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



主讲人介绍:

杨伟,四川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所所长,日语系教授,文学博士。现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私小说研究会特别研究员,曾在东京大学、法政大学、奈良教育大学等任客座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铜锣>同人草野心平、黄瀛、宫泽贤治研究》。出版有《日本文化论》、《少女漫画·女作家·日本人》等个人学术专著,译有《人间失格》、《空翻》、《夕子的近道》、《他人的脸》、《镜子之家》等20余部文学名著或学术著作,主编《诗人黄瀛与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研究》、《西南地区日本学的构筑》、《作为区域研究的日本学(上、下)》、《文化·越境·表象——中日文化交流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历史》等学术著作,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读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黄瀛先生(1906-2005)都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于1906年,其父是重庆川东师范学校首任校长黄泽民,其母是来自日本千叶县八日市场市的日本教习太田喜智。黄瀛先生早年就读于日本文化学院和陆军士官学校,1930年底回国从戎,官至国民党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少将特参。解放后因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海外关系而数度入狱,及至文革结束后才成为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黄瀛先生1924年青岛日本中学毕业照


  黄瀛从少年时代起便醉心于日语诗歌创作。1925年9月,年仅19岁的他在几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登《日本诗人》“新诗人号”的首席,以明朗阔达的诗风一举成为诗坛的宠儿,后于1930年和1934年出版了日语诗集《景星》和《瑞枝》,是第一个在日本近代诗坛上赢得卓越声誉的中国诗人。他还与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诗人一起创办了诗歌杂志《铜锣》,且与诗人高村光太郎、小说家井伏鳟二等都有过文学上的亲密交往,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黄瀛先生的日语诗集《瑞枝》


  但颇为奇怪的是,黄瀛在战后遭到了日本文坛的遗忘,直到苍土舍1982年推出《瑞枝》的复刻版,1984年出版《诗人黄瀛——回想篇·研究篇》,才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小小的黄瀛热。1994年佐藤龙一作为生前采访过黄瀛的传记作家,掌握了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传记《黄瀛——他的诗及其传奇生涯》(日本地域社会研究所,1994年),为黄瀛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史实资料与大致的年谱。而在安藤元雄等主编的《现代诗大事典》(三省堂,2008年)中,也专门收录了“黄瀛”词条。这些都表明,黄瀛作为卓有成就的日语诗人,也作为一个有着跨文化身份的传奇人物,已引发了文学研究者和史学家们的兴趣。但遗憾的是,上述研究成果还大都停留在人物传记或文坛忆旧的框架内,并没有完全改变黄瀛诗歌在日本现代诗歌史上的边缘地位和遭到日本诗坛日渐遗忘的事实。


  当然,要一一追溯黄瀛被日本诗坛遗忘的原因或许并不那么简单,但正如冈村民夫指出的那样,“这一重大的缺失既不是因为其诗歌水平的低下,也不是源于其原创性的匮乏,更不是因为其缺乏现代性,而毋宁说是因为其诗歌创作的核心潜藏着语言、文化以及存在论上的‘越境与混血’”[1]。换言之,这种由“越境”和“混血”所表征的诗歌特质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造就了其他诗人所无法模仿的特殊魅力的同时,也使他的诗歌成为了一种有些异端的少数文学,从而很容易被关闭在主流诗歌史的门外。


  而追溯另一个原因,或许与黄瀛在诗坛上的微妙地位不无关系。比如,作为混血儿,他无疑是诗坛的“单独者”,但却又不甘寂寞,广泛参与了各种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诗歌团体。尽管不是团体的中心人物,但反倒赢得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可以逾越团体的界限,而成为诗坛的自由人士。比如,他既是《铜锣》杂志的同人,也是《碧桃》和《草》等杂志的成员,同时还大肆活跃在《诗与诗论》等追求纯粹诗的现代主义诗刊上。他这种在诗歌团体上的越境性不仅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不能被简单归结为某个特定诗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导致很难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和评价。此外最重要的一点,“还得归咎于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把日本文学视为‘日本人的文学’这样一种狭窄的视野”[2],因此,身为中国国籍的黄瀛被摒弃在“日本文学”之外,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铜锣》共16期的封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日本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日语文学”这一概念。这显然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包括亚洲人和欧美人在内的外国人用非母语的日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潮大有关系。对这些外国人用日语创作的文学进行研究,已俨然形成了一股引人瞩目的潮流。如果从“日语文学”的视域重新审视黄瀛及其诗歌,我们不能不说,像彗星般划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诗坛的黄瀛不仅没有过时,毋宁说蕴含着历久弥新的价值,以至于黄瀛“在今天乃是应该被更广泛地知晓和重新评价的‘崭新’诗人”[3]。而“对诗人黄瀛的再评价,也能对‘日语文学’的拓展成为一种具有批评性和生产性的催化剂”[4]。


  笔者注意到,在积极倡导对黄瀛及其诗歌进行评价的学者中,黄瀛的传记作家佐藤龙一认为,“不妨把黄瀛作为用日语写作的‘日本诗人’给予更多的评价”[5]。而奥野信太郎则在《黄瀛诗集跋》中一边竭力主张在日本对黄瀛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的必要性,一边不忘呼吁道:“作为一个深谙日语之神秘的中国诗人,黄君理应受到中国诗坛的珍重。”[6]不难看出,与佐藤龙一把黄瀛看作是“日本诗人”不同,奥野信太郎是把黄瀛作为“中国诗人”来定位的,从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而这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之所以能够同时成立,除了恰好印证出作为混血儿的黄瀛身份的边界性和双重性之外,也很可能体现了两者在把握黄瀛特质时的不同诉求。笔者认为,当佐藤龙一主张把黄瀛作为“日本诗人”来定位时,他是希望把黄瀛诗歌作为日本诗歌的一部分来置于日本文学内部加以评价的,而当奥野信太郎把黄瀛定位为“中国诗人”时,则暗示了把黄瀛及其诗歌置于中国文学范畴内来进行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显然,佐藤龙一和奥野信太郎在给黄瀛及其诗歌定位时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视域,但笔者注意到,佐藤龙一所使用的“不妨把黄瀛作为用日语写作的‘日本诗人’给予更多的评价”,其实是一个有所保留的句式,即是说,他是在充分意识到黄瀛并非标准意义上的“日本诗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诉求,这一点可以从“不妨”这一带有倡议性质的表述中得到佐证。因为从国籍的归属上看,黄瀛乃是中国人,而并不是日本人,所以严格说来,“日本诗人”并不是对黄瀛的最准确定义。同样,奥野信太郎的表述也是值得玩味的,当他把黄瀛定位为“中国诗人”时,不忘用“深谙日语之神秘”这一修饰语强调了黄瀛作为“中国诗人”的特殊性,即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人”不同,黄瀛不是用中文,而是“借助了日语,才得以保持了与诗歌世界的联系”[7]。或许奥野信太郎深知,作为并非标准意义上的“中国诗人”,黄瀛被拒斥于中国诗坛之外亦属无可奈何,但也惟其如此,他的诉求才显得越发急迫:“黄君理应受到中国诗坛的珍重。”


  笔者注意到,同时代的诗友们大都是以“口吃”、“混血”、“中介”、“越境”等为关键词来勾勒出诗人黄瀛形象的主要特质的。显然,“口吃”、“混血”、“中介”、“越境”等所蕴含的阈限性和模糊性在暗示了对黄瀛进行准确定位之困难性的同时,也预示了对黄瀛进行多种定位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可以循着佐藤龙一提示的路径,从日本文学的流变中来审视黄瀛及其诗歌的革命性力量。而无论是从“少数文学”,还是从“日语文学”的视域出发来评价黄瀛诗歌,都会带来对黄瀛诗歌的价值重估。而笔者注意到,在冈村民夫、佐藤龙一等黄瀛研究者们——尽管还为数太少——已经着手于把黄瀛诗歌置于日本文学内部来展开研究的今天,循着奥野信太郎的思路,把黄瀛作为中国诗人,将其诗歌置于同时代中国新文学的语境中来进行评价,或许同样具有可行性和生产性。


  就像黄瀛因中国国籍而被排斥在正统的日本文学史之外一样,黄瀛的诗歌由于是用日语创作而成,从而阻碍了其在中国诗坛的流通。再加上黄瀛1930年底回国后一直从戎,除了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有过数次短暂的见面之外,与中国文学界鲜有交集,解放后在文革中又惨遭迫害,致使其作为诗人的身份鲜为人知,因此被排斥在中国文学史之外也并不奇怪。但我们知道,今天固有的文学概念正遭到解构,文学史的重构业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就像“日本文学”正由以前那种“日本=日本人=日语=日本文学”[8]这样一种粗暴的等式中逃逸,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概念一样,或许“中国文学”的定义也面临着解体与重构,而有可能摆脱“中国=中国人=中文=中国文学”这一封闭的定义,成为涵盖很多边缘性内容的概念。比如,像黄瀛这种身为中国人却用非中文的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也不妨纳入其中。笔者认为,像黄瀛诗歌这种处在“边界地带”的东西既是日本文学中的“少数文学”,同时也不妨视为中国文学中有些特殊的部分,或称为中国文学中的“少数文学”。诚然,黄瀛的诗歌是日语写成的,且充满了日本元素,甚至是远离中国文学传统的,但也正因为其中的异质性和边缘性,则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重新审视中国新文学史的新视野。而与此同时,置于中国新文学发生、流变的历史语境中来把握黄瀛及其诗歌,也很可能让我们去重新发现黄瀛的价值和局限性。


  比如,一旦把黄瀛诗歌与同时代的中国新诗,特别是创造社等留日派诗人的新诗相比,就会发现,尽管它们背后同样弥漫着因中日关系和国内形势的动荡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还有“支那人”等蔑称在心中唤起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从而使它们能够被置于同一时代坐标中加以相互比照,但与创造社诗人们“倾向于在整体的群类生存而非个人生存角度来感受问题,或者说个人生存的遭遇也被他们抽象成了民族整体的境遇”[9]不同,黄瀛似乎更倾向于从作为混血儿的个体性悲哀出发来感受问题,并把“支那人”的民族整体境遇具象化为“我”的个人遭遇来进行描写和抒发,既达成了对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全球性境遇中屈辱地位的痛切体认,也获得了作为现代性个体的生命自觉和自我意识。换言之,他依靠将外在现实带来的不安转化为对个人身份的困惑和认证,不是通过向外高声呐喊,而是借助向内浅唱低吟来达成了内在心象的忠实描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黄瀛乃是中国新文学留日作家中少有地坚持从“个人本位”立场出发,自始至终关注着身份认同等现代性问题的艺术派诗人之一,从而丰富着中国新文学中留日派文学的宝库,让我们管窥到留日派文学中并不太多见但却确实存在的另一种姿态和可能性。


  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曾把大正时期至昭和初年称之为中日两国文学之间的“蜜月时代”,即两国文学者“彼此可以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10]。从某种意义上说,黄瀛与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铜锣》同人的文学交往就得益于这样一种“幸福的时代”,同时也成为佐证这一“幸福的时代”确实存在过,但在国家和战争的坚壁前却像鸡蛋般脆弱易碎的生动案例。


黄瀛先生晚年照


  作为那个“幸福的时代”以及其后那场不幸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黄瀛的诗歌记录了他与日本诗人友好交往的温馨片段,也同时记录了在日本步入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其作为中日混血儿的不安、困窘和焦虑,以及最终达成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国籍的诗人,他用不同于普通日本人的日语所写成的诗歌勾勒出了其在中日两种语言、文化以及身份中游弋的轨迹,揭示出了遭到主流诗歌有意遮蔽或无意漏视的某些侧面甚或重要的细节,从而得以在与同时代的中心话语与主流叙事的对照中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并在日本现代诗歌史与中国新文学史的重构中化作具有生产性的鲜活一页。



黄瀛先生诗二首:


朝の展望[11]

見給へ

砲臺の上の空がかつきり晴れて

この日曜の朝のいのりの鐘に

幾人も幾人も

ミツシヨンスクールの生徒が列をなして坂を上る

冬のはじめとは云ひ乍ら

胡藤の疎林に朝鮮烏が飛びまはり

町の保安隊が一人二人

ねぎと徳利と包とをぶらさげて

丸い姿で胡藤の梢にかくれたり見えたり

あゝ朝は實に氣もちがいゝ

窓をふいてると

暖い風が入りこみ部屋をぐるぐるまはる

そしてあゝ

日曜の朝はいつにない陽の流れ

いつにない部屋の靜かさ

この二階の室で海から山から

僕は伊太利のやうなこの町の姿をも見ようとするのだ

寄宿舎で一番見晴しのよいこの部屋からは

はげ山の督辦公館も見え

その上にまた

信號所のがつしりした建物が見えて

このあさみどりの空に

數葉の旗がはたはたとなびき

ゆふべ一晩沖に吠えてゐた帆前船が

しづしづと

しづしづと港へ入るではないか

あゝ黒い保安隊の兵舎からは

すてきにゆるやかなラツパの音

海面一帯朝の光りに輝いて

軍艦海坼の黒煙りよ

それからまた遠い向ふ岸の白壁の民家よ

窓をふきながら

春のやうな氣分もて

こゝろしづかにも

日曜の朝の展望をするのだ


(译文)清晨的展望

炮台上的天空晴朗而清澄

随着这礼拜日清晨的祷告钟声

一群群,一群群

教会学校的学生们排着队伍沿坡攀登

虽说是冬日的伊始

可喜鹊却在稀疏的洋槐林中四处飞旋

有一两个镇上的保安队员

故意提拎着青葱、酒壶和包袱

蜷缩着身体,在洋槐林的树梢间忽隐忽现

啊,清晨的确让人心情怡然

一旦擦拭窗户

暖暖的风便鱼贯而入,在房间里来回盘桓

而且,啊——

礼拜日的清晨流泻着不同于平日的光线

还有房间里不同于平日的静闲

在这二楼上的房间远眺大海,远眺山峦

我还要尽览这宛如意大利一般的街头景观

从这宿舍里风景最佳的房间

能望见秃山上的督办公馆

还有耸立在它上面的

信号所的坚实建筑

在这浅绿色的天空上

几杆旗帜呼啦啦地随风招展

在海面上吠叫了一夜的帆船

不是正静静地

静静地驶入了港湾?

啊,从黑黢黢的保安队宿舍

传来了美妙而悠闲的号角

海面在清晨的光影中烁烁闪闪

啊,海圻号军舰冒着黑烟

遥远的对岸耸立着白墙的民房

一边擦拭着窗棂

一边怀着春天的萌动

平心静气地

展望礼拜日的清晨



天津路的夜景

――青島回想詩――

ゆがんだ看板や

涼しいビスヰ屋なぞずらりと並べ

あの古びた獨逸町の

夕やみをくゞつて僕がしたしんだ天津路

あゝ天津路、天津路

いやにくらい銭舗の銅子兒の音や

ふとつた豚女や

ぽくりぽくり高底靴をはいた魚屋や青物屋の若者や

どこかのつぺりした官吏の少爺や

大きな布團を脊にした田舎出の苦力や

あゝ私は本當にあのころ天津路をむやみに歩いた

あのバタくさい青島の町で

しみじみと中國の生活にしたしむために

燕の飛ぶ夕やみをくゞつて

ゆがんだ金銀の看板をめでたり

清爽な晩香玉の香りを鼻にしたり

胡藤の花咲く山の中の

きうくつな中學寄宿舎をぬけ出して

さゝやかな料亭の一君子となつて

初夏の夕ぐれを愛した

一ぱいの蘭茶に

あの東洋的な天津路の夕景を

ぐつと心の中にのみいれて

自分は中國人だといふことを無上の光栄に思ふた


(译文)天津路的夜景

――青岛回想诗――

在那古旧的德国租界

挤满了歪斜的招牌

和清凉的翡翠商铺

我穿过它昏暗的暮色,赶往熟悉的天津路

啊,天津路,天津路

钱庄那阴郁得可怕的铜钱声

肥胖的女人

穿着筒靴的鱼铺子和蔬菜店的年轻伙计

不知是哪儿的面无表情的官少爷

还有背着大被褥、从乡下来打工的苦力们

啊,那时的我真是马不停蹄地走在天津路上

在青岛那散发着奶酪臭的街道上

为了熟悉中国的生活

我在燕子盘桓的暮色中穿梭

观赏着歪斜的金银招牌

闻着晚香玉清爽的芳香

我从山中开放着洋槐花的

令人窒息的中学宿舍里悄悄溜出

摇身变成小小饭庄里的一介君子

深爱着这初夏的黄昏

我品味着一杯兰茶

把充满东洋风情的天津路夕景

一口气啜饮进心中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上的光荣



注释:
[1]、[2]、[3]冈村民夫《诗人黄瀛的再评价——以日语文学为视点》,载《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年第1期,19页。
[4]同上,25页。
[5]佐藤竜一『宮沢賢治の詩友・黄瀛の生涯』,東京:コールサック社,2016年,253页。
[6]、[7]奥野信太郎《黄瀛诗集跋》收入王敏主编《诗人黄瀛》,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254页。
[8]小森阳一曾指出“日本=日本人=日语=日本文学”这一等式的虚妄性,认为这是将“国家·民族·语言·文化”作为一体之物来加以把握的等式,忽略了作家们很可能在复数的语言和文化中游弋的事实。见小森陽一『<ゆらぎ>の日本文学』,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8年,5-8页。
[9]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4页。
[10]伊藤虎丸著,孙猛等译《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44页。
[11]该诗最初发表在《日本诗人》(1925年第2期)上,荣获该刊“第二新诗人号”桂冠,为黄瀛的成名诗作,后收录进诗集《瑞枝》。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神话”
     ——有关“私小说”概念的诸般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魏大海

第二讲  《生出的烦恼》与有岛武郎的“仁爱”精神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刘立善

第三讲  永井荷风,孤绝的遁走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谭晶华

第四讲  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阅

第五讲  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

第六讲  “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4/wenxue2_episode5.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新书推荐|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十六夜日记》#由北…

#新书推荐|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十六夜日记》# 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主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翻译的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之《十六夜日记》,已于今年3月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十六夜日记》以及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的详细信息,请参考来自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介绍→新书推荐 | 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十六夜日记》

新书推荐 | 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十六夜日记》

  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主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翻译的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之《十六夜日记》,已于今年3月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十六夜日记》以及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的详细信息,请参考来自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介绍:





1

《紫式部日记》

不容错过的日本文学瑰宝

《紫式部日记》,日本物语文学巅峰之作《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内心独白。千年前平安时代日本宫廷贵族女性风雅的日常与爱恋。

2

《十六夜日记》

日本古典文学的沧海遗珠

《十六夜日记》中文译本首次出版。中世贵族女性自我书写的人生印记。

3

《恨中录》

朝鲜王朝女性文学三大经典

《恨中录》中文译本首次出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作品《思悼》、韩国古装片历年票房第二位《双面君王》等多部韩国影视作品素材原作。

丛书序

张龙妹

     日记源于中国,日本的天皇首先接受了这一先进文化,宇多(887—897在位)、醍醐(897—930在位)、村上(946—967在位)三代天皇的日记史称“三代御记”。在天皇的影响下,公卿也纷纷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仕官生活,著名的有小野宫实资的《小右记》、藤原道长的《御堂关白记》等传世。受此影响,醍醐天皇的皇后藤原稳子在仕女的协助下书写了《大后御记》(已散佚),为女性宫廷日记的鼻祖。935年左右,纪贯之(866?-945?)结束土佐国守任期返回京城,他假托女性,用假名书写了55天旅途中的见闻和所思所想,这就是日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土佐日记》(935)。稳子的宫廷日记和纪贯之的带有虚构色彩的假名日记是女性日记文学的两大渊源。


     “日记文学”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大正末期,指用假名书写的、基于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持续性地抒发作者个人所思所感的文学作品。大正末期,随着女性读者的急剧增加,“女流文学”之范畴在日本“国文学”中得以确立,“日记文学”以其特有的文学性虚构在日本古典文学中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日本一般意义上的“日记文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由女性撰写;②作品主要由假名写成;③其中包含部分和歌;④具有一定的时间意识;⑤注重事实;⑥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省。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女性作家以假名书写的日记文学是日本“国文学”中的瑰宝。作者大多数是曾经出仕宫廷的贵族女性,多以宫廷生活为主要题材。这些作品有的描绘了典雅的宫廷生活,有的讲述了与上自天皇下至朝廷官员的、或是风雅或是苦涩的恋爱经历。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蜻蛉日记》记述了作者自己不幸的婚姻生活,甚至不惜袒露自己对丈夫其他妻妾强烈的嫉妒。而像《紫式部日记》,本是部受主家委托撰写的记录一条天皇的中宫生产这一盛事的宫廷日记,但字里行间也随处可见作者对于自身处境及命运的思考。这些作品中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尤其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即使是与当代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其强烈的自省、对作者内在精神的充分反映、充满文学性的记述性描写,直接启发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传统。

(《紫式部日记》囊括平安时代宫廷女性经典日记文学作品《蜻蛉日记》(施旻 译)《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张龙妹 译)《更级日记》(陈燕 译)《赞岐典侍日记》(徐萍 译)。)


     在韩国的朝鲜王朝时代,也产生了三部由女性用女性文字谚文书写的传记或自传性质的作品,在此也一并称之为“日记文学”。这三部作品所展现的是在赤裸裸的宫廷争斗中坚守妇道的女性形象。比如《仁显王后传》中的王后闵氏,她被描写为生来就具备“圣德”的女圣人,虽然文史无不通晓但从不装模作样地舞文弄墨。《恨中录》的作者世子嫔洪氏,即使是在丈夫有了宠妾,自己因为没有向公公英祖禀报丈夫的不轨而受到英祖责备时,还是坚持不妒忌是女性的美德。作品体现出来的是她们如何扼杀自我的血淋淋的心路历程。

(《恨中录》囊括朝鲜王朝女性文学三大经典《癸丑日记》《恨中录》(张彩虹 译)《仁显王后传》(王艳丽 译)。)


     从以上简短介绍可知,古代日韩的宫廷女性虽然都是使用女性文字,也大多记述的是宫廷生活,但记述的内容本身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本丛书精选了日本平安时代和中世时期的九部女性日记作品及韩国朝鲜王朝时代三部宫廷女性日记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学精品,日本的女性日记甚至影响了迄今为止的日本文学、文化,韩国的宫廷日记则是当今影视作品取材的源泉。而把日本和朝鲜王朝的宫廷女性日记一并呈献给读者,旨在希望读者在领略其截然不同的女性日记文学的同时,思考同是作为汉字文化圈中的一员,何以产生如此鲜明的不同性质的文学,思考包括中国在内的女性与文学的关系。

(《十六夜日记》收录中世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的经典《梦寐之间》《十六夜日记》《竹向日记》(邱春泉 译)《告白》(马如慧 译)。)

编者简介

张龙妹,199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99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文学)学位,同年任职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现为该中心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研究。主要著作、编著、译著有:《源氏物语的救济》(风间书房)、《日本文学》(高教社)、《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古典文学入门》(外研社)、《东亚的女性与佛教、文学》(勉诚社)、《男人与女人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今昔物语集》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和歌物语集》(外研社)、《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东亚各国对基督宗教文化的接受》(世界知识出版社)等。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申请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17日(周一),欢迎大家了解…

↓↓申请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17日(周一),欢迎大家了解申请细节,踊跃申请~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1:~请多多关照~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4月份特别通知-

为提高与增进地方的高职高专/中专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预计在2021年6月至10月期间配合有需求的学校举办地区性的「いろどり」专属讲座。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


https://www.jpfbj.cn/sys/?p=6025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文字、名字的叫法与年号。日语会涉及四种文字,每一种都有独自的使用场合。而从日本人名字的叫法中,我们可以窥见日本人间的亲密程度。下面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日本文字 / 日本的文字


日本語は、世界の言語の中でも最も複雑な文字体系を持った言語です。日本語では、漢字、ひらがな、カタカナ、ローマ字(アルファベット)という複数の種類の文字が使われています。

在全球的各种语言中,日语的文字体系最为复杂。日语中会用到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字母)等多种文字。



▲漢字 / 汉字

漢字は中国を起源とする文字です。日本語は、基本的には漢字とひらがなで書かれますが、漢字はそのうち、意味を担う部分を表すのに使われます。日本語では、1つの漢字に複数の読み方があるのも特徴です。例えば「日曜日」ということばでは、同じ「日」という漢字が、「にち」「び」という違う読み方で読まれています。

汉字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文字。书写日语时基本使用汉字和平假名,汉字用于表示含义。一个汉字有多种读法,这也是日语的一个特点。比如“日曜日(星期日)”这个词中的“日”,就分别读作“にち”和“び”。



▲ひらがな / 平假名

漢字を崩して作った文字で、平安時代(794-1185)の初期に、日本で作られました。ひらがなは、主に「~は」「~から」などの助詞や、「~ます」「~くないです」のような動詞や形容詞の語尾の部分など、文法的な働きをする部分を表します。

这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文字,于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在日本被创造出来。平假名主要用于“~は”“~から”等助词“、~ます”“~くないです”等动词或形容词的词尾部分等,发挥语法上的作用。



▲カタカナ / 片假名

漢字の一部から作った文字で、ひらがなと同じぐらいの時期に、日本で作られました。カタカナは「メール」「プレゼント」「ハンバーガー」など、主に外来語を表すのに使われます。外国の地名や人名は、多くの場合、カタカナで書かれます。カタカナはこのほか、「ガタガタ」「キョロキョロ」などのオノマトペ、「サル」「バラ」「エビ」など動物や植物の名前、「ウケる」「ヤバい」など俗語を表すのにも使われ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由汉字的一部分演变而来的文字,和平假名于同一时期在日本被创造出来。片假名主要用于表示“メール(邮件)”“プレゼント(礼物)”“ハンバーガー(汉堡包)”等外来语。外国的地名或人名也多用片假名表示。除此之外,片假名还用于表示“ガタガタ(咬合不齐的状态)”“キョロキョロ(四处张望的样子)”等拟声拟态语“、サル(猴子)”“バラ(玫瑰)”“エビ(虾)”等动植物名称以及“ウケる(好笑)”“ヤバい(糟糕、疯狂、惊人)”等俗语。



▲ローマ字(アルファベット)/ 罗马字(字母)

日本語では、ラテン文字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も使われます。「SNS」「DVD」などの略語や、「JR」「JAL」「NHK」「Windows」「Facebook」などの固有名詞は、日本語の中でもそのままアルファベットで書かれます。「OKです」「Noと言う」のように、英語をそのまま使う場合もあります。また、日本語をアルファベットで表したものを「ローマ字」といいます。日本に来る外国人のために、駅名や地名をローマ字で表すことは、現在では日常的になっています。

在日语中,也使用拉丁文字母。“SNS”“DVD”等简称或“JR”“JAL”“NHK”“Windows”“Facebook”等固有名词,在日语中便会直接用字母表示。有时,也会直接使用英语,如“OKです(OK)”“Noと言う(说NO)”。此外,使用字母表示日语时,被称为“ローマ字(罗马字)”。为了方便来到日本的外国人而用罗马字表示车站名或地名,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常见了。



◆名前の呼び方 / 名字的叫法


日本語では、ほかの人の名前を呼ぶとき、名前の後ろに「~さん」をつけるのが普通です。「~さん」は、男性か女性か、年上か年下か、結婚しているかしていないかなどに関係なく、だれにでも使えるので、非常に便利なことばです。

日本人の名前は、「~さん」の前は苗字を使うのが普通です。下の名前は、家族の間や親しい友人同士で使われ、仕事などのフォーマルな場面では、あまり使われません。ただし、外国人の名前の場合は、苗字か下の名前かにかかわらず、本人が呼んでほしい名前に「~さん」をつけて呼ぶことが多いでしょう。

「~さん」と同じように名前の後ろにつけて使うことばには、ほかに「~君」や「~ちゃん」「~様」などがあります。「~君」は、同年代、または年下の男性を呼ぶときに使う、カジュアルなことばです。「~ちゃん」は、子どもを呼ぶときに使うほか、友だち同士で非常に親しみを込めて使う場合もあります。「~様」は「~さん」をより丁寧にした敬称で、話しことばでは、店の人が客の名前を呼ぶときに使われます。

在日本,叫别人的名字时,一般会在名字后面加“~さん”。“~さん”无论男女老少、结婚与否,对谁都可以使用,非常方便。

日本人的名字,在“~さん”之前一般使用姓氏。而名字仅用于家人或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在工作等正式场合很少使用。不过,如果是外国人的名字,则不管是姓还是名,一般会选择本人希望使用的名字加“~さん”进行称呼。

和“~さん”相同,用于接在名字后面的词还有“~君”、“~ちゃん”、“~様”等。“~君”用于称呼同辈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是一种非正式的称呼。“~ちゃん”则用于称呼小朋友,或是在朋友之间用于称呼关系很亲密的人。“~様”是比“~さん”更加礼貌的敬称,在口语中,店员经常这样称呼顾客。



◆元号 / 年号


日本では、西暦も使われますが、役所の公的な文書などでは、元号という、日本独自の年号が使われることもあります。元号は、西暦645年から使われていて、2019年からの元号である「令和」は、248番目の元号になります。現在では、元号は新しい天皇の即位に合わせて新しくなります。元号は年を表すのに使うだけでなく、「昭和を代表する歌」「平成の大不況」のように、その時代を代表することばとして使われ、日本の生活の中に根付いています。

以下の表は、西暦と元号の対照表です。自分の生まれた年が、日本の元号では何年になるか言えたら、日本人を驚かすことができるでしょう。ちなみに元号では、はじめの年を「元年」と言います。

日本虽然也用公历纪年,但政府机关等的官方文件还是会使用日本自己的年号。年号自公历645年起开始使用,2019年起的年号为“令和”,是第248个年号。如今,年号会随着新天皇的继位而更新。年号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年份,还代表一个时代,如“昭和を代表する歌(代表昭和的歌曲)”“平成の大不況(平成的大萧条)”,已经深入渗透到了日本的生活之中。

下表是公历和年号的对照表。如果能用日本的年号说出自己是哪年出生的,你身边的日本人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讶吧。顺便一提,每个年号开始的那一年被称为“元年”。



Ⓒthe Japan Foundation




怎么样?这期的内容是不是非常丰富!大家也来记一记自己出生年份的日本年号,试着让身边的日本朋友大吃一惊吧~


『いろどり』入門の該当課

第三課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1.はじめまして

2.名札

3.ご出身は?

4.申込書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 “长辈”和“晚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 “你喜欢做什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 “日本的气候”

日本生活TIPS 号外篇 《购物袋有偿化的日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日本的天气预报”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5“很繁华很方便”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6:红绿灯/寺庙和神社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7:~我迷路了,稍微晚到一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8:~ 你打过棒球吗 ?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9:~ 能教我这个的读法吗?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1:~肉和菜我买了带过去~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2:~你的盒饭看起来很好吃呢~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3:~还有大约10分钟就能完成~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4:~我可以请假吗?~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5:~我发烧了,嗓子痛~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6:~我尽量不要吃得太多~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7:~哥哥给我的护身符~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8:~要送一些礼物呢?~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9:~早上好~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0:~对不起,我不太明白~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1:~请多多关照~#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1:~请多多关照~#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4月份特别通知-】
为提高与增进地方的高职高专/中专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预计在2021年6月至10月期间配合有需求的学校举办地区性的「いろどり」专属讲座。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O网页链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文字、名字的叫法与年号。日语会涉及四种文字,每一种都有独自的使用场合。而从日本人名字的叫法中,我们可以窥见日本人间的亲密程度。下面来看看详细内容吧→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1:~请多多关照~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阅】→http://t.cn/A6c0W5QC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阅



主讲人介绍:

周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学研究》副主编。专业方向为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日本中国学,主要专著有《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日文化交流》等5部;参加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中日文化交流事典》等;在中国和日本出版《比较文学实用教程》等教材6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另有《棉被》《尽头的回忆》等译著多部。




  1914年初夏,日本大阪府淀川边的一间阴湿的农舍里,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病榻上痛苦地呻吟,老人身边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铺开稿纸,满怀悲伤地写着日记。谁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少年成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就是川端康成。

  川端是不足七个月的早产儿,他一岁丧父,两岁丧母,七岁失去祖母。从此,这个寂寞的少年与近乎全盲的祖父度过了八年。每当暮色苍茫,少年川端就在万籁俱寂中与祖父隔着油灯对坐。古老的菜籽油灯抖动着微光,已经无法让祖父感知到明暗,但却促使川端充盈起孱弱身躯的每一个细胞,去感知、去触碰这个世界。他对色彩、光线和声音的敏感、对美的发现、对艺术的想象,就像那如豆的灯芯,伴随夜幕的深沉而愈发明亮。

  午夜,川端守候在生命渐渐褪去的祖父床前,拖着困倦不堪的身体给祖父接尿,祖父因排尿困难而发出痛苦的喊叫,终于,川端听到尿壶底响起了“山谷清泉的流淌声”。这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凄苦无助中写下的文字,它已经暗示出日后川端文学的精髓。十几年之后,川端以此为基础发表了小说《十六岁的日记》。

  川端在著名散文《美的存在与发现》中有一段话: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诚然,至关重要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的这个“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也许这就是美神的赏赐吧。¹


  这段话清晰地展现了川端对美的追求轨迹,以及川端文学中“美”的源泉。川端正是一位得到“美神的赏赐”的作家。他本人曾说:“在小说家当中,我这种人大概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²可见,自然之美是川端文学之美的一个重要构成。

  自然界的一草一物都可以成为川端笔下的描摹对象,如《古都》一开篇就描写了小小的紫花地丁(二月兰):“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紫花地丁共有两株,分别寄生在老枫树干的上下,相距约一尺。为什么千重子看到紫花地丁就会涌起无限孤寂的感伤情绪呢?显然,川端是借自然的演变暗示人物的命运,分别寄生的两株小花正是近在咫尺却不相知的孪生姐妹的生活写照。

  《雪国》中多次细致地描写垂死的秋虫:它们如同贴在纱窗上,薄弱的翅膀在秋风中瑟瑟飘动,抽搐的腿脚和触须在拼命挣扎。秋虫的挣扎正是艺妓驹子内心深处情感与理智、憧憬与绝望的挣扎。

  再如《舞姬》中反复出现的小白鲤鱼,它孤零零地呆在护城河浑浊的拐角处,旁边漂浮着落叶。女主人公波子总是从白鲤鱼身上看到自己,觉得他们都是孤独之身,悲凉无助。白鲤鱼的优美柔弱与环境的恶劣污浊相互反衬,波子对白鲤鱼的担忧,折射着她自己对爱情、婚姻和事业的不安。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到,川端的自然描写并不都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长河落日、花前月下的美景,而往往是不易被人留意的细微和特殊的物象。如小说《湖》中的一池黑色的湖水,《山音》中在满月、湿润、无风的夜晚出现的山的声音,微型小说《球台》中四只台球静静滚动时的匀称的美,散文《美的存在与发现》中玻璃杯上的闪光,等等。自然的美日复一日地静静存在而不为人知,但在川端看来却是格外引人注目,而且无与伦比,寂寞村庄的黄昏天色、被水濡湿的古董陶瓷、花瓣上的水珠、一片飘零的枯叶,都是苏醒的美。

  传统之美是川端文学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源泉,川端的作品总是充满各种传统元素。例如,在《千羽鹤》中,川端精心安排了一对红釉和黑釉的茶碗先后登场,这对古老的茶碗从桃山时代就开始流传,屡易其主,几经辗转,数百年间由众多茶人珍惜地传承下来,现在,它们又维系着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复杂关系,联结着他们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命运,蕴含着病态的、悲哀的美。有趣的是,川端在许多不同作品中都写到了茶碗。与此相关的,还有和服、腰带、包袱皮、枯山水等传统意象。此外,时代节、祇园节、葵节等传统祭典,以及神社、能乐、三味线、俳句、襖绘等等,也都在川端文学中频频出现。

  川端美学思想的根基,是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其中,中世的幽玄美学是形成川端文学暧昧特征的渊源之一。戏剧大师世阿弥在《风姿花传》等一系列作品以及大量有关能乐的著作中,极力追求幽玄的情趣和境界。幽玄与大和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的气质相契合,从一种感官的美发展为一种精神上的内在美——空寂(さび)。川端的气质和性格,使他非常接受这种幽玄空寂的美学观。表现在对文学的看法上,川端认为:“文学中的优美的怜悯之情,大都是玄虚的,少女们从这种玄虚中培植了哀伤的感情。”³因此他的文学拥有一种超然而虚幻的美,一种朦胧而富有余韵的美。

  实际上,日本本土的空寂观念与传入的禅宗思想,特别是“空”“无”的观念,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川端也正是一位深受佛教影响的日本作家。他晚年创作的《睡美人》,表面上描写一个衰朽老人如何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寻欢,实际上揭示了为世俗烦恼所困扰的心灵如何寻求净化和拯救,在怪异情节的背后,隐含着佛教的救世主题。

  川端把佛教的轮回转世看作是阐明宇宙神秘的惟一钥匙,是人类最美的思想之一。因此,他并不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作为起点。早年创作的《抒情歌》,借助与死人心灵对话的形式,以一个遭到遗弃的女人的口吻,对已故的恋人诉说自己深沉的爱。作品中作为生者的“我”与作为死者的“你”跨越了时空和生死的阻隔,印证着他们相爱的证据。

  川端从审美角度看待死亡,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一种美的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雪国》中的叶子,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空寂、死灭之美。叶子首先以“悲戚的声音”出现,那声音“仿佛向远方呼唤”,“久久地在雪夜里回荡”。接着,叶子的一只眼睛映在黄昏的车窗玻璃上,小说描写:“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使映在玻璃上的叶子成为一个透明的人。无论声音还是影像,都不是实体,都是虚无缥缈的。这样,在冰天雪地、暮色苍茫之中出场的叶子,就成为一个冰凉虚幻的形象,仿佛来自彼岸世界。而小说的最后,叶子在火灾中坠落,“火光在叶子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她终于回归了虚幻的彼岸世界。

  川端在《日本文学的传统》中曾指出:“我们的文学随着西洋文学的潮流而流动,日本文学的传统是看不见的河床。”⁴他也正是在传统的潜在河床上,倾注毕生,构筑起自己的文学艺术。

  艺术之美,是川端文学之美的第三个重要层面。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悼念文章《巨星陨落》中,这样评论川端与艺术品的关系:“先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非同一般,……先生涉猎美术的所有领域,诸如文人画、琳派、佛像、古陶、茶具、墨迹,乃至外国作家的作品,涉及面之广泛,令人惊叹不已。”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川端把《源氏物语》作为枕边书,在艺术与战争的相克中,试图借助文学艺术忘却战争。临近战败,川端又依靠古代艺术品来逃避时局,他说:“去看为疏散而打包的东西时,得见许许多多的宝物,从宗达⁶、光琳⁷、乾山⁸的作品,到高野切⁹、石山切¹⁰,……近来的形势我已全然忘却。”¹¹川端收藏有乾山的《梅图》,他习惯在新年时挂出来欣赏。而他的小说《雪》开头部分即是:“每年的正月,我都习惯把乾山画的梅花挂在壁龛里。”主人公“我”认为:“这幅画似乎已经拥有了永远的生命。我完全不是在考虑画的价值,而只是被这幅画所具有的永恒的美所吸引。”¹²这实际上是川端内心的真实写照。川端曾说,他望着乾山八十一岁画的小品《雪松图》,就想写东西;¹³他经常“在通宵工作的几案上摆放着小小的美术品来支撑自己。”¹⁴

  1949年11月,川端在参观完广岛原子弹爆炸现场的废墟之后,去了京都,流连于井户茶碗、丹波烧瓷、断简墨迹等。这一行动曾经引起人们的议论,但川端认为这并不矛盾,他是要通过欣赏古都风光和古代艺术,来淹没自己的悲哀,抚慰受创的心灵。¹⁵

  川端对书法非常着迷,他将平安朝的“三笔”¹⁶和“三迹”¹⁷奉为书道至尊,而后盛行的假名草体书法,更被川端称为“日本美的顶峰”。川端的很多作品都以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及其作品为描摹对象,如《美丽与悲哀》中的画家音子和她的《婴儿升天》图、散文《纯粹的声音》中的盲人音乐家宫城道雄、《雪国》中三味线的琴音和抑扬顿挫的拍球歌,等等。再如,短篇小说《落叶》以明治时代著名画家菱田春草的名画为开端导入情节;“住吉三部曲”的《反桥》中,画家、书法家的名字和各类美术作品几乎遍布全篇。

  川端之所以能与画家、雕塑家、书法家、音乐家产生共鸣,是因为无论文学,还是美术、音乐,作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而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也成为川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养分。同时,艺术之美又与传统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相通。

  纵观川端的创作历程,从青年时期追求西方新思潮,到中年回归传统,继而晚年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他的文学融汇了民族的审美习惯、日本的文化传统、西方的表现技巧以及中国的艺术精华。川端文学中的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和艺术之美,是吸引和打动无数读者并影响后世的关键。他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现》等一系列散文,向世人宣告:与美的邂逅,就是文学,就是人生。


(注)

1. 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9页。

2. 川端康成《散文家的季节》,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3. 川端康成《致父母的信》,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15页。

4. 《东京朝日新闻》昭和十一年七月,转引自长谷川泉著、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27页。

5. 东山魁夷《听泉·巨星陨落》,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美的情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6. 宗达,即俵屋宗达,生卒年不详,约为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初期,江户时代画家,擅画屏风、扇面等。

7. 光琳,即尾形光琳(1658-1716),江户时代著名画家,确立了富于装饰性的“琳派”画风。

8. 乾山,即尾形乾山(1663-1743),乃光琳之弟,陶艺家,亦作画。

9. 《高野切》是11-12世纪日本假名书法的代表作,为《古今和歌集》抄本,风格连绵流丽。

10. 《石山切》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书法名作,彩笺墨书,藤原定信作。

11. 川端于1945年3月8日写给三岛由纪夫(当时使用的是本名平冈公威)的信,见『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新潮社1997年、p.9。

12. 川端康成「雪」、『川端康成全集』第二十二巻、新潮社平成11年(1999)、p.165-166。

13. 川端康成《月下之门·赏月》,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14. 川端康成「天授の子」、『川端康成全集』第二十三巻、新潮社平成11年(1999)、p.566。

15. 参见川端康成《独影自命》,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0页。

16. 指嵯峨天皇、橘逸势、空海弘法大师。

17. 指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杨伟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神话”
     ——有关“私小说”概念的诸般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魏大海

第二讲  《生出的烦恼》与有岛武郎的“仁爱”精神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刘立善

第三讲  永井荷风,孤绝的遁走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谭晶华

第四讲  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阅

第五讲  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

第六讲  “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4/wenxue2_episode4.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征集日本研究/知识交流小额资助项目申请#为…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征集日本研究/知识交流小额资助项目申请# 为了促进中国的日本研究,探讨日本与中国以及亚洲区域的共同课题和国际重要课题,本中心即日起,面向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非营利团体征集小额资助项目申请。欢迎大家进入以下链接,了解申请细节,踊跃申请→网页链接   此次征集的主要特色和注意事项→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征集日本研究/知识交流小额资助项目申请