书,实乃教人臣不忠不义之物也。”可见,《孟子》在宣长眼里是一本教臣下“不忠不义”的书。

  后期水户学派对孟子的“易姓革命”思想基本上也持否定态度。他们在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的同时,去掉了其中蕴含着的“易姓革命”思想。后期水户学派一方面强调“天祖”及其天皇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幕府统治的正统性。后期水户学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藤田东湖(1806ー1855)曾著有“孟轲论”一文,他站在尊王立场上,对孟子的“君臣论”、“革命论”乃至“王道论”等进行严厉批判,认为孟子的“王道论”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指出孟子的王道思想不适用于日本。

  然而,继承了后期水户学“尊王思想”的幕末思想家吉田松阴却对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危险思想”的孟子思想极为重视。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内忧外患”的危机状况,他积极向孟子思想寻求“救国良方”,演绎了将孟子思想与自己的改革思想完美结合的一幕。

  首先,松阴站在人性平等的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给予高度评价,试图通过承认和相信民众所具有的优良的道德心来打破身份制的束缚,从而调动民众参与政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赋予民众在“尊王攘夷”以及国家独立中担负起政治使命的主人公资格。

  此外,松阴在充分肯定孟子“仁政论”的同时提出了重视民生的“民政论”主张。松阴的“民政论”主张经常与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稳定、民心的凝聚和人才的选拔等结合在一起来论述。他所追求的“民政”→“安民”→“保全国家”的思考路径与孟子的“王道”政治路线颇为接近。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增强军备,而是通过“仁政”(道德政治)来把人民组织和凝聚起来,以此来谋求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同时,孟子的“民政论”还为松阴批判海防论、批判现行幕藩体制及其制度(封建制、武士阶层、三勤交代等)、追究为政者的失误(重税所导致的人民的叛离)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于德川幕府,松阴从“培里来航”时起,就曾追究其不履行攘夷的政治责任,认为“幕府失天下之心久矣”。在《讲孟札记》中,松阴明确提出了如果幕府不履行保卫国家独立的职责的话,可以废掉它的“倒幕革命思想”。这些观点都是以孟子“民本思想”为依据的。此外,松阴所主张的“尊王思想”虽然有些是基于日本的“记纪神话”等传统思想,但从内容上看里面蕴含着诸多孟子“王道思想”的内容。

  除了上述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外,江户时代,围绕着孟子的“君臣观”、“革命论”而争论不休的事例屡见不鲜,并出版了不少观点鲜明对立的著作。同时,江户时代还出现了大量注释《孟子》的论著,据井上顺理调查,仅江户时代《孟子》注释书就多达456种以上。

  通过对上述书籍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我们一定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孟子思想与日本”这一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作为外来思想的儒家思想与日本思想的冲突、融合的历史,从而揭开更多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的“学术之谜”。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山東大學教授 牛建科

主講人介紹: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目前主編“人文東亞研究叢書”(即將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並承擔其中《近世神道與國學》的翻譯工作。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MP3(音頻)→【請點擊這裏】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稱“神道”,我國一般稱“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行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之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

一、神道的倫理特性

  彌生時代(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前期,在為祈求神靈保佑農業豐收和豐收後答謝神靈恩德的祭祀場上逐漸形成了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以重祭祀為主要特點的原始神道,在人們敬神、向神祈禱的神道活動中,是通過神的意志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的。因此,神道要從“神意”(“神之御心”,神的意志)中尋求其倫理的最終根據,也就是説,“神意”之所存乃日常生活倫理規範之所在。而這種求諸神意並使之成為自己生活規範的虔敬態度,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真心”(マゴコロ)。

  神道在其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在日本最古老的文獻,同時也是日本神道原典的《古事記》(712年編成)和《日本書紀》(720年編成)中,還可以看到“アカキ心”、“キタナキ心”這樣的詞彙,“アカキ心”也寫作“明心”、“赤心”、“丹心”等,都是清明之心、真心的意思;“キタナキ心”亦寫作“濁心”、“黑心”,是邪惡之心的意思。總之,相對於邪惡之心的“キタナキ心”,日本人自古以來推崇的是作為清明之心、真心的“アカキ心”。

  聖德太子之後的天武天皇(673年~686年在位),與聖德太子以德、仁、禮、信、義、智來制定冠位十二階不同,於685年把明、淨、正、直、勤、務、追、進八個字作為冠位的名稱,這八個字充分體現了致力於以“真心”(至誠之念)為基礎的道德活動與修養的神道精神、神道道德生活規範。明淨正直之“明”是一種明朗快活的心情,“淨”是指潔淨、沒有穢濁的清爽之心,“正”是指表裏如一、不虛偽的公明正大之心,“直”是指正直不偏之心。總之,明淨正直是日本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真心”(至誠之念),是一種明快的生氣勃勃的清爽之心。而勤務追進則是“真心”的發動,今天的工作今天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務”;進而明天的工作也在今天做,並且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他人為社會盡力,這就是“勤”;不落後於他人,不落後於時代,這就是“追”;在更積極的意義上,敢於為他人先,為時代先者就是“進”。這種勤務追進正因為是發自於明淨正直之心、“真心”,所以也才具有了倫理道德的意義。

  這樣,“明淨正直”(或“淨明正直”)就構成了日本固有道德精神、神道“真心”(マゴコロ)的核心內容,明淨正直之心,作为“真心”、“誠心”就構成了神道重要的倫理基礎。因此,在奈良時代(710-794)的宣命當中,屢屢可以看到“明淨直誠之心”、“清明正直之心”、“清直誠之心”、“明淨心”等詞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淨正直之誠心、“真心”是神道道德生活的重要規範。這種道德規範自然也是一種厭惡污穢、喜愛清淨的思想。在《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的神道傳統的禊祓行法,就是求得身心清淨、去除罪惡污穢的重要方法。意味着通過從外部潔淨身體而達到精神淨化這樣的內部清靜,並且消除道德上的罪惡,心機為之一轉,從而獲得生生發展。這樣的神道行法具有實踐道德的意義,實際上也是這種尊重明淨正直之心的具體體現。

  倫理是有關人際關係的自然法則。作為宗教倫理,雖然歸根結底也是處理人際關係之理的,但就關係的維度來講,卻不僅僅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至少應當包括神人關係、神與自然的關係、神之下人與自然的關係、神之下人與人的關係。神道是多神教,過去有八十萬神(《日本書紀》)、八百萬神(《古事記》)、一千萬神(《萬葉集》)、一千五百萬神(《出雲國風土記》)等種種説法。從“記紀神話”來看,造化三神(天御中主神、高御產巢日神、神產巢日神)具有“產靈”的能力,即神秘的生成能力或生殖能力。正是由於神的這種“產靈”的能力,使得神與人及自然萬物之間具有了一種生與化生的血緣關係,因此,神道主張神皇神統,萬世一系;基於這種血緣關係,神、人、萬物又是一種互惠關係,這一點從伊勢神道“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倭姬命世記》)這句格言就可以得到説明。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正是上述在神道活動中所自然形成的明淨正直之心、“真心”使日本神道具有了倫理特性,並且構成了神道宗教倫理的基礎。

二、神道倫理與儒佛的關係

  作為日本傳統信仰和生活信條的神道,其核心內容源自於日本的神話和古代傳説,在上述明淨正直之誠心、“真心”、勤務追進等基本倫理精神的基礎上,中世以後又吸收了儒學的智、仁、勇、五倫、五常和佛教的五戒、十善、八正道等內容和説教,逐漸形成了敬神崇祖、報恩感謝、忠孝、誠實、正直、清淨潔白、勇壯、快活、中庸、溫和、樸素、寬仁、親和、調和、愛國、和平等神道德目。

  明淨正直這些詞語見於主張護國安民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仁王般若波羅密護國經》等大乘經典,後來本居宣長強調這種明淨正直之心才是日本人純粹的神道精神。在神佛習合的過程中,中世的伊勢神道、吉田神道在神道本來的明淨、明清之心基礎上又習合了佛教的清淨思想,明確形成了清明正直的神道理論和倫理思想。如“祭神以清淨為先,鎮我以得一為念”、“凡祭神之禮……內外清淨是也。……其心無雜念為內清淨,以六色之禁法為外清淨。……以正直為清淨。或以一心定準為清淨。或以超生出死為清淨”。主張內外清淨,成為中世神道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近世神儒習合的過程中,無論是來自儒學方面的林羅山、山崎暗齋等人,還是來自神道方面的度會延佳和吉川惟足等人,都是站在神儒一致的立場上來建構和闡發神道理論和神道倫理思想的。林羅山的理當心地神道提出三種神器就是智仁勇三德象徵的神道即王道論,主張君臣關係、親子關係就是天地自然之理,忠孝之道正是對神真誠的實踐。度會延佳主張神道是上下萬民所應遵從的日用之道,要在感謝神恩的過程中以正直之心實踐五倫五常之道,並盡自己的本分。吉川惟足也認為,人依神之命,以士農工商的身份來到世上,因此,與其身份相應而盡人倫日用之道就是神道,還主張對主君的絕對忠誠才是神道的根本精神。

  而中世和近世對“三種神器”的解釋最典型地體現了神道與儒佛的關係。根據“記紀神話”傳説,鏡、劍、玉“三種神器”,象徵着天皇的權利和皇位的繼承。中世以後,受儒學和佛教的影響,對三種神器進行了種種倫理化的解釋,使作為神聖之物的三種神器成為道德的象徵。北畠親房(1293~1354)受伊勢神道的影響,在其《神皇正統記》中主張,鏡、劍、玉分別代表正直、智慧、慈悲之德。進入近世,林羅山和熊澤蕃山把三種神器作為“智、仁、勇”三德的象徵。神道學者菅原直勝則認為:“璽為神靈的全體,潔白而柔和,是善順之德、清淨之理;鏡虛靈不昧,是正直的本體;劍剛利決斷,是信心之義。”雖説這些人的三種神器觀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將三種神器作為倫理的象徵來理解的,是通過具體的物來直觀地展開神道倫理意義的。

三、神道倫理的功能

  神道倫理是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產物,是日本民族神道生活實踐的倫理昇華,同時又是在吸收儒佛等外來思想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形成的。雖説源自於敬神崇祖的傳統神道信仰的清明正直之心、“真心”是神道倫理的基礎和核心,但在神道倫理德目形成的意義上,可以説神道倫理是儒、佛、神等相互融合的結果,並且成為日本傳統的倫理規範,構成日本民族文化價值的中核,對日本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國民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神道倫理成為戰後日本崛起的重要精神動力。

  日本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上迅速崛起,因而,“日本何以成功”成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包括中國日本學研究界在內的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在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研究日本成功的原因之外,不少研究者還試圖從思想、文化、宗教的角度探討日本成功的原因。他們以“儒學資本主義”、“拿來主義”、“集團意識”、“家族主義”、“誠”、“和”等等説法來説明日本戰後崛起的原因。我們認為,在這些原因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紮根於日本固有民族信仰——神道之中的,這就是基於神-人-自然一體觀而形成的“集團意識”。

  其次,神道倫理是構成東方傳統環境倫理思想有價值的要素。

  面對當代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人們在反思的過程中認為,不僅近代以來的工具理性、機械主義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負有責任,而且古希臘以來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哲學傳統,乃至基督教中的人類主宰自然的思想都應該對當今的環境危機負責。同時,對當代生態環境危機的反思還往往與推崇和呼喚過去時代的生活方式與道德理念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説,當代環境危機再一次觸動了人們的懷古情結,在討論如何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危機、構建當代生態倫理觀的時候,一些人常常提起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順天”,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把恢復這些傳統思想視為建設當代生態倫理的重要手段。

  在對生態危機進行反省的過程中,日本也出現了回歸東方文化傳統的主張。因此,如何認識古代東方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及其在今天的價值,已成為擺在思想家面前的一個嚴肅的課題。神道倫理作為日本傳統思想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成為東方環境倫理思想有價值的組成要素之一。

  神道倫理不僅重視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重視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神與人和自然三者不是孤立的他者或無緣者,而是以“生”為媒介的親子關係或同胞關係,即神與人和自然三者具有和諧的一體化的關係。神與人和自然三者是構成同一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神生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人依賴自然而生活;由神生出的自然界也帶有某種神聖性,在神道中,某些自然對象和自然現象也被作為神加以崇拜;而生出人與自然的母體——神,也由於人們的崇敬而得以發揮神威。神道倫理中人與自然環境神的思想,在客觀上是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因此我們可以説,神道倫理中強調神與人和萬物和諧一致、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的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儒學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統一觀”、古代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共同體現了東方傳統思想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和諧一致的特點。今天,如果我們對這種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理論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進行現代的詮釋,使之普遍化,使之與現代人的環境意識相契合,那麼,就可以克服近代以來西方傳統思想中由於主客(人與自然)兩極對立思維模式在環境問題上所產生的弊端。所以,神道倫理所體現的這種和諧一致的理論,對於建立適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型環境觀和環境倫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安萬侶《古事記》,鄒有恆、呂元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岸本芳雄《神道入門》,建帛社,1987年。
王守華、王蓉《神道與中日文化交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第一讲:日本神道伦理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哲学/思想)

第一讲:日本神道伦理

山东大学教授 牛建科

主讲人介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学与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学做奖励研究员、在皇学馆大学神道研究所留学。目前主编“人文东亚研究丛书”(即将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并承担其中《近世神道与国学》的翻译工作。

 

  

第一讲:日本神道伦理 (音频)→【请点击这里】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称“神道”,我国一般称“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

一、神道的伦理特性

  弥生时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前期,在为祈求神灵保佑农业丰收和丰收后答谢神灵恩德的祭祀场上逐渐形成了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以重祭祀为主要特点的原始神道,在人们敬神、向神祈祷的神道活动中,是通过神的意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因此,神道要从“神意”(“神之御心”,神的意志)中寻求其伦理的最终根据,也就是说,“神意”之所存乃日常生活伦理规范之所在。而这种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就是日本人所谓的“真心”(マゴコロ)。

  神道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在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同时也是日本神道原典的《古事记》(712年编成)和《日本书纪》(720年编成)中,还可以看到“アカキ心”、“キタナキ心” 这样的词汇,“アカキ心”也写作“明心”、“赤心”、“丹心”等,都是清明之心、真心的意思;“キタナキ心”亦写作“浊心”、“黑心”,是邪恶之心的意思。总之,相对于邪恶之心的“キタナキ心”,日本人自古以来推崇的是作为清明之心、真心的“アカキ心”。

  圣德太子之后的天武天皇(673年~686年在位),与圣德太子以德、仁、礼、信、义、智来制定冠位十二阶不同,于685年把明、净、正、直、勤、务、追、进八个字作为冠位的名称,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致力于以“真心”(至诚之念)为基础的道德活动与修养的神道精神、神道道德生活规范。明净正直之“明”是一种明朗快活的心情,“净”是指洁净、没有秽浊的清爽之心,“正”是指表里如一、不虚伪的公明正大之心,“直”是指正直不偏之心。总之,明净正直是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真心”(至诚之念),是一种明快的生气勃勃的清爽之心。而勤务追进则是“真心”的发动,今天的工作今天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务”;进而明天的工作也在今天做,并且不只是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为社会尽力,这就是“勤”;不落后于他人,不落后于时代,这就是“追”;在更积极的意义上,敢于为他人先,为时代先者就是“进”。这种勤务追进正因为是发自于明净正直之心、“真心”,所以也才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

  这样,“明净正直”(或“净明正直”)就构成了日本固有道德精神、神道“真心”(マゴコロ)的核心内容,明净正直之心,作为“真心”、“诚心”就构成了神道重要的伦理基础。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的宣命当中,屡屡可以看到“明净直诚之心”、“清明正直之心”、“清直诚之心”、“明净心”等词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明净正直之诚心、“真心”是神道道德生活的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自然也是一种厌恶污秽、喜爱清净的思想。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已有记载的神道传统的禊祓行法,就是求得身心清净、去除罪恶污秽的重要方法。意味着通过从外部洁净身体而达到精神净化这样的内部清静,并且消除道德上的罪恶,心机为之一转,从而获得生生发展。这样的神道行法具有实践道德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这种尊重明净正直之心的具体体现。

  伦理是有关人际关系的自然法则。作为宗教伦理,虽然归根结底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之理的,但就关系的维度来讲,却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至少应当包括神人关系、神与自然的关系、神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神之下人与人的关系。神道是多神教,过去有八十万神(《日本书纪》)、八百万神(《古事记》)、一千万神(《万叶集》)、一千五百万神(《出云国风土记》)等种种说法。从“记纪神话”来看,造化三神(天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具有“产灵”的能力,即神秘的生成能力或生殖能力。正是由于神的这种“产灵”的能力,使得神与人及自然万物之间具有了一种生与化生的血缘关系,因此,神道主张神皇神统,万世一系;基于这种血缘关系,神、人、万物又是一种互惠关系,这一点从伊势神道“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本”(《倭姬命世记》)这句格言就可以得到说明。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上述在神道活动中所自然形成的明净正直之心、“真心”使日本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并且构成了神道宗教伦理的基础。

二、神道伦理与儒佛的关系

  作为日本传统信仰和生活信条的神道,其核心内容源自于日本的神话和古代传说,在上述明净正直之诚心、“真心”、勤务追进等基本伦理精神的基础上,中世以后又吸收了儒学的智、仁、勇、五伦、五常和佛教的五戒、十善、八正道等内容和说教,逐渐形成了敬神崇祖、报恩感谢、忠孝、诚实、正直、清净洁白、勇壮、快活、中庸、温和、朴素、宽仁、亲和、调和、爱国、和平等神道德目。

  明净正直这些词语见于主张护国安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般若波罗密护国经》等大乘经典,后来本居宣长强调这种明净正直之心才是日本人纯粹的神道精神。在神佛习合的过程中,中世的伊势神道、吉田神道在神道本来的明净、明清之心基础上又习合了佛教的清净思想,明确形成了清明正直的神道理论和伦理思想。如“祭神以清净为先,镇我以得一为念”、“凡祭神之礼……内外清净是也。……其心无杂念为内清净,以六色之禁法为外清净。……以正直为清净。或以一心定准为清净。或以超生出死为清净”。主张内外清净,成为中世神道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近世神儒习合的过程中,无论是来自儒学方面的林罗山、山崎暗斋等人,还是来自神道方面的度会延佳和吉川惟足等人,都是站在神儒一致的立场上来建构和阐发神道理论和神道伦理思想的。林罗山的理当心地神道提出三种神器就是智仁勇三德象征的神道即王道论,主张君臣关系、亲子关系就是天地自然之理,忠孝之道正是对神真诚的实践。度会延佳主张神道是上下万民所应遵从的日用之道,要在感谢神恩的过程中以正直之心实践五伦五常之道,并尽自己的本分。吉川惟足也认为,人依神之命,以士农工商的身份来到世上,因此,与其身份相应而尽人伦日用之道就是神道,还主张对主君的绝对忠诚才是神道的根本精神。

  而中世和近世对“三种神器”的解释最典型地体现了神道与儒佛的关系。根据“记纪神话”传说,镜、剑、玉“三种神器”,象征着天皇的权利和皇位的继承。中世以后,受儒学和佛教的影响,对三种神器进行了种种伦理化的解释,使作为神圣之物的三种神器成为道德的象征。北畠亲房(1293~1354)受伊势神道的影响,在其《神皇正统记》中主张,镜、剑、玉分别代表正直、智慧、慈悲之德。进入近世,林罗山和熊泽蕃山把三种神器作为“智、仁、勇”三德的象征。神道学者菅原直胜则认为:“玺为神灵的全体,洁白而柔和,是善顺之德、清净之理;镜虚灵不昧,是正直的本体;剑刚利决断,是信心之义。”虽说这些人的三种神器观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将三种神器作为伦理的象征来理解的,是通过具体的物来直观地展开神道伦理意义的。

三、神道伦理的功能

  神道伦理是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产物,是日本民族神道生活实践的伦理升华,同时又是在吸收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虽说源自于敬神崇祖的传统神道信仰的清明正直之心、“真心”是神道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但在神道伦理德目形成的意义上,可以说神道伦理是儒、佛、神等相互融合的结果,并且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神道伦理成为战后日本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

  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因而,“日本何以成功”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中国日本学研究界在内的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在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日本成功的原因之外,不少研究者还试图从思想、文化、宗教的角度探讨日本成功的原因。他们以“儒学资本主义”、“拿来主义”、“集团意识”、“家族主义”、“诚”、“和”等等说法来说明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我们认为,在这些原因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扎根于日本固有民族信仰——神道之中的,这就是基于神-人-自然一体观而形成的“集团意识”。

  其次,神道伦理是构成东方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有价值的要素。

  面对当代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在反思的过程中认为,不仅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机械主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负有责任,而且古希腊以来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乃至基督教中的人类主宰自然的思想都应该对当今的环境危机负责。同时,对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还往往与推崇和呼唤过去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道德理念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当代环境危机再一次触动了人们的怀古情结,在讨论如何应对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构建当代生态伦理观的时候,一些人常常提起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顺天”,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把恢复这些传统思想视为建设当代生态伦理的重要手段。

  在对生态危机进行反省的过程中,日本也出现了回归东方文化传统的主张。因此,如何认识古代东方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在今天的价值,已成为摆在思想家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神道伦理作为日本传统思想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成为东方环境伦理思想有价值的组成要素之一。

  神道伦理不仅重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重视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神与人和自然三者不是孤立的他者或无缘者,而是以“生”为媒介的亲子关系或同胞关系,即神与人和自然三者具有和谐的一体化的关系。神与人和自然三者是构成同一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神生出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人依赖自然而生活;由神生出的自然界也带有某种神圣性,在神道中,某些自然对象和自然现象也被作为神加以崇拜;而生出人与自然的母体——神,也由于人们的崇敬而得以发挥神威。神道伦理中人与自然环境神的思想,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神道伦理中强调神与人和万物和谐一致、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儒学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统一观”、古代印度的“梵我一如”等思想,共同体现了东方传统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和谐一致的特点。今天,如果我们对这种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理论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进行现代的诠释,使之普遍化,使之与现代人的环境意识相契合,那么,就可以克服近代以来西方传统思想中由于主客(人与自然)两极对立思维模式在环境问题上所产生的弊端。所以,神道伦理所体现的这种和谐一致的理论,对于建立适应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环境观和环境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安万侣《古事记》,邹有恒、吕元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岸本芳雄《神道入门》,建帛社,1987年。

王守华、王蓉《神道与中日文化交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4:~我想买电池…~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https://www.jpfbj.cn/irodori/pdf/2021tongzhi.pdf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有关“对曾培养过赴日生活、工作人才院校的资助项目”的通知

https://www.jpfbj.cn/jp/sys/?p=3709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各种店铺、百元店、药妆店、家装用品城、家电商场、楼层的数法、雨伞、洗手间的名称、电梯的按钮。




◆日本のいろいろな店 / 日本的各种店铺


日本には、あちこちにコンビニがあります。都会の街の中では、同じブロックに隣り合うように複数のコンビニがあることもよくあります。郊外に行けば、広い駐車場のあるコンビニが、道路沿いに何軒もあるのを見かけます。多くのコンビニは、年中無休で24時間営業です。


コンビニでは、いろいろなものが売られています。お弁当や惣菜、おにぎりやサンドイッチ、飲み物、デザート、冷凍食品、お菓子などの食料品はもちろん、文房具、化粧品、衣料品、スマホ用品、本・雑誌、傘などもあります。日本のコンビニではお酒やタバコも買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また品物を買うだけではなく、いろいろなサービスを受けることもできます。宅配便を出すだけでなく、受け取るときも自分が便利なコンビニを指定して、そこに配達してもらうこともできます。インターネットで予約したコンサートなどのチケットを受け取ったり、税金や電気代などの公共料金を払ったりすることもできます。コンビニにある機械を使って、コピーを取ったり、データを印刷したり、FAXを送ったりすることもできます。ATMもあり、現金をおろすこともできます。


このように、日本の生活にとって、コンビニは欠かせないものになっています。


日本到处都有便利店。在城市的街上,甚至经常能在同一区域看到好几家不同的便利店挨在一起。到了郊外,则可以在道路沿线上看到好几家有着宽阔停车场的便利店。很多便利店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


便利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不仅有盒饭、熟食、饭团、三明治、饮料、甜点、冷冻食品、点心等食品,也有文具、化妆品、衣服、手机配件、书籍杂志、雨伞等。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也能买到烟和酒。


除了购物外,人们还可以在便利店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不仅可以寄快递,接收时还可以指定自己方便去的便利店,让快递公司把快递送到那里。此外,还可以在便利店领取网上预约的演唱会门票,交税,交电费等公共费用。使用便利店里的机器可以复印、打印、发送传真等。便利店还设有ATM机,可以在这里取钱。


如上所述,在日本的生活中,便利店不可或缺。





◆100円ショップ / 百元店


100円ショップは、店の品物が(一部を除いて)100円(消費税別)で買える店のことです。「100円均一」から「100均」という略語で呼ばれることもあります。100円ショップはデパートやショッピングモールの一角にある場合もありますし、ビル全体が100円ショップになっている場合もあります。


100円ショップで扱われている商品は幅広く、文房具、食器、キッチン用品、清掃用具、衣料品、食料品、おもちゃなど、さまざまな品物が売られています。また、普通の品物だけではなく、オリジナルのアイデアグッズや便利グッズなどもあります。100円ショップには、日常で必要となるもののほとんどがそろっています。


百元店是一种店内所有商品(部分除外)都能以100日元(不含税)的价格买到的商店。因为其商品价格“100円均一(均为100日元)”,所以也会简称其为“100均”。百元店有时会位于百货店或商场中的一角,有时则是独立的店铺。


百元店销售的商品覆盖范围很广,文具、餐具、厨房用品、清洁用品、衣服、食品、玩具等,品种繁多。而且,这里不仅有普通的商品,还有很多原创的创意商品和便利工具。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在百元店里基本都能找到。



◆ドラッグストア / 药妆店


ドラッグストアは、風邪薬、胃腸薬、目薬など、処方箋のいらない薬を売っている店です(処方箋を扱う調剤薬局を併設している店もあります)。薬だけではなく、サプリメント、化粧品、シャンプー、歯ブラシ、洗剤、清掃用具、殺虫剤、マスク、風呂用品、生理用品、ペット用品、文房具などもあり、店によってはカップラーメンなどの食料品やお菓子、飲み物、お酒などを買うこともできます。


药妆店是销售感冒药、胃肠药、眼药水等非处方药的店铺(有时也会跟购买处方药的药房设在一起)。药妆店不仅有药品,还有保健品、化妆品、洗发水、牙刷、洗洁精、清洁用品、杀虫剂、口罩、洗浴用品、女性用品、宠物用品、文具等,有的店铺还会销售方便杯面等食品、点心、饮料等各种商品。




◆ホームセンター / 家装用品城


主に家の設備や工事に関する品物を売る大型店を、日本語では「ホームセンター(home center)」といいます。ホームセンターは、郊外の幹線道路沿いに多く、広い駐車場を備えています。ホームセンターには、木材、のこぎりやドライバーなどの工具、ネジや釘、電気関係の部品、建築材、作業着をはじめ、園芸用品、ペット用品、自動車用品、家具なども売られています。


主要销售家居设备及装修相关用品的大型店铺,在日语中称为“ホームセンター(home center)”。家装用品城一般设于郊外的主干道沿线,并配有宽阔的停车场。家装用品城里除了木材、锯子和螺丝刀等工具,以及螺丝、钉子、电气零部件、建材、工作服之外,还销售园艺用品、宠物用品、汽车用品和家具等。



◆家電量販店 / 家电商城


家電量販店は、パソコンやテレビ、冷蔵庫、ドライヤーなどの電気製品を売るチェーン店です。東京の新宿や池袋、大阪の日本橋などに大きなビルとして出店している場合もありますし、郊外の幹線道路沿いに大型駐車場を持った店舗を出している場合もあります。電気関係の製品を幅広く扱うだけでなく、店によっては酒や化粧品などを扱っていることもあります。


買い物の額によってポイントをためると、あとで買い物するときに値段が安くなるポイントカードを取り入れていることも多いです。また最近ではインターネットのサイトからも商品を買うこともできます。


家电商城是销售电脑、电视、冰箱、吹风机等电器产品的连锁店。家电商城不仅会设在位于东京的新宿、池袋或大阪的日本桥等地的大楼中,也会在郊外的主干道沿线附近开设并配有宽阔的停车场。在这里不仅能买到电器相关的各种产品,有的店铺还会销售酒类和化妆品等。


很多家电商城都设有积分卡,根据消费的金额积分,然后在下次购物时抵现。最近,很多家电商城也开通了电商渠道。




◆階の数え方 / 楼层的数法


建物の階の数え方は、国によって違います。アメリカ式では地面と同じ階が1階で、1つ上に上がると2階です。これに対してヨーロッパ式では、地面と同じ階は地上階と呼び、1つ上がった階が1階です。国によっては、建物ごとに数え方が違うなど、統一されていない場合もあります。


日本は、アメリカ式の階の数え方を採用しているので、地面と同じ階が1階で、1つ上がった階が2階、そのあとは、3階、4階…となります。


また地下階を数えるときは、地面から1つ下がった階が地下1階(B1)、その下が地下2階…となります。


建筑物楼层的数法,因国家而异。在美式数法中,与地面相同的楼层为1层,1层上面一层为2层。而在欧式数法中,与地面相同的楼层被称为底层,上面一层为1层。不同国家根据建筑物种类的不同,数法也可能不同,并未完全统一。


日本目前采用的是美式的楼层数法,与地面相同的楼层为1层,上面一层为2层,再往上依次为3层、4层,以此类推。


此外,在数地下楼层时,地面以下一层为地下1层(B1),再往下一层为地下2层,以此类推。



◆傘 / 雨伞


外国の人から「日本人は雨に濡れると溶ける」と言われるぐらい、日本では雨が降ると多くの人が傘を差します。少しでも雨が降ると、濡れないように、すぐに傘を差す人が多いです。普段から、かばんに「折りたたみ傘」を入れている人も多くいます。またコンビニや駅の売店などに行けば、ビニール傘を買うことができます。ビニール傘は透明なビニールでできた傘で、コンビニで1本300~500円ぐらいで売られていますし、100円ショップに行けば、傘を1本100円で買うこともできます。なので、雨が降ったらコンビニでビニール傘を買い、いらなくなったら捨てるという、使い捨ての感覚で使う人もいます。


在日本,一下雨便有很多人打伞,以至于外国人会开玩笑说“日本人被雨淋到会融化”。即便只是很小的雨,为了不被淋湿,很多人也会马上打伞。很多人平时会在包里放折叠伞。在便利店或车站的小卖部也能买到塑料雨伞。塑料雨伞是一种用透明塑料布制成的雨伞,在便利店里只要300日元到500日元就能买到一把。如果去百元店,则只需100日元。因此,也有人会把塑料雨伞当成一次性雨伞使用,下雨时去便利店里买一把,不需要的时候就扔掉。




◆トイレの呼び方 / 洗手间的名称


トイレを表す日本語のことばは、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デパート、ショッピングモール、駅や空港、飲食店などでは、トイレを表すいろいろな表示があります。


よく見かけるのは、英語で「Toilet」と書いてあるものです。「WC」という表記もあります。日本語で書いてある場合は、「化粧室」「お手洗い」という表示が一般的です。昔の建物などでは「便所」ということばも使われますが、直接的な言い方なので、避け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ました。


男女の別は、「MEN/WOMEN」という英語を使ったり、日本語で「男性/女性」「男子/女子」と書いてあったりします。赤と青のピクトグラムでも表されていることが多いので、男女の区別に迷うことはないと思います。ときどき、「紳士/婦人」のような別の言い方をしたり、「殿/姫」のように比喩的に男女を表していたりすることもあります。これらの漢字を覚えておくと安心ですが、通常はいっしょに絵があり、だいたい判断できますので、迷うことは少ないでしょう。


最近では、「だれでもトイレ」または「多機能トイレ」があることも一般的になりました。これはスペースが広く取られたトイレで、車いすやベビーカーでそのまま入ることができます。赤ちゃんのおむつを替える台が付いていたり、人工肛門の人が使える設備が付いていたりします。


多機能トイレは男女兼用で、緑で表されています。入るときは「開」のボタンを押して自動ドアを開け、中に入ったら「閉」のボタンを押して扉と鍵を閉め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ます。必要な人がいるときには優先すべきですが、空いているときは、だれでも使えます。


なお、日本ではトイレの数は多く、駅や空港、デパート、コンビニなどに、あまり距離を空けずに設置されています。街中でトイレに行きたくなっても、あまり困らないでトイレを見つけられるでしょう。なお、日本ではほとんどの公衆トイレは無料で使用できます。


日语中,表示洗手间的词汇有很多种。百货店、商场、车站、机场、餐饮店等的洗手间标识也是各种各样。


最常见的是英语“Toilet”。也有写“WC”的。用日语写成的标识中,则数“化粧室(化妆间)”“お手洗い(洗手间)”最为常见。在过去的建筑物中,也会使用“便所(厕所)”一词来表示,不过由于表达过于直接,近几年用得越来越少了。


关于男女卫生间的标识,既有使用英语“MEN/WOMEN”表示的,也有使用日语“男性/女性”“男子/女子”表示的。使用红色和蓝色象形符号表示的情况也很常见,不会出现分不清楚的情况。有时,也会使用“紳士/婦人”或“殿/姫”这种比喻来表示男女。如果能认识这些汉字当然很好,不过汉字的旁边一般配有图片,可以帮助你进行判断,不会分不清楚。


最近,だれでもトイレ(大家的洗手间)”或“多機能トイレ(多功能洗手间)”也越来越常见。这种洗手间内部空间宽敞,轮椅、婴儿车等可以直接入内。此外,还装有可供换尿布时使用的婴儿台,或可供装有人工肛门的人使用的设备。


多功能洗手间男女通用,用绿色表示。进入时,按下“開(开)”的按钮,自动门便会打开,进入内部后按下“閉(关)”的按钮,门便会关闭。虽然这种洗手间应优先让给有需要的人使用,但在空闲时,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日本洗手间数量很多,在车站、机场、百货商店、便利店等地,洗手间设置的间距都不远。即使我们走在街上,想去洗手间,也能轻松在附近找到。此外,日本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间都可以免费使用。




◆エレベーターのボタン / 电梯的按钮


日本のエレベーターには、階数のボタンのほかに、「開」のボタンと「閉」のボタンがあります。このうち「開」のボタンは、まだ乗り降りしている人がいるときなどに、扉が閉まらないよう、押しておくためのボタンです。では「閉」のボタンはどんなときに使うのでしょうか?これは、もうだれも乗り降りしないときに、早く扉を閉めるためのボタンです。エレベーターに閉じるためのボタンがあるかどうか、そのボタンを使うかどうかは、国によって違うと思います。日本では、もうだれも乗り降りしないとわかったときは、すぐに「閉」のボタンを押すことが期待されます。操作パネルの近くに立っている人が、もうだれも乗り降りしないのに、「閉」ボタンを押さないで待っていると、ほかの人がイライラしながら、横から手を延ばしてきて押すことにな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日本的电梯中,除了楼层按钮之外,还有“開(开)”和“閉(关)”的按钮。还有人要上电梯或下电梯时,按下“開”的按钮,便可以让电梯门保持打开的状态。那么,“閉”的按钮又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的呢?在已经没有人要上下电梯时,为了尽快关闭电梯,你应该按下“閉”的按钮。电梯中有无关闭的按钮以及生活中是否会用到这个按钮因各国国情而异。在日本,如果知道已经没有人要上下电梯了,那么最好马上按下“閉”的按钮。如果站在操作面板附近的人即使知道已经没有人要上下电梯,却没有按下“閉”的按钮,只是一味等待的话,电梯里的其他人可能会觉得不耐烦,甚至从旁边伸手去按“閉”的按钮。



Ⓒthe Japan Foundation




日本各式各样的店铺非常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真想早日去逛逛呀。



『いろどり』入門の該当課

第十五課 電池がほしいんですが

1. どこで買えますか?

2. フロアガイド

3. カメラは何階ですか?

4. わあ、かっこいいですね

5. 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の表示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https://www.jpfbj.cn/irodori/resources/pdf/X_Tips_All.pdf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4:~我想买电池…~#日本国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4:~我想买电池…~#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有关“对曾培养过赴日生活、工作人才院校的资助项目”的通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各种店铺、百元店、药妆店、家装用品城、家电商场、楼层的数法、雨伞、洗手间的名称、电梯的按钮→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 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 晏 妮】→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 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 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 晏 妮

主讲人介绍:

晏妮,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曾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任职,后赴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戏剧/影像)博士前期课程毕业,一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历史/社会)博士后期课程毕业,社会学博士。研究专业为中日比较电影史,影像学。曾任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特任讲师,清华大学伟伦教授,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客座教授。现为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明治学院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后“满洲”电影论:中日电影往来》(共同编著,人文书院),《男性社会的纽带,亚洲电影–同性连带的欲望》(合著,平凡社),《电影与“大东亚共荣圈”》(合著,森话社),《女演员山口百惠》(合著,wides出版),《电影与身体/性》(合著,森话社),《电影的恐怖》(合著,青弓社),《战时的电影 日本・东亚・德国》(共同编著,森话社)等。

 

第三讲: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日本电影系列讲座,我是日本电影大学的晏妮,我担任的这一讲题目是《用影像书写思想——记电影导演大岛渚》

(一)大岛渚与松竹电影公司

大岛渚出生于1932年,1950年考入日本头等学府京都大学。他在学期间就积极参加学生文化活动,并组织了学生剧团创造座。1953年,大岛担任了京都府学联委员长,是该组织第一位非日共党员的负责人。大学毕业后,经过严格的选拔,大岛考进松竹电影公司。在50年代,日本电影大公司是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之一,入社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

松竹名气虽大,但该公司拍摄的主流电影大多沿袭战时风格,战后仍变化无几,其中催泪的言情剧是松竹不同于其他电影公司的主打类型片。1959年,大岛首次担纲长篇故事片《爱与希望之街》,他初出茅庐便显露了不同凡人的思维。影片描写一个家境贫穷的少年,利用鸽子识家的本性,用反复贩卖的办法赚钱。街里的一位富家少女对少年持有好感,与其开始交往,但当少女得知真相后,她再次买下鸽子,并愤怒地让哥哥打死了鸽子,以示与少年诀别。少年与富家女决裂后,来到街道的工厂劳动。这部小品的故事虽不乏言情片要素,但影片结尾却寓意深刻,作者欲向观众暗示,贫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据大岛回忆,在片名问题上,他也曾跟公司方周旋了几个回合,自己原定的片名《愤怒之街》招致了公司的反感,他不得已地退让了一步,提议改为《爱与愤怒之街》或《爱与悲伤之街》,但第二天,大岛才发现,业已装订好的剧本上印的片名被改为《爱与希望之街》,当然,这个片名未能反映大岛的初衷。

不过,反叛者大岛渚当时在电影评论界拥有不少支持者,佐藤忠男,齋藤龙凤和花田清辉等评论家力挺大岛,使他顺利地导演了接下来的《青春残酷物语》(1960)和《太阳的墓场》(1960)。《青春残酷物语》讲述了一对男女青年如何设美人局骗取钱财,最后双双死于非命。这种反叛的角色显然与《爱与希望之街》异曲同工,并且颇似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同年拍摄的处女作《精疲力尽》。大岛在作品里特意穿插了反政府游行以及韩国4月革命的场面,这种用影像表达思想的端倪,在日后大岛的许多作品里得以继续深入和延伸。比如政论片《日本的夜与雾》(1960)的诞生,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与世界电影浪潮的同步,另一方面,也首次直接地披露了大岛对国家,体制和组织的批判精神。

毋庸赘言,激进地涉及社会与政治的大岛渚与老铺公司松竹的传统大相径庭,他想拍的题材,他的影像风格都恰恰与公司方相反。他的第四部电影《日本的夜与雾》只公映了三天,便被公司独自撤档,为此,大岛与公司方彻底决裂,从此走上一条独立制片的不归路。

《日本的夜与雾》描写了参加反安保条约组织内部的矛盾,大岛为追求真实性和临场感,全长107分钟的影片仅用了47个镜头,并且时而运用舞台剧的聚焦人物的形式推展剧情。当摄影机穿梭于室外室内,拍摄激烈的争论场面时,即便演员念错了台词,他也坚持一镜拍到底,原汁原味地呈现现场的紧张气氛。故事开场是参加60年反安保条约游行时相识的记者野泽和女学生玲子举行婚礼。两位不速之客的先后到场,把这场婚礼变为一场追究责任的辩论会,从头至尾火药味十足。第一位来客太田是新郎新娘的同志,他执意询问游行时失联的同志北见的去向。此事未了,野泽的老朋友宅见也闯入婚礼,追问运动中受到审查的同志高尾自杀的真相。大岛灵活地使用回忆镜头,展示了反破防法游行时的一幕幕往事,发生于反体制运动内部的思想对立和由此引发的种种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包括男女情爱间的争斗。影片结尾是新娘出走,婚礼不欢而散。

如果对日本战后各次政治运动以及当时的世界动向不具备基本的常识的话,便很难搞清剧中人在争执些什么。略显晦涩的一连串的台词揭示了反体制学生运动与日共的矛盾,观众看到了战后的左翼歌舞运动,也目击了反体制组织内部的权益斗争。整部影片写的是反体制运动,但自始至终没有政府方的人物登场,相反,观众却可以随着剧情推展,清楚地了解担任革命运动领导的中山和野泽等人如何宣扬大义至上,而不惜把同志置于死地。外部的敌人可视可见,但隐藏于人们心中的敌人无疑具有更大的瓦解力。笔者认为,《爱与希望之街》描写的阶级对立及《青春残酷物语》刻画的反叛的青春在此片里得以拓深,通过这部辩论剧,大岛大胆地表述了同一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危机以及组织对个人的压抑。其实,大岛所触及的正是战后左翼电影从未涉及也不愿承认的敏感话题,拒绝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精神始于他学生时代对日共的质疑,源自他通过参与运动而体验的诸多失败事例。日后,大岛渚则把他对日本与亚洲历史的思考倾注于多部影片中,而大岛本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晏妮女士1985年采访大岛渚导演(于大岛渚事务所)

 

(二)用影像思考日本战时与战后史的连续性

1961年,大岛渚与盟友剧作家田村孟、石堂淑朗及演员小松方正、户浦六宏等人创立了独立制片社“创造社”。关于公司名称,大岛曾说,我们没有鲁迅那么伟大,就用了与鲁迅对立的郭沫若所在的创造社作为公司名。同年,他将大江健三郎的第三部短篇小说,荣获芥川奖的《饲育》搬上了银幕。太平洋战争后期,一架美国飞机坠落在长野的某个村庄,黑人飞行员被俘,人们给他戴上手铐脚镣,象牲口一样关进一间小屋内饲养,主人公少年负责为飞行员送饭。不久后,村里的孩子们与俘虏一起玩耍,敌我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接下来村里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从东京避难来村的百合子,因与村里一青年有染,遭众人谴责,后死在山崖下,大地主与分家的亲属争吵不休,村里的矛盾此起彼伏,众人深感不安。于是,唯一的他者——黑人俘虏即刻变成村民泄怒的对象,恐惧的黑人拉孩子做人质,大地主恼羞成怒,竟手持柴刀砍死了黑人。大家虽目睹此事,但都守口如瓶。事发后不久,日本迎来了战败。人们点明了松火,开始过热闹的村节,村民之死,砍杀俘虏,甚至连日本的战败,对他们来说,都像未曾发生过一样。在影片结尾,唯有站在山头的少年,无言地望着狂欢的村民。

大岛离开松竹后的第一部独立制作的《饲育》出手不凡,令观者震撼。虽然作者对原作的某些细节有所改动,但大江健三郎和大岛渚本人对于战争、战后日本及日本人的思考,都毫无保留地化作影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一个发生于与世隔绝的小共同体内部的杀人事件,作者的问题意识不仅仅停留于反省战争和战场上的暴力,全体村民在目击残忍的杀人场面后一片沉寂,才是此片的画龙点睛之处,可以说,这个愚昧的小共同体和麻木不仁的村民正是战后日本社会的缩影。与《爱与希望之街》一样,《饲育》也讲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故事,片尾的少年则代表了大岛本人,由此可知,为何他的两部影片的结尾都落笔在少年身上。少年既是主人公,也是作者的代言人,有了这样的少年才使绝望中生出一丝希望之光。

或许可以说,大岛渚用影像书写日本人时的自我反省手法颇似鲁迅。如果说鲁迅写的是一个阿Q,那么,《饲育》描写的就是不仅愚昧无知而且残忍地对待他者的日本阿Q群像。而《仪式》(1971)一片的表述则显得更加激进。

《仪式》通过一个乱伦家庭的崩溃经纬深刻剖析了战时和战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用一个位于日本南方小岛的大家族之沉浮,影射战后日本与战时的连续关系。主人公满洲男接到表弟辉道自杀的消息后,与表妹律子一起赶回老家参加葬礼。一族之长一臣战争期间曾担任日本内务省官员,现已年迈。满洲男的父亲韩一郎在日本战败后自杀,而辉道其实是一臣与他姐姐女儿的私生子。满洲男出生于伪满洲,他与母亲回日本时,小弟弟已经死在异乡。他喜欢律子,律子爱着辉道,而辉道深爱的却是律子的母亲节子。这样一个男女关系紊乱的大家族,只有每逢婚丧仪式时才聚会在一起。战争时期的吹鼓手一臣战后仍然稳坐家长之席,大家族成员虽各自信仰不同,但都仍置身于历史的阴影中。从辉道的自杀起始,大家族开始分崩离析,最后,律子也在辉道的身边结束了生命。这部影片人物众多,关系相互缠连,观众亦透过主人公满洲男的视点,观看家族群像。这个大家族的崩溃暗示大日本帝国的末路,只有观看者满洲男是这个家族解体的见证人。

 

(三)他者·亚洲·历史

如前所述,大岛渚早期就把韩国的时事镜头穿插进《青春残酷物语》,而后,他的影片更多地直接或间接地触及有关日本殖民地和亚洲的历史关系。

受在日朝鲜人李珍宇因强奸杀人案被处死一事的触发,大岛渚拍摄了黑色荒诞幽默剧《绞死刑》(1968)。影片的主人公在日朝鲜人青年R,被捕后被判处死刑。由于死刑的执行者们疏忽职守,R有幸逃脱了死亡却失去了记忆,不知自己为何人。于是,刑务官们为了执行第二次死刑,便不择手段地欲强行恢复R的意识和记忆,以便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但当他们终于按照法律欲执行第二次死刑时,R不见了,映入观众眼帘的只有一个空空的绳圈。影片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既质疑了死刑制度,也直接了当地提出了在日朝鲜人所遭受的民族歧视等问题。

在另外几部影片里,大岛也同样注重表述如何看待历史和他者。《日本春歌考》(1968)的故事背景为60年代反越战时期,写的是教师大竹和一群男学生们有关性欲的议论以及他们喜爱的春歌。大竹唱的春歌其实是借1932年《讨匪行》的曲调改唱的《满铁小调》,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均知,《满铁小调》是战时朝鲜慰安妇讥讽逛慰安所的男人时哼唱的小曲。大岛渚的勇气在于他竟以此曲调穿引故事。另外,他还设定了在日朝鲜女学生的角色。黑白影片《绞死刑》中作为国家的象征参与死刑仪式的日本国旗在彩色片《日本春歌考》里则变为中心被涂黑的太阳旗,这群对教师见死不救并强奸了他的恋人的学生口哼《满铁小调》,发泄性欲,并拒绝庆贺自古未变的日本建国日,六十年代后期的反战民歌居然被他们哼唱不停的《满铁小调》喧宾夺主了。《归来的醉鬼》(1968)用前后两段相似的情节,讲述了日本人和朝鲜人相互调换服装后的不同结局,大岛渚在该片显示的剧作方面的先锋性,或许影响了韩国的洪尚秀,洪的《江原道之力》(1998)采用的也是类似的编剧手法。《归来的醉鬼》启用了当时的日本民谣歌队的北川修等三人担任主演,而由他们主唱的北朝鲜民谣《临津江》的唱片则在日本被禁止发行。顺便提一下,上述两部影片都是由大岛曾经所在的松竹公司发行的,可见1960年代后期,日本大电影公司的宽容尺度大有改善。

至于《韩国少年润福的日记》(1965)和短篇纪录片《被忘却的皇军》(1963)应该看作大岛向日本和日本人发出的挑战质问书。前者使用了他访韩时拍下的照片集锦表述韩国的现状,后者是他手提摄影机追拍一位在日韩国伤夷军人的抗议活动的纪录。战时做为日本人曾为帝国效劳的主人公被韩日两国政府拒之门外,因他的在日身份而无法获取伤夷军人的任何补助待遇。

 

(四)大岛渚与中国

囿于文字篇幅有限,我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大岛渚及其作品与中国的关系。前文已提到大岛对鲁迅的尊敬之念,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似乎很不经意地插入了鲁迅的语言和表象。前述的《日本的夜与雾》和《绞死刑》中引用了鲁迅的话,尤其前者,学生们争论时的发言表达了他们如何理解鲁迅,或许战后竹内好的鲁迅解读也影响了大岛渚及他的盟友吧。另一部《新宿小偷日记》(1969),故事舞台选择了有名的新宿纪伊国屋书店,我们可以看到书店里堆积的大量书籍中,鲁迅的书被摆在了异常显眼的位置,电影的旁白还朗诵了鲁迅的著名随笔《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话。

与鲁迅相比,大岛渚对毛泽东所知不多,却兴趣盎然。他拍摄了两部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它们分别是《毛泽东 其生涯与革命》(1968)和《传记·毛泽东》(1976)。大岛的视点极具特色,比如,他在解说词里对毛始终使用第二人称。

13集电视连续剧《亚洲的曙光》(1964-1965)根据山中峰太郎的原著改编,写的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二次革命期间,一群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投身于革命事业,主人公中山峰太郎也毅然奔赴中国援助同窗旧友的一段曲折经历。

大岛渚与中国电影人有过的交往并不多,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黄土地》(1984)在日本公映时,大岛渚曾经应杂志邀请,和来日做公映宣传的导演陈凯歌做过一次对谈。陈凯歌曾在自传《少年凯歌》中谈及《青春残酷物语》,而观摩了《黄土地》的大岛也对该片赞不绝口,二人的对谈十分投机契合,比如在谈到欲哭无泪的手法时,陈凯歌与大岛渚主张的方法论可谓不谋而合。

遗憾的是,大岛渚的名字在文革后才有可能进入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大岛作品的受众大都集中在有过激性描写的《官能的王国》(1976)和《爱的亡灵》(1978)上,《青春残酷物语》只在电影界内部放映过。但即便如此,继陈凯歌之后的第六代电影人,如娄烨,梅峰等人都十分钦佩大岛渚,据他们称,构思影片《颐和园》(2006)时脑子里想着参考的就是《青春残酷物语》。

最后,我想用大岛渚视为座右铭的一句诗作为结语,该诗的作者是患麻风病的日本诗人明石海人。大岛不仅偏爱此诗,还对诗词内容身体力行,他永不妥协地竭尽全力燃烧自我,并不断地打破自我、推陈出新,他那些反省日本的影像思考至今仍未褪色、时看时新。我相信大岛渚的影像世界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

要学深海的鱼群,若不自我燃烧发光,将沉潜于黑暗中。

——明石海人歌集《白描》序文

 

(完)

 

参考文献

晏妮《浅谈大岛渚和他的作品》 ,载《世界电影》1986年2期,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新浪潮 中国·香港·韩国·台湾 电影的新一代》,载《形象论坛》1988年11月增刊号

四方田犬彦编《大岛渚著作集》四卷,现代思潮社,2008年

大岛渚《不断质疑日本的世界巨匠》,载《文艺别册》,河出出版新社2013年

晏妮《不断反省自我的影像思想家》,河出新房出版新社 2013年

阿部范之《虚构中的鲁迅形象——以日中电影作品及剧本为中心》一桥大学机关资料库HERMES-IR,2010年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新海诚的唯美世界:原风景、情感和世界观”,由美国麻省桥水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吴咏梅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7/movie_episode3.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往期链接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 第一讲:日本电影与神道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电影)  第二讲:东映任侠电影十年:时代的光与影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新书推荐|《现代中国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由日…

#新书推荐 |《现代中国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 由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田中祐辅副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现代中国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的中文版图书,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为该书中文版的翻译和出版提供了资助。该书中文版图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桂荣老师、讲师费晓东老师翻译,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徐一平老师审订。关于该书的详细信息,请参考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介绍→新书推荐 |《现代中国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